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乔尹,周 平
近年,国家及其重视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全国阳光体育运动开始普及后,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举措使得学校体育教育全面发展。这些措施办法实行之后,有不少学者对其后效进行研究,其中,学校生态学理论就是从学校的微观生态角度来观察、讨论“阳光体育”背景学校体育的有机发展。学校体育其实是一个有机体,由不同的环节组成,其功能运行是各个环节互动协同的结果[1]。现今国内学校体育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很多,但目前缺少关于学校体育生态学领域发展的总体概言。知识图谱是一种用可视化的图片形式来展示某个学科的核心构成、发展框架、时空脉络的跨学科研究方法[2]。基于知识图谱,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学校体育生态学的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和关键作者情况,从直观视图上分析国内外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脉络,识别其热点及趋势的特征,宏观审视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视图,可以促进该领域的有效发展。
本研究的文献是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数据库,发表时间截止到2019年6月26日。筛选后,最终共有有效文献235篇。数据来源、检索主题词具体情况可见表1。
表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工具是基于JAVA平台运行的Citespace软件(版本为Citespace V.3.7.R8(64-bit))。Citespace可以进行共词分析和词频分析,这里由于CNKI数据库无法导入引证信息,所以选择词频分析方法。词频分析的操作意义是在所有文献中提取文献核心关键词和频次的高低分布,用于研究该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前研究热点[3]。导入文献数据Citespace软件中后,操作合适选项,选择运行软件,合并和去重后可视化图谱。
文献年发表的时序变化对评价该领域现状、预测发展态势具有重要意义[4]。统计1998-2018年期间国内外学校体育生态学领域期刊发表数量得图1。图中显示国内发文量远远高于国外,在2007年明显上升。研究发现,国内发文量明显受国家政策影响,如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6号 )指出:“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此后,有关部门发起了全国“奥运同行”、“冬季长跑”、“祖国同行”等活动,各级学校学生踊跃响应,积极参与。国内不少学者在学校体育研究范畴内,从生态学视角切入进行研究,为此,2007—2017年发文量出现了明显增长,2014年达到了峰值。国外论文量曲线平缓,比较普通。
图1 国内外1998-2018论文发表趋势图
机构和作者共现可用于研究机构及作者的合作情况,研究机构和作者的合作关系有助于了解某领域研究的外部特征[5]。在Citespace中选择机构节点运行,导出数据、视图(图2、图3)。
2.1.1 学校体育生态学科研机构共现
图2 国内文献机构聚类分布
图3 国外文献机构聚类分布
图2和图3里,每一个机构都有点来连接,这些机构字体大小与发文数值成正比。节点间线段的粗细代表其合作关系的强弱[6]。图中显示,国内的学校体育生态学科研机构网络共现结构显著,数量多,形成的聚类同质性高于国外。国内学校体育生态学科研机构分布广泛,规模大。从2006年开始,体育生态学研究领域受国家“阳光体育”政策影响,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进程迅速,众多科研机构研究人员进入学校体育生态学领域,开展科研项目,虽然学校体育生态学属于学校体育教育新领域,但是国内科研机构在科研上投入巨大,因此产出了众多有效的科研成果。从图谱中可得,国外学校体育生态学科研机构数量少、聚类明显,研究机构主要为实力强劲的综合类大学,国外学校体育生态学的学术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国内发文量远高于国外,合作强度相当。高校、体育学院是国内外学校体育生态学科学研究的主力,国内最大聚类是广州工业大学体育学部,国外最大聚类是奥本大学,其主要科研人员有其他专业(金融、经济、教育)科学研究背景,交叉学科背景为科研人员开展生态学项目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在Citespace中过滤小的聚类之后,图谱呈现了国内国外学校体育生态学唯一共现网络,国内是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中心的最大合作网络,国外是以奥本大学为中心的最大合作网络,国外最大合作网络与发文量成正比,与事实匹配。
2.1.2 学校体育生态学作者共现
分析学校体育生态学领域研究作者情况,用于把握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和发展方向。Citespace中选择作者节点运行,导出结果,得到知识图谱(图4、图5)。
图4 国内文献作者聚类分布
图5 国外文献作者聚类分布
国外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作者网络共现结构显著,聚类结果合理,国内聚类结果同质性较低。国外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作者、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远高于国内,合作密度也高于国内,这与学校体育生态学科研机构的分布情况一致。国内学者都是小聚类,表明作者间合作较少,而国外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作者的合作网络聚类多,表明国外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作者的合作较多。研究作者个人发文量也极大程度反映了其在该领域的研究能力及成果、对该领域的影响力大小,但是高产作者不代表其成果的价值贡献突出。因此,研究需引入“文献半衰期”为评价标准对国内外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作者进行分析。
这里篇幅有限,我们仅从文献被引量这个指标来探讨作者影响力,论文被引量是测算文献半衰期的变量之一。国内文献被引量排名前10位的作者研究涉及的领域相对集中,主要是体育学、教育学、生态学,多为论述性分析,极少进行实验研究。国外的学校体育生态学排名前10位作者研究涉及的领域较广泛,并非单一教育学背景和体育学背景专业学者,所以他们选题的角度各有千秋。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国外文献被引量排名前10位的作者均为合作作者,而且国外作者研究方法以实验研究居多,内容多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
2.2.1 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主题和关键词
关键词代表了论文的主题,是研究的中心与精华,研究可以使用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的方法,来参看关键词连接疏密的程度,分析主题。在Citespace中选择关键词节点运行,导出相关数据结果,绘谱(图6、图7)。
图6 国内文献主题聚类分布
图7 国外文献主题聚类分布
由图可知,国内外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主题网络共现结果都具有显著性高信度,研究主题发散范围大,主题间的相关程度高、密度高,连接相对集中。图6、图7中“关键词”代表聚类,字体的大小与聚类规模成正比。关键词(例如图6中“学校体育”)表示频次在3次以上而且具有中介中心性的节点,字体的大小与该节点中介中心性是成正比的。中介中心性是连接两个不同领域的关键枢纽[7]。从图6、图7中可以发现,国内外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主题的聚类规模都较为适中,研究关键词都有中心知识聚类群,并且高频次主题突出明显。高频关键词与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两者并不相同,为了研究的科学性,这里把这两项指标同时进行分析。
分析后可知,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的排名是有差异的。国内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主题中,最高频次关键词和最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均是“学校体育”,这表明国内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的中心与聚焦点为“学校体育”,该领域研究以此为中心进行发散探索,探索范围有学校体育的生态学理论构建、学校体育生态学的运行维护、学校体育生态学建设等方面,从国内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者的事业来分析,他们主要是高校教师,研究内容集中于自身的日常工作中,研究具有本学科的特点,但缺乏跨学科的视野,对历史、社会宏观视角的浸入式探讨不够,所以在学校体育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具有一些局限性。
国外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以“physical education”(体育教育)为中心,但涉及学科更多,发散面更广大,有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活动区域、多个功能划分的生态学研究,研究涉及的对象主要为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和学校生态环境,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共存。国外的学校体育生态学学者大多不是单一体育科学知识背景,所以选题偏向于多学科交融的角度。
此外,国外内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体级大、数量多,单个解析难度大,国内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聚类少,最大规模的聚类是国内目前研究的主体聚类,即学校体育生态学的理论研究。这是国内共现分析的最大聚类,研究集中于学校体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运行机制和功能,为进一步开展微观学校体育生态学的研究而服务。如谢雪峰、曹秀玲(2006)等学者从目前的体育生态的环境、结构、功能等方面,批评了我国体育生态学研究,认为现今体育生态学研究是移植性和提出问题式的研究,但仍有一定的先导价值和创新性[8],还有刘伟(2008)分析了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系统及评价研究,从系统的理论出发,对体育生态学进行了全面的论述[9],这些都做到为学校体育生态学的理论体系构建筑基。很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从运动专项入手,如李正贤(2012)针对篮球专项的教学,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生态环境开展了深入研究[10]。宋敏敏(2009)针对高校扩招之后的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现状,运用教育生态平衡原理对高校体育教育资源进行综合分析[11],还有胡庆山、曹际玮(2018)[12]、王东、王丹(2016)[13]、王建民、香成福(2015)[14]等学者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某个地区的学校体育的生态问题予以研究。其他的相关研究还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进行了探索,如韩会君、陈建华(2010)从生态心理学角度,对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5]。这些研究丰富了学校体育生态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过程,加速了国内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进程,使其向国外研究的多样化、多学科综合化方向发展。
2.2.2 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的主题演化
为了深入研究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主题,了解国内外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主题年份的演化,在Citespace的视图区选择引文年轮选项。引文年轮是文献核心词的引文历史,年轮的整体大小代表引用次数,年轮直径和时间分区里的引文数量成正比[16]。结果图见图8、图9。
图8显示,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主题从早期网络体系、生态功能等宏观研究逐渐过渡到微观生态学研究阶段,体育生态是主题变迁的不变核心。因为我国学校体育生态学发展具有“中国化”特色,学校体育生态学的研究是随着2006年“阳光体育”方略的诞生而兴起的,所以研究主题的出现频率集中在2006—2008年。“阳光体育”政策开始下达后,国内学校体育生态学的研究主题扩展到青少年和义务教育层次学校上。由此可知,国内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越深入,学校体育微观生态学研究趋势就越高。图9显示国外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聚焦于学校体育课程、学校生态环境等方面,近五年,国外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主题主要在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上。由此可见随着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会从宏观走向微观,研究会越来越专注于解决微观问题,这会成为未来该领域研究的趋势。
图8 国内主题时区变迁
图9 国外主题时区变迁
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发文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2007—2017年国内发文量出现了明显增长,2014年达到了峰值;与国内相比,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化程度较高并以综合性大学为主,而国内科研机构以体育类院校为主;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者发文量总体国内高于国外,国外的高水平作者研究领域较广,开展研究时间较早,国内作者研究领域较集中,大多数近几年才开始开展研究;国外的文献包含定量、定性研究,而且具有明显跨学科特征,国内文献多为定性研究,具有明显社会科学的属性;由研究主题的演化趋势可知,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会从宏观走向微观,研究会越来越专注于解决微观问题,这会成为未来该领域研究的趋势。
我国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在目前阶段需提升研究的实用性与可靠性:研究内容要向自然科学属性靠拢,丰富研究内容,可以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和方法,让学校体育生态学领域产出有深度的质化研究;学者要丰富研究视野,鼓励其他相关专业优秀科研人才进入学校体育生态学领域,加强跨学科合作,构建科研合作意识,提高科研产出能力,让我国学校体育生态学全面发展;各高校研究机构与其他相关研究机构之间要多沟通交流,促进学校体育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多样化,丰富学校体育生态学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