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涛
(厦门宏旭达园林环境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到,场所精神(Genius loci or Spirit of Place)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根据古罗马人的信仰,每一个独立的本体都有着自己的灵魂,这种灵魂赋予人和场所以生命,同时也决定了他们的特征与本质。因此,场所精神可理解为场地的特征与精神集合,是具象和抽象的综合体。
在城市公园设计中,挖掘与体现场所精神是一种对项目场地特征与精神的综合理解,与场地进行“对话”,“倾听”来自场地的声音,可更加深刻的理解每块场地,并在整体的构建过程中,获得自然与人工的平衡,形成两者有机的耦合。
城市公园建设作为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它所属的场地伴随着城市的大开发大建设,使环境重新解构,导致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因此不同项目场地有着不同的特点,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说:“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这说明事物的场所精神有着共通性,只是不同的场地特征有所不同,从城市公园的设计角度,依旧是由特征与精神两方面构成,并形成区位特征、场地条件、历史人文这三大要素。
这三大要素包含了整个场地在不同维度下的情况,是探究场所精神的主要方向,也是城市公园定性定位、展开设计的主要依据。
城市公园的建设区位特征来自于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区域的气候条件,主要包含有城市的风、雨、雪、霜、雾及季节、时令、日照、冷、热等情况,这决定了城市公园园林景观的区域性特色。其次是整体城市的规划战略,城市规划是从整体城市发展的维度出发,不局限于某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在大的格局和规划的前瞻性,它是城市公园设计的定性定位的最主要依据。最后是场地周边环境和边界条件,包括周边的地块性质、城市交通、市政道路、管网、相关市政配套或是水利等其关联的边界规划及现状。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衔接,为公园设计中生态、水系、功能、交通及管网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城市公园的场地条件主要包含了地势地貌、土壤、水文和动植物生境等,地势地貌反映了一个场地原始的竖向关系,尊重原始地形,是构筑景观空间、塑造景观地形的基本态度。不合理的推平重构,或是堆山挖湖都破坏了场地基础生态,因此土方的平衡与利用经常成为一个项目的成败关键。土壤是植物种植的基础,通过对土壤pH 值、全盐量、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成分的检测,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及肥力,进行植物品种的选择,同时也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土壤进行改良,以利于植物的整体生长;水体既是一个项目的灵魂与亮点,也是一个重要约束条件,这其中包含了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只有对场地内的水体有最充分的了解与认知,才能够利用好水,充分的调动好水的特性,使其真正成为场地的特色;动植物生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它们不仅维持着一个场地的生态平衡,同时也具有着重要的经济、科学、文化及美学等多方面的价值,设计师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动植物生境,使其免遭干扰与破坏,并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过:“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因而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从整个城市维度来说,城市公园的景观有可能是这座城市历史文脉传承的直接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每座城市公园都需要从大城市的角度进行文化植入。每个场地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如一座原状的破旧建筑,一处废弃的遗址,一棵孤老的榕树,亦或是我们看不见的掩埋在土地下已经消失殆尽的原生机理,都可能是一段历史人文的故事。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工程》中说到“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每个场所就像人一样,它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在时光的长河里,只有富有历史文化渊源的作品才会变的更加具有生命力,让人难以忘怀。可以说几乎不存在没有历史人文的场所,只是它们所承载内容的价值是否值得去进一步的加工与利用。同时设计师对于场所精神的认知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这种主观色彩的应用与场所精神和整体目标能够相契合,都将使得这个作品更加丰满。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场地的精神的探究是设计师进行城市公园设计的依据,笔者以美峰生态公园一期建设为例,分析与思考场所精神,由公园的定性定位,目标与理念到城市公园空间、功能、水脉、绿化及景观设施的具体设计,多方面的展现城所精神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2014年的“美丽厦门”该战略提出着力于“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城市战略,塑造格局优美的山海生态通廊,控制蜿蜒的海岸线,构建“山、海、城”相融共生的空间格局。其中天马山生态廊道作为十大山海通廊中的一条。该生态廊道建设划分为三个部分,由西至东分别为美峰生态公园、美峰科创公园及美峰体育公园。而美峰生态公园作为其中体量最大的城市公园,由天马山至纵三路,总面积约257 公顷,根据周边的用地建设情况及区域热度,提出了近远期实施的整体战略,同集路以东为近期实施范围,同集路以西为远期实施范围。
美峰生态公园一期工程总面积约52 万平方米,原始场地范围内场地坑洼(图1),存在部分水环境问题,龟山为场地最高点黄海高程标高为67.7 米,周边规划主要以商务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主。
图1 场地现状图
2.3.1 目标的确定
早期人为干预的地貌及环境问题,已成为这片土地不可改变的现状,解决失去生态秩序的场地是一期工程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制定整个场地整体的生态修复的计划,让眼前失去秩序的场地形成新的生态基底,构建城建公园的绿色空间成为了优先考虑的内容,让水脉得以游走期间,完善主要园内的路网及部分公园设施,在一期中使得新城的核心绿肺形态初显,二期项目中再进行功能及特色性的完善及提升。
2.3.2 理念的提出
基于场地的地理条件及构建目标,从公园外部边界的衔接到公园内部生态与功能的构建,编织外与内的关系,提出了“山海境城水共融,动静间蓝绿共生”的设计理念。由外而内,由水脉到绿脉,由功能到交通、由人到自然,以场所精神为依据,多维度共同编织美峰生态公园(图2)。
“山海境”指的是场所作为整条山海廊道的一部分,位于山海之间,被城市包裹,构建环东海域新城美峰片区最大的动植物生境;“城水共融”意为综合协调场所边界内容,协调梳理及解决城市慢行系统、城市雨洪及水环境的问题。
“动静间”通过景观空间的构建,设置城市公园内的功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动态变化与静态休闲的和谐;“蓝绿共生”构筑整体绿化基底以及水脉体系,让水脉游走期间,让绿脉包裹土地,使绿蓝交织,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互动。
图2 美峰生态公园一期总平面图
龟山因其本身的高度与自然风貌,在设计之初就将其定为一期公园的视觉核心和绿色背景。由龟山向东西与南北方向引伸出两条视觉轴线,形成了公园的基本结构,结合场所精神的三要素内容,形成了台地花海、生态健身和湿地休闲三大景观功能分区,并以土方平衡为基本原则,形成了以两谷五丘作为景观地形空间的基本构架。(图3)
图3 美峰生态公园一期功能分区图
2.4.1 台地花海区
本区域是原始场地内竖向变化较大的部分,设计中合理利用场地内土方对该区域进行景观重构。开挖中部土方,使其成为谷中低地的亲水广场,用开挖土方构建四级台地,消化原始场地内形成高差陡坎,形成了多彩花谷为核心环,与水系一同环抱时光广场的梯田花海,让人既可漫步于花海之间,又可亲近自然的溪水,打造景观的浪漫诗意空间。(图4)
图4 台地花海区现场照片
2.4.2 生态健身区
公园近期主要的服务人群来自于场地西北侧的禹州大学城及洪塘头,因此本区域作为距离现有居住区最近的公园地块,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赋予了其康体健身的功能,结合地形塑造形成了探索山丘(儿童活动区)、悦动山丘(中青年运动区)和净心山丘(老年康体区)三大活动空间,由一条999 米长的浪漫休闲道将其进行串联(图5)。而龟山则结合部分林相改造内容进行建设,登山步道,观景平台等内容形成了公园的森林氧吧。
图5 生态健身区现场照片
2.4.3 湿地休闲区
作为美峰生态公园与美峰科创公园的衔接空间和一期的主要入口,设计一方面由形象性出发,以原始开阔平整的空间为基础,从入口的标识便开始勾勒远端天马山体的天际变化,水脉的整体串联,也使其形成了水面-草坪-景观地形-龟山-天马山五个竖向层次上景观的变化,展示城市公园生态自然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对公园末端的水系衔接进行梳理,打造自然生态安全的湿地景观空间(图6)。
图6 湿地休闲区现场照片
美峰生态公园一期工程只是一个天马山水系末端的一个过境空间,不足以支撑起整个水系环境治理的全部工作,水环境需要得到改善,必须依靠场地内外共同的力量。首先在公园外部,通过区域设计项目的整体协调,禹州大学城、黄金工业园区污水整治工程启动,周边村庄的污水整治工程也相应展开,大部分流入美峰生态公园天马山水系的污水在外围得到了控制。
在公园内部,一方面结合地形和美山路对应的边界条件,对河道线形进行设计,让水脉与绿脉一同舞动,采用自然驳岸为主及格宾石笼的生态护岸恢复蜿蜒崎岖的河道,通过水生植物与河卵石共同构建了新的水体基底;另一方面在公园湿地休闲区,结合科创园污水处理站内容,通过2 万平方米的人工湿地的建设,构建了“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系统,使得最终出水水质达到V 类水体标准。最终通过内外联动,一同解决了区域水环境问题。(图7)
图7 湿地照片
植物是展现公园特质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寓意与语言。在公园的植物设计中除了以“适地适树”为主要原则进行植物选择外,每个区域的种植设计都以场所精神下的功能设计进行相应的考虑,在生态健身区的浪漫休闲道环线就以碧桃为主,突然浪漫的氛围。由入口的标识景墙开始,适生的乔灌木品种113 种,合计11077 株,主要有高山榕、菩提榕、木棉、小叶榄仁、凤凰木、火焰木、南洋楹、蓝花楹、宫粉羊蹄甲等(图8)。
图8 园区航拍图
在这些苗木中有3441 株乔木涵盖40 个品种,来自于储备用苗。这批储备苗部分为厦门2016年莫兰迪台风受损的移植苗木,对于这批苗木的使用,笔者认为有着特殊的意义。虽然这些苗木的整体形态各异,品相一般,但在此刻它们寄托的是笔者另外的一种期望,这些树木在公园的种植,是希望游人们通过看到它们的复苏与新生,感受到自然界不屈的意志,就好像这片土地一样,因为有了美峰生态公园从而焕发了磅礴的生机,由此带给人们更多生活希望,形成精神上人与自然的互动(图9)。
图9 台地花海区航拍图
公园一期公共设施设计,从策划阶段伊始就已经开始。元素统一或文化符号来自于公园西面的大邦汽车城,它粗犷的清水混凝土装饰的外表,毫无高低错落,但在平面上有行了一直特异的肌理,横向的占据了同集路以东望向公园的250 米空间,形成工业与自然的冲突感。因此在早期的策划化中,这组建筑被作为未来管理用房及体育活动用房被保留下来,整体公共设施的风格基本与其相互呼应,清水湖凝土和耐候钢板成为了它们主要的使用材料,同时粗糙质朴的石材运用,让自然与工业的碰撞,形成了公园自己特有的文化内容,这组符号和元素贯穿了公园的驿站、公厕、标识系统、花池以及座椅,石与钢的碰撞产生了一种属于这里的美丽。(图10)
图10 标识系统现场照片
美峰生态公园项目由设计到施工都包含了笔者对这片场地的理解,场所精神就犹如我们构建每座城市公园新秩序的密码,以场所精神作为切入项目的途径,能更有效的指导生态、空间、功能、交通等多个方面设计内容。同时所有思考也必须在场地之上不断的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寻求突破与创新,才能使得场所精神最终在设计中得以升华,使得我们设计的的城市公园生机而富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