黄厚江
学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一个概念。这次高中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由以前的阅读和教学等板块改为18个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先生说:“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計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和应用系统。”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组织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第190页说:“语文学习任务群以学习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从这两个比较权威的表达可以看出,学习任务群不仅是指课程内容,更主要的是指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很显然,作为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它不仅从整体和宏观上指导语文课程的实施,也引导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那么,怎样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呢?或者说课堂教学应该如何体现学习任务群的思想呢?遗憾的是,就我读到的有关学习任务群的文章和教学案例来看,似乎大多缺少“课堂教学”的意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虽然专门用“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课堂教学”一节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但坦率地说,这里的论述更多的也还是讲述理念,基本没有进入课堂讨论问题。也就是说,一线教师还是不知道学习任务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或者说还是不知道如何实施学习任务群的教学。
那么,怎样让学习任务群走进课堂呢?本文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说说我的思考。
一、教学定位:把文本解读、知识学习和分解训练转变为完成学习任务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课堂教学和过去的教学有什么不同呢?王宁先生说:“学习任务群与过去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区别——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拿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王宁先生指出了过去的教学模式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以文本为纲。这主要是指阅读教学中把文本解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教学方式或者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是以教师导读为主,或者是以教师提问、学生找答案为主,或者是以学生做练习为主。二是以知识学习为本。或者是文体知识、写作知识,或者是修辞知识、语法知识,文言文则主要是古汉语知识。常常把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把知识的掌握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热衷于知识的系统讲解,甚至陷入知识的复杂化。三是以分解训练为主体。如果定位比较高,则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分项训练;如果定位比较低,则主要立足知识的反复训练;甚至有的也就是立足文本理解的训练;更有甚者就是瞄准中考、高考进行解题技巧的训练。王宁先生告诉我们: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虽然并不排除文本解读、知识学习和语文训练,但与过去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
那么,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呢?蔡可老师认为: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课堂特征就是“整合”。他说:“课程标准不只在界定学习任务群时提出了‘整合的要求,其他部分也多次提到整合。在课程内容方面,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教学建议方面,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围绕核心素养,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评价建议方面,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方式,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他还从“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四个方面对“整合”的内涵作了更具体的说明。
尽管他只说明了“整合”是什么,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整合,应该如何将极其丰富的元素整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但让我们对学习任务群教学的“整合”特征有了充分而清晰的认识:是问题解决情境与知识学习情境的整合,是文本与非文本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是精读文本、略读文本和快速浏览文本等各类文本与各类知识的整合,是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种不同学习方式的整合,是听、说、读、写四个基本训练的整合,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核心素养的整合,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种学习评价的整合。
显而易见,学习任务群教学比之于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突破了单篇,教学资源突破了文本,教学空间突破了课堂,教学方式突破了教师讲解,教学目的突破了文本理解、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文本不再是一篇一篇地教,知识不再是一个一个地学,听、说、读、写等训练也不是分类分项地单个进行。即学习任务群教学把过去以文本解读、知识学习和分解训练为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完成学习任务为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把文本的阅读、知识的学习、听说读写等训练,都融合在一个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真实情境和学习任务之中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设计:用情境创设和任务设置代替问题设计、活动设计和练习设计
因为过去的教学模式把文本理解、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所以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设计主要是立足于文本理解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活动和练习。能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有价值的活动和有效率的训练,是教学设计的主要追求。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否定这样的做法,事实上能做到这样也并不容易。但是,根据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定位,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必须致力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任务的设置。
那么,怎样创设学习情境和设置学习任务呢?蔡可老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设计流程:
1.素养目标:从语文核心素养角度,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怎样将课程的目标、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转化为单元目标、课堂目标?
2.任务情境:为了衡量学生的素养达到的情况,需要创设什么样的任务情境去引发学生的言语实践行为?
3.学习成果与表现:学生留下什么樣的学习成果与言语实践表现记录,才能证明他达到了这一目标?
4.学生学习:为学生设计什么样的语文学习活动去落实任务情境、达到目标?如何把握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学习活动规定性与开放性的关系?
5.学习资源:用哪些文选的阅读和拓展资源的学习,能支持和配合学生的学习活动?
6.文本问题:针对这些文本与学习资源,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他还特别强调:新的教学设计流程要将文本放在设计环节的末端。
我们知道,作为课程专家,蔡可老师的说法一定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他提出的设计流程也的确有一定的意义,但如果立足教师的教学实际进行思考,似乎还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如果“将文本放在设计环节的末端”,教师在不接触教材和文本的情况下,第一步如何凭空从语文核心素养角度确定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又如何将课程的目标、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转化为单元目标、课堂目标?是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分解切割,然后确定一个单元和一节课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又怎样保证在不接触文本的情况下确定的学习目标、单元目标和课堂目标与教材的文本相契合?如果教材的文本基本可以不加考虑,那为什么又要编写一套“统一”教材呢?将来各级教育部门的教学评价的依据又是什么?有多少教师可以不依据教材而能设计教学?从我了解的实际情形来看,这几乎是没有可能的。我以为,从教师实际和教学实际出发,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比较可行的流程应该是:
1.教材研究:弄清楚教材编排的意图,透彻把握教材所选文本及有关资源的内容。
2.目标确定: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将课程目标、学习任务群目标转化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
3.情境设置:基于所确定的目标,创设任务情境,引发学生的言语实践行为。
4.提出要求:明确对学生学习成果与言语实践表现记录的要求。
5.任务转化:基于学习目标和学生任务完成过程,将学习任务群的任务转化为课堂语文学习的具体活动。
6.教学预设:设计课堂教学学习活动情境;制订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预案。
7.资源准备:确定教材资源的使用安排,作好拓展资源的准备。
这个流程与蔡可老师的流程的主要不同在于:一是“教材前置”,即教师的教学设计仍然从教材单元出发,立足于教材特定的编排意图和具体的教学资源(含文本),思考本单元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承担学习任务群中的什么任务;二是强调要立足课堂,将学习任务群的任务转化为课堂语文学习的具体活动。
这个流程与适用于过去的教学模式在备课流程方面有所不同。第一,尽管都是从教材出发,但过去是侧重于单篇的教材研究,现在是侧重于单元整体教学资源研究;过去是侧重于文本理解,现在是跳出文本的教学资源整合;过去是从单篇教材出发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现在是从课程的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出发确定单元目标。第二,过去是从文本教学目标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活动和训练,现在是从目标出发设计任务情境,然后再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任务完成的过程将任务转化为课堂学习活动。第三,过去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是在课堂内回答问题、理解文本、接受训练,现在主要是根据要求在真实情境中自主学习,完成规定的任务,进行自主的言语实践。第四,过去学生的学习成果大多是以找答案为主的、碎片化的、不可视的,现在的学习成果更多的是物化的、可视的、整合性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把学习任务群看作课程内容还是看作教学理念,学习任务群教学的教学设计都要用情境创设、任务设置代替以文本学习和知识学习为中心的文本研读、问题设计、活动设计和练习设计。
三、教学过程: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代替反复讲解、不断提问和简单训练
过去的教学模式常常是依靠教师的讲析、提问和围绕某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的训练,来推动教学过程。而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则通过学习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融合多种资源和学习活动,达到理解文本、训练能力、引导思考,进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下面通过我自己的几个教学案例来说明学习任务群教学过程的特点以及与过去的教学模式的区别。
我觉得自己多年来对戏剧单元的教学是比较接近现在所提倡的学习任务群教学的。高中教材中几乎所有版本都会有一个戏剧单元,而且不同版本的选文也几乎一样。如果用过去的教学模式,都是逐篇教过去。比如《雷雨》,戏剧知识的学习、人物台词的品读、矛盾冲突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概括、主题思想的理解等都是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戏剧知识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人物台词的品读则主要是提问,矛盾冲突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概括、主题思想的理解主要是学生讨论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而我多年的教学,则是让学生选择一个剧本或者选择作品改编一个剧本进行排演,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扮演一个角色和承担一定剧务,并完成人物性格分析、表演心得交流、剧评写作、海报制作等一组学习任务。先是分组排演进行评比,然后班级汇演进行评比。既评比角色,也评比剧本、剧组。然后组合最强剧组,参加年级会演。最后评选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角色、最佳导演、最佳场务、最佳龙套。一个戏剧单元的教学,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学生为了排演的需要,阅读剧本,讨论角色,学习戏剧知识,参考各种资料,观看电影或者话剧;在排演过程中,会有大大小小数次讨论,会有各种分歧和碰撞,会有不断的调整和修改。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戏剧知识的学习、人物台词的品读、矛盾冲突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概括、主题思想的理解。我以为这应该是能算得上学习任务群教学的。
不仅仅是一个单元,基于一篇课文的教学也可以体现学习任务群教学的理念。《祝福》的教学就是如此。以前教《祝福》,内容极其丰富而形式非常僵化。倒叙式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小说中几次“祝福”的环境描写,祥林嫂的几次肖像描写及三个问题,祥林嫂的命运及性格特征,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祥林嫂悲剧的责任,小说的主题思想,无疑都是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而教学的形式基本都是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所有问题都会在课堂上得到解决。后来我觉得这样的教学以讲述为主,以知识为主,方法单调,学生的学习缺少真实情境,缺少深度参与,更缺少自主的言语实践。于是,我就改变了方法,要求学生课前(也有时候是课内)先观看电影《祝福》,并且做好观看笔记,记录夏衍改编的电影剧本和鲁迅的小说有哪些不同:增加了什么,删减了什么,人物、情节、主题、人物关系各有哪些不同。课堂教学就是分专题讨论这些不同:这些改编好不好,演员演得好不好,夏衍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演员为什么要这样演,鲁迅为什么要那样写,你更赞同谁。最后每人写一篇评述文章,大多数同学能写千字以上,长的达好几千字。学生喜欢这样的课,我也感觉不错。今天看来,似乎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也都在里面。
不仅仅是戏剧、小说这样的现代文可以这样教学,文言文也可以。以前教学《鸿门宴》,基本上都是读读课文,看看注释,讨论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最后再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后來,我采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课前布置学生将课文《鸿门宴》压缩到1000字以内。课堂教学中,我们就是交流各个学生每一段的压缩,然后比较压缩后的文本和压缩前的文本。我在教学《谏太宗十思疏》时,就是将两种不同教材、不同版本的文本让学生比较,先是对注释和文本增删的比较,然后再从语言、情感、结构和主旨等多角度进行比较。我甚至在初中教学《诗经-蒹葭》时也是让学生比较原诗和琼瑶改写的《在水一方》,围绕这个核心任务,让学生完成这样几个小任务:1.从原诗中找到与《在水一方》对应的诗句;2.讨论改写句是否成功;3.《诗经·蒹葭》中哪些意象是《在水一方》中没有的;4.《在水一方》增添了哪些原诗中没有的意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将这首诗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关于《诗经》的知识都掌握了。
我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学习任务群的课堂教学有两个关键。一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真实的学习情境,提出适当的学习任务。什么是真实的学习情境,这个问题还缺少非常权威而明确的定义。我以为,所谓真实的学习情境,就是能够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言语实践提供一个具体明确而适宜的语言运用环境。二是要将整体性的学习任务转换为能进入课堂的具体的学习活动。某种意义上说,这比前者更重要。因为没有这个环节,学习任务群就进不了课堂。这个环节的缺失,是很多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共性问题。学习任务群,通俗地说就是一群任务,而它所辖的任务又常常是些比较大的任务。这些任务的价值主要是驱动学生的语文学习。但这些任务完成得如何,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何,学生的学习成果质量怎样,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诊断、评价和引导。因此,将学习任务转换为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操作的具体的学习活动,是学习任务群教学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当然,我并不能完全肯定这里列举的案例是否都属于专家们所说的学习任务群教学,也不敢完全肯定我对学习任务群教学的理解与专家们完全一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学习任务群如果不能走进课堂,它就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