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文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探究*

2020-07-06 03:48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科应用型核心

张 清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1)

2015年10月,教育部联合多部委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明确提出推动部分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响应号召,形成转型发展共识,积极探索转型发展路径。当前应用型高校已历经五年转型发展关键期,诸多转型高校在校企合作办学、人才质量提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形成了宝贵的转型发展经验,但转型发展的难点也随之凸显,教育部陈锋主任曾强调传统文科的转型是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在转型发展背景下也应进行改革与创新。应用型高校文科转型发展的本质是转变文科人才培养方式,应用型高校文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作为文科人才培养的重点,亟待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和研究。

一、文科人才“刚性+动态”核心能力的内涵

关于文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何根海认为应用型文科人才应具备博、专协调平衡的知识结构;掌握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职业发展等基本能力;掌握营销与服务、商业谈判,获取和综合运用信息等技术能力;具备较高的文化、道德、素质和从事本专业领域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1]。王天力认为文科应用型人才需拥有运用文科的理论知识发现、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一线生产、经营、管理、理论转化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2]。何晓斌、石一琦提出在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下,新型文科人才应以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具有文科素养、创新精神、善于学习、愿意合作、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等能力[3]。周毅、李卓卓认为高质量应用型文科人才能参与顶层设计,可进行数字人文项目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兼具人文素养和数字素养,具备扎实的人文学科基本专业知识,能适应数字环境技术和技能的更新,具有创新创业、跨界整合、沟通交流、批判思维、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能力[4]。综上所述,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新时代下的文科人才应重点关注基础专业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具备心理承受、艺术鉴赏、沟通交流等人文素养;具备创新创业、团队协作、动态适应、胜任力等通用能力;具备跨界融合、复杂及非结构化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具备设计管理、产品开发、数字素养等职业能力。

核心能力内涵在充分保留传统文科人才培养优势的基础上,需进一步顺应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应用型高校文科人才“刚性+动态”核心能力内涵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形成较为全面的核心能力内涵体系。“刚性”核心能力主要指具备基础认知能力、掌握并有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和积极健康生活的心理属性。“动态”核心能力主要指能体现个人未来发展潜力的能力及职业长远规划和展示能力。如图1所示,“刚性”核心能力分为“基础性能力”和“专业性能力”,“基础性能力”基于应用型文科人才的基本认知和情感能力,主要包含人文素养、社会认同、科学文化、责任担当、健康生活、学会学习等能力;“专业性能力”基于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主要包含基础专业能力、核心专业能力、学科专业素养、专业操作技能、专业分析运用和专业创新设计能力。“动态”核心能力分为“发展性能力”和“职业性能力”,“发展性能力”基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包含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创新实践、组织领导、自主学习、问题解决能力;“职业性能力”基于文科人才未来职业发展和规划能力,包含职业科学认知、职业综合素养、职业技能运用、从业资格证书、职场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能力。

图1 “刚性+动态”核心能力

“刚性”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在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刚性”核心能力是“动态”核心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动态”核心能力是“刚性”核心能力的延续和发展,两者共同作用于高水平文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

二、文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成因

(一)人才培养理念待革新

应用型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虽办学层次相同,但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定位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普通本科院校文科人才主要是培养具备较强设计和研究能力的学术型、理论型人才,即能有效运用知识进行理论研究、设计、研发、策划等。而应用型高校基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主要培养具备较强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即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且具有较强应用能力。此外,在全球金融危机、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背景下,文科人才培养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文科人才培养理念侧重“刚性”核心能力,关注“基础性能力”和“专业性能力”,忽略了“动态”核心能力的培养,造成文科人才在“发展性能力”上创新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不足;在职业素养上技能运用能力、职场适应能力不强,无法真正满足社会治理转型与产业升级对各级各类应用型文科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理念亟待进一步革新。

(二)学科专业分化较严重

日新月异的高新产业在不断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诸多人们未曾预料的深层次社会文化问题开始浮现,需要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文科人才予以解决,但当前应用型高校文科人才在解决复杂的人和社会问题方面仍存在困难。一方面,学科专业分化较严重,制约了“动态”核心能力的培养。当前,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文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仍保持着传统文科教育理念。传统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专业是为学科承担文科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更侧重系统的学科理论学习,其模式学科建设任务清晰,专业划分较为明显,各门类学科均高度分化,专业间的隔阂现象突出,过窄的专业教育侧重“专业性能力”培养,忽视了对知识高度综合的运用,人才培养难以博通,容易形成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不利于学生跨界整合能力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5],不适应新时代对新型文科人才“动态”核心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应用文科发展定位有偏差,未形成系统性的核心能力培养体系。部分应用型高校在转型改革过程中,在文科转型方向和路径上并未明确,在功利因素的影响下走向应用性和职业性的极端,某种程度上变成狭窄的职业能力训练,过于注重“动态”核心能力中“职业性能力”的培养,而“刚性”核心能力包含的“基础性能力”培养沦为专业教育和职业养成的点缀,忽略文科对人文素养的内在要求。

(三)人才培养模式需调整

应用型高校的办学、人才培养和服务面向定位,决定了秉承传统的学术理性发展的办学理念不利于应用型文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学术+应用”相结合理念是应用型高校文科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传统文科大都以人类的语言及分析能力为基础,关注精神性、情感性、审美性等形而上的命题,偏重于理论教育和通识教育,缺少实践教育,导致文科毕业生的部分“专业性能力”(如专业操作技能、专业分析运用、专业创新设计能力)与“职业性能力”(如职业技能运用、职业适应能力)偏低,无法满足产业升级的新需求,使现行文科人才培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人才需求之间呈现出供需脱节的结构性矛盾。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应用型高校文科实践性教学较为缺乏。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性教学更侧重于理工科,在文科实践性教学上普遍呈现出重视程度不高、改革举措不明、文科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强、实践性课程设置比重不高等问题,导致文科人才实践性和应用性能力培养的不足,影响“专业性能力”的培养。二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难度大。“职业性能力”是“动态”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文科人才获得良好的“职业性能力”需参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实践,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基于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转型发展以来,国家虽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但在应用文科人才培养上依旧存在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热情不高、关注力度不强、合作模式不深等问题。此外,因教育具有滞后性,产业发展与文科人才培养存在着时间错位,企事业单位的资源、经费和项目无法与学校进行有效对接,影响了应用文科人才“职业性能力”的培养。

(四)师资队伍结构待优化

转型发展转到深处是课程,转到难处是教学,转到痛处是教师,课程建设是办出特色应用型学校的源泉,而课程的实施则需要教师来完成[6],这意味着科学合理的师资结构在应用型高校文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转型发展背景下,传统的教师在应用型文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中凸显出部分问题。一是师资结构较为单一,“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短缺。应用型高校教师来源多为高校应届博士、硕士毕业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行业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对行业产业的前沿发展信息获知不全。此外,应用型高校虽在“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方面作了诸多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因转型发展时间不长,与国家对转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要求不低于40%的比例仍存在明显差距。这些原因造成其在提供高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方面存在困难,不利于应用文科人才“专业性能力”和“职业性能力”的培养。二是应用型高校高水平师资不足。积极推进转型以寻求与普通本科院校错位发展的应用型高校大多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民办院校,其因办学历史短、办学经费不足、福利待遇较低、学校平台效应不高等原因导致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高水平的师资流失现象严重,高水平师资的匮乏全方位影响了应用文科人才“刚性”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的培养。

(五)人才评价体系待完善

制定良好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保证应用型高校文科人才核心能力的重要举措,传统的文科人才评价体系无法对应用文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成效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主要表现在:一是未形成独立的管理和监督文科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机制。应用型高校普遍将教学管理和监督部门统一设立在教务处,导致自管、自查、自评的现象突出,缺乏对自身的监管,影响文科人才核心能力评价的实际效果。二是评价主体单一。应用型高校当前对文科人才质量评价主要侧重于自身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就业率的评价,尚未构建完善的多主体、多层次、多角度核心能力评价体系。三是文科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标准缺少实践性内容。应用型高校的文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不应局限于学业成绩、毕业设计、就业情况,在考核中应重点突出应用型、实践性、创新性、职业性等应用文科人才需具备的核心能力,突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色。

三、应用型高校文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举措

(一)明确“学术+职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高校相对普通本科院校而言,文科人才培养更侧重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与高职高专类院校相比,则更注重人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文科人才面对的是社会领域的各种人群、各类群体、各个社会组织等,工作内容主要是处理结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是“非物质性”技术人才,因此应用型高校文科应以深厚的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具体的实践技巧为内容,以“对接就业岗位要求、对接专业深度改造、对接学生职业成长、对接社会行业服务需求”为原则[7],培养兼具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创新精神,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即“学术+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形成专业应用能力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善于运用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学术”主要体现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的理论性、系统性、复合性等学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意识、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文科人才区别于理工科人才的人文精神,满足国家创新型文科人才培养的需要;“职业”着重强调应用型高校文科人才需兼具的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对接职业与岗位的需求,满足学生和家长对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期待,促进劳动力结构性就业。

(二)创新“显性+隐性”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学术+职业”文科人才培养目标适宜构建“显性+隐性”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显性”人才培养模式着重于由学校统一制定的、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系统性教育教学活动,具备一定的强制性、直接性和单一性;“隐性”人才培养模式着重于由不固定团体组织的形式不定、时间不定、内隐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具备一定的随意性、间接性和多样性。基于文科人才核心能力内涵,将文科人才需具备的“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发展性能力+职业性能力”分别对接不同的学习阶段,明确各阶段的能力培养重点,将每个阶段的“显性”和“隐性”人才核心能力培养内容全方位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采用扁平化的培养模式,保证多个教育体系相对独立又分工协作地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真正满足以生为本的多样化、个性化应用文科人才培养需求。

图2 “显性+隐性”人才培养模式

(三)探索“理论+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大量新兴战略性产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对传统教学体系进行结构化改革的需求。“理论+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基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求,对传统的文科教学形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理论”教学体系侧重学生理论知识的递进式、衔接式和系统式的学习与研究,主要分为“基础知识教学体系”和“职业素养体系”。“基础知识理论”教学体系是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公共理论课程和多形式的人文素养选修课程为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理论思维和认知审美思维;“职业素养体系”则是采取有计划、有组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职业资格获取培训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倡导“教、学、练”的一体化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侧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主要分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科学创新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专业岗位生产实际,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实验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育活动,实现文科人才培养规格和对口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科学创新教学体系”借助于第二课堂,采用学科竞赛促学、小组合作研究、专业项目孵化和行业学术沙龙等教学形式,在开发情商、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激发潜能、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重要载体[8]。

图3 “理论+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图4 “平台+模块”课程设置结构

(四)设置“平台+模块”多元课程结构

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转到深处需依托课程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平台+模块”多元课程结构(如图4所示)是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驱动传统课程改革,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并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引入在线课程,不仅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锻炼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一是以“基本素养为目标”建立通识教育平台对接通识知识模块。设置公共必修课模块,如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政治理论教育、历史等,培养学生基本认知能力;设置公共选修课模块,构建内涵充实、内容多元的选修课程,结合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在线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二是以“专业能力为目标”建立专业教育平台对接专业知识模块。设置基础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获取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运用能力;设置核心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以“知识迁移为目标”建立实践教育平台对接实践技能模块。充分利用校内实验设备,开设实验课训练学生的实操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跨专业类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跨界整合能力;联合行业企业协同开设实训类课程群,探索智慧学习工场,借助校园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仿真实训、生产和项目实训,深入挖掘学生专业实践运用和创新设计能力[9]。四是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建立职业教育平台对接职业技能模块。设置素质拓展课程,紧密联系产业行业前沿动态,统筹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开展以赛促学、项目孵化、学术沙龙、社团活动等多样化能力拓展活动课程,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设置实习课程,开设专业的职业规划课程,提供定岗实习、企业实践和创新创业指导等,促进学生职业素养、职场适应、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等能力的养成。

(五)优化“专职+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利于应用型高校文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应用型高校可积极探索专兼结合、内培外引、双向交流的师资建设举措,除了培养学术研究型教师,还需重点侧重高素质“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一方面,以“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紧密结合应用型高校文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加强专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完善专职教师培训体系,给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提供短期培训、科研资助、学历提升等助教机会;积极组织教师到实务部门、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一线科研实践和技术研发,及时掌握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构建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10]。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可秉持“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人才聘用理念,聘请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让兼职教师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引进行业发展前沿动态,实现文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协助专职教师进行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性教学能力。同时,进一步优化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分类管理、评价、职称评审办法,制定“双师双能型”师资认定办法,革新人才招聘理念,适当增设行业企业实践经验要求等,全方位保障应用型高校的师资结构调整和优化,建立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数量稳定的教师队伍。

(六)完善“内部+外部”人才评价体系

应用型高校构建科学合理的文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体系,需要良好的运行机制与体制保障,除了健全教育管理机制,从经费和制度上保障文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顺利推进,还需要构建文科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和体系,设立文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委员会进行宏观决策和科学指导。与此同时,应用型高校可联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同类院校设立“内外结合,多方参与”的人才评价教育评价体制(如图5所示),以关注职业能力与适应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技能为出发点,坚持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从学校内部制定管理部门、专家督导、师生评价标准,定期对文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质量进行评估;从学校外部呼应上级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及同类院校评价标准,积极收集外部反馈的评价信息,设立多方参与的文科人才核心能力评价体系[11]。“内部+外部”的人才评价体制结合了常态化监测、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人才评价方法,并融入了专业性评价(同行评议)、行政性评价(水平评估)、社会性评价(第三方、排行榜)等多主体评价体系[12],能有效引导应用型高校将文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深入推进,培养出“专业有潜力、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后劲”的高层次新时代文科人才。

图5 “内部+外部”人才评价体制

四、结语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提升应用型高校文科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文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应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的要求,对接国家“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组合战略,结合“城市+大学”发展共同体,关注产业行业未来发展新趋势,借助“转型发展”和“职业教育”政策的东风积极探索重塑人文精神、传承优良文化、适应时代需求的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高水平文科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文科应用型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