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民?吕森?岳云鹏?王学嘉?马梦瑶
【内容摘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医学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育人意识,优化教育思想,重新发现和重新激活医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结合意识,优化教学内容,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医学知识教育的结合点;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优化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各个教学环节。
【关 键 词】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课程;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20)11-0061-02
作 者 简 介:刘学民(1982-),男,河北任丘人,河北医科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宣传教育。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新目标、新方向。“课程思政”的基本宗旨是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体系。从遵循教育规律的角度来说,知识、技能、价值观这三大要素本来就是教育教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1]因此,在医学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医学教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利于扭转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学“两张皮”、无法有效形成育人合力的现象,打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两个精神世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医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形成每门课程、每个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的思政大格局,更好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目标,在医学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育人意识、结合意识、创新意识,逐步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问题,真正把医学课程建设成为具有鲜明价值导向、正确政治引领、良好育人效果的课程,改变医学课程普遍存在的重“教书”轻“育人”现象,有效形成“立德树人”的合力。
一、提高育人意识,优化教师教学思想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医学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要提高育人意识,明确教学思想。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各类课程的育人效果,其主要途径是提高非思政课程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其实,医学、医学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等教育文件规定医学生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了思政、人文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对于医学院校来说,“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给医学教育“增加”思政任务,而是“重新发现”、“重新激活”医学教育的思政功能。[2]对于教师来说,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回归医学教育初心,充分认识到各类课程在医学生成长成才中共同承担的价值引领作用,实现各门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提高育人意识,优化教育教学思想,教师需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在医学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教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教师要主动发掘、有效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医学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教师要深入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教师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全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科学内容,同时也要广泛学习医学人文知识、医学史和学科史知识以及其他大量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为在医学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打好理论基础。
二、提高结合意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对于“课程思政”建设,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因此,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医学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找好“思想”与“知识”的结合点,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医学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因此,教师要具有“结合意识”,要主动梳理课程教学内容,善于发现、发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找到课程教学与价值引领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呼应的元素和内容。
其实,医学课程中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很多教学内容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例如进取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求真精神、敬业精神等。医学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元素,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狭义的“医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即医学专业教材中本身含有的具有思政意义的内容,例如特定医学知识的探索过程、某一学科的发展历程、医学伦理要求等;一类是“医学精神”中的思政元素,这些内容可能没有直接写在教材中,但是按照医学精神的要求,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临床技术操作时要兼顾患者的心理感受,在医学执业中要坚持廉洁行医等。对于后者,需要教师结合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发挥主动性,积极探索、补充、完善,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具体来说,医学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寻找:医学史与医学学科史(把特定医学成果的发现探索过程与敬业、爱国等联系起来);医学名家事迹(把历代名家的医学精神、重要贡献与爱国、敬业、诚信等联系起来);国家医药卫生政策(把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地方病多发病防治与富强、爱国等联系起来);医学的社会价值(把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果的社会效益与爱国、富强等联系起来);医学的科学性(把医学学术道德、知识产权意识等与诚信、法治等联系起来);医学的人文性(把医德医风、依法行医、尊重生命、尊重实验动物等与文明、和谐、友善、平等、法治等联系起来)。当然,上述“结合点”是各类医学课程通用的“一般结合点”,各门课程可以结合课程特点,进一步寻找各门课程自身的“特别结合点”,例如药用植物学、护理学等可以从传统医药文化、新发展理念、人文护理理念等角度寻找结合点。
三、提高创新意识,优化课程教学设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如何把思政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对很多教师来说都是一项新课题,需要教师提高创新意识,发挥创新精神,科学巧妙地做好教学设计,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际效果。[3]
首先,要科学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要根据每门课程的自身特点,仔细考量,科学设计,通过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来传递本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特定专业知识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可以在见习实习等现场教学环节中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可以在实验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知医学实验包括动物实验的科学要求与人文要求,可以在毕业论文、课程论文、项目论文撰写中强化科研诚信意识和学术道德教育,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等。其次,要科学选择教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不宜简单灌输,而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认同。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践教学、自主学习等不同方法,来切实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参与性、体验性。再次,要科学设计教案。教师要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不断完善各个教学环节,并落实到教案中。例如,要调整和明确特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课件与板书设计等,使“课程思政”的效果落到实处。
总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课程,需要教师进一步提高育人意识,优化教育思想,提高结合意识,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创新意识,优化教学设计。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在医学课程中有效加强价值引领,进一步提高思政工作的协同性,更好培养医药卫生人才,更好完成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虞丽娟.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J].上海教育,2017(19):6-7.
[2]刘学民.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探讨[A].傅英会.医学人文研究与探索[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85-90.
[3]周月朋,丁兆明.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