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术语翻译难点初探

2020-07-04 02:22柳菁罗珊珊
中国科技术语 2020年3期
关键词:术语翻译

柳菁 罗珊珊

摘 要:“数字敦煌”是一项数字化敦煌保护工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敦煌莫高窟实景。该项目配有中英双语版介绍,英文文本为中文文本的译文。因此,翻译对“数字敦煌”平台中的信息传播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其中的敦煌文化术语翻译。由此,文章以“数字敦煌”中的术语翻译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难点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出相关翻译策略。

关键词:“数字敦煌”;敦煌文化;术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N04;H159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20.03.00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On the Translation of Dunhuang Culture Terminology: Case study on the Term “Digital Dunhuang”//LIU Jing,LUO Shanshan

Abstract: “Digital Dunhuang” is a project for the Dunhuang culture conservation, presenting the Dunhuang Caves by both panoramic photos and the bilingual introductory texts.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introduction is the translation based on its Chinese version. Consequently,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Digital Dunhuang” relies partially on its translation quality, especially that of Dunhuang culture terms. This paper takes the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in “Digital Dunhua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some of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and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 “Digital Dunhuang”;Dunhuang culture;terminology;translation

收稿日期:2020-03-03

基金项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十三五”科研规划2019年度科研项目“中国特色术语翻译标准化研究——以敦煌文化术语翻译为例”(ZC2019025);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型敦煌文化保护平台《数字敦煌》中的敦煌文化术语翻译研究”(201910737005);2020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语言翻译研究——以敦煌文化语符翻译研究为例”(2020A-129);国家语委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语言生态研究——以敦煌文化对外传播的语言生态研究为例”(YB135-87)

作者简介:柳菁 (1987—),女,硕士,兰州城市学院国际文化翻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术语翻译研究。通信方式:119234935@qq.com。罗珊珊(1996—),女,兰州城市学院国际文化翻译学院2016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术语翻译理论与实践。通信方式:1655325127@qq.com。

引 言

敦煌文化主要是指公元4—14世纪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在敦煌地域产生和形成的文化[1],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医学、民俗、科技等为一体,并通过壁画、雕塑、敦煌遗书等多种形式保留并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参观莫高窟时指出:“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保护研究工作意义重大,它不仅展现了我国的文化自信,也大大促进了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2]“数字敦煌”作为首个对全球开放的线上敦煌文化展示平台,文化传播效应不可小觑。其对外传播的核心——敦煌文化术语翻译需得到更多关注。因此,本文将以“数字敦煌”中的敦煌文化术语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反映出的术语翻译难点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翻译策略。

一 “数字敦煌”中的敦煌文化术语

随着人们对敦煌文化探索和研究日益加深,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逐渐被打破,大型敦煌文化保护工程“数字敦煌”应运而生。该项目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现实三部分来实现敦煌石窟的数字化,实现了敦煌石窟的线上实景展示。其中,双语介绍性文本与洞窟实景相辅相成,是对窟内壁画雕塑等的详细解读,帮助用户更清晰准确地了解敦煌文化。

(一)“数字敦煌”中的术语内容

姜秋霞曾这样定义敦煌文化术语:“敦煌文化术语是体现、反映敦煌文化概念的核心词语和固化结构,既包含指称文化概念的词语、表达文化内容的主题词、关键词语,也涉及反映敦煌文化內容的固化结构,如名词短语、四字结构等。”[1]可见,敦煌文化术语不只是敦煌文化内涵的文字表征,更承载着敦煌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人们了解敦煌文化的关键所在。

通过对“数字敦煌”的介绍性文本进行梳理,提取术语279条(表1,具体中英对应条目参见《中国科技术语》官网:http://www.term.org.cn/CN/news/news24.shtml),主要涉及6个方面:宗教文化、石窟建筑、壁画雕塑、装饰图案、音乐舞蹈及其他。

(二)“数字敦煌”中的术语特点

1.复杂性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敦煌文化呈现出各自鲜明的风格和特点,并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其一,时间跨度长。敦煌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因而其术语呈现出显著的历时性差异。其二,涵盖内容广。“数字敦煌”现有介绍性文本共17 000余字,已覆盖6个一级部类、18个二级部类。其三,地域影响深。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连接中原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的桥梁,是当时的贸易之路,更是东西文化传播与交融之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深深影响着当地的文化。

2.包容性

季羡林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4]樊锦诗曾指出:“其艺术形式既继承了本土汉晋艺术传统,吸收南北朝和唐宋美术艺术风格,又不断接受、改造、融合域外印度、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一部佛教美术艺术史及其中国化的渐进历程。”[5]由此可见,敦煌文化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前提下不断地与其他文化碰撞交融,体现出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3.传承性

敦煌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代表之一,能以相对丰富、完整的形式保留至今实属罕见,其文化术语具有典型的文化传承性。以莫高窟61窟中的《五台山图》为例,它以高超的绘画技艺描绘了五台山及其周围五百里以内的山川、寺庵建筑等。1970年夏,梁思成在偶然看到的《敦煌石窟图录》中发现此图。而后,他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豆村发现了唐代木结构建筑大佛光寺,从而推翻了日本学者所谓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的言论。正是因为敦煌石窟很好地留存了像《五台山图》这样的艺术经典,许多难以考证的重要史据才得以传承,敦煌文化术语的传承性也得以凸显。

4.宗教性

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各国商客在贸易往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独特文化与宗教信仰。笔者在整理“数字敦煌”中的文化术语时发现,宗教文化类术语占比最大,而佛教术语又在宗教文化术语中占比最大。此外,还出现了道教、景教、摩尼教、祆教等相关术语。以莫高窟249窟为例,其窟内四披各有图像,西披的阿修罗王和东披的摩尼宝珠都是典型的佛教题材,北披的东王公和南披的西王母则是道教题材,此外还有景教绢画和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等。可见,敦煌文化中的宗教色彩极为浓厚,在其术语中也得以体现。

二 敦煌文化术语翻译中的难点

文化术语的准确翻译关系到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对其在海外的知识重塑与话语构建影响深远。受目的语文化传统、语言特性、知识系统与特定交际语境的共同影响,术语翻译的过程往往比较复杂。“中国的术语翻译往往伴随着外来术语概念的沿用与衔接、中外术语概念的比较和融会、新型术语单位的出现与应用等一系列复杂知识现象。要真正解决中国术语翻译实践中如何译的问题,就需要了解术语译前的背景然后深入至译中这一过程并拓展至译后的影响。”[6]由于敦煌文化术语的诸多特性,在其术语翻译过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由中外文化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因此笔者将从术语特点出发,结合具体事例对“数字敦煌”中的敦煌文化术语翻译难点进行探讨。

(一)术语复杂性带来的翻译难点

通过整理发现,敦煌文化具有时间跨度长、涵盖内容广、地域影响深的特点。因此在术语翻译过程中常会出现很多复杂情况,如语素繁多且构成复杂、一词多义现象、在目的语文化中无对应术语等。

以“阙形龛”为例。阙形龛为敦煌早期洞窟形制,是敦煌石窟将阙与殿堂相结合的成果,也是汉地工匠对佛教艺术在民族建筑框架里的一次成功融合。该术语的翻译难点在于:(1) “阙”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建筑概念,指的是立于宫殿、祠宇、陵墓前神道两侧的建筑物,是礼仪的象征,在目的语中并无对应词。(2) “阙形”是对 “阙”所构成形状的高度抽象化,较为复杂,难以用只言片语表达清楚。依据《敦煌学大辞典》,阙形龛是佛龛形式之一。阙有主阙及子阙,在壁面塑出阙身、阙顶及瓦垅,并绘出斗拱、窗孔、檐椽等建筑细部,两阙之间并塑出屋顶相连,形成殿堂格局,其内塑交脚弥勒菩萨像,象征菩萨居住的兜率天宫[7]。

“数字敦煌”中,莫高窟第257窟有关阙形龛的文本为“塔柱其余三面均上下开龛,南北面上层均作阙形龛……”,译文为There other three sides each have a upper niche and a lower niche. The two upper niches on the south and north sides are shaped like the Han Chinese city gates…。阙形龛被译为niche shaped like the Han Chinese city gates。笔者认为该译文存在以下问题:(1)“阙”被译为the Han Chinese city gate,语义不准确;(2)“形”通过分词后置定语shaped like显得极为冗长,在简明性方面与源语术语反差明显;(3)译文未能体现“阙形龛”的独特建筑特征。由此可见,敦煌文化术语的“复杂性”特征在跨语言传播过程中呈现出迁移性,为准确翻译带来一定困难。

(二)术语包容性带来的翻译难点

敦煌作为四个文化体系的汇流地之一,體现出极强的包容性。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若忽略包容性,则可能导致概念表达不够准确的问题。

例如敦煌的标志之一“飞天”。依据《敦煌学大辞典》,“飞天”是飞行于佛国天空的天人,在佛教神灵中具有特殊职能,是天龙八部之一。“随着历史的演变和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飞天艺术形象逐渐演变成为由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创造的一种多元文化复合体”[8]。该术语的翻译难点在于:(1)如何翻译才能体现出其包容性?(2) “飞”描述的是天人在空中飞翔的动作,译语是否需要专门体现这一动作特点?

目前,由于对“飞天”认知角度的差异,出现了多种译本,包括the deva、feitian、the flying legend以及apsara等。以上翻译有的在语义上与“飞天”有出入,有的仅体现或凸显了部分特点,译者或多或少忽视了其包容性特征。

(三)术语传承性带来的翻译难点

敦煌文化是东西文化历时千年深度融合的成果,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其核心特点。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对传承性认识不足,就会影响该术语的准确性。

以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五台山图》为例。该图不仅保存了大量佛教历史资料,而且补充了史书未载的一些内容,提供了大量古代佛教建筑和著名史迹的重要信息。该术语的翻译难点在于“图”的译词选择。在翻译这条术语时,依据其自身特点,“图”可以用map、picture或mural来表达。查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ap(地图)的释义为a drawing or plan of the earth's surface or part of it, showing countries, towns, rivers, etc.;picture(图画、绘画)的释义为a painting or drawing, etc. that shows a scene, a person or thing;mural(壁画)的释义为a painting, usually a large one, done on a wall, sometimes on an outside wall of a building[9]。那么,在翻譯《五台山图》时应如何选择?这幅图是在充分结合史实的基础上创作的壁画,记载并传达了重要的史实,所以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艺术作品。因此在翻译选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其历史传承性。

(四)术语宗教性带来的翻译难点

笔者发现,敦煌文化术语的宗教性十分显著,以佛教、道教为代表的宗教体系对敦煌文化的发展极为重要。因此,在术语翻译中容易出现对宗教文化及其内涵表达欠佳的情况。

以术语“禅定佛”为例。根据《金刚经》中的解释,“禅定”即“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意为心中寂静的冥思。其梵语词为dhyana,与英语中的meditation一词对应。此术语的翻译难点在于“禅定”这一佛教概念的表达。在翻译时,可以采用回译的方法,将“禅定佛”译为Dhyana Buddha,同时也有译者将其意译为Buddha in meditation。显而易见,以上两种译法体现的宗教性程度是不同的,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度也会产生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去选择?宗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术语翻译时要做到具体术语具体分析,尽可能达到译语的形神兼备,对内传承、对外传播,有理有据地解决问题。

三 敦煌文化术语难点翻译策略

通过对敦煌文化术语的特点和难点进行梳理,结合“数字敦煌”中的具体术语翻译情况,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形神兼备

在人文社会科学术语的翻译过程中,“形神兼备”的“形”代表简明性原则,“神”代表理据性原则。译者在进行术语翻译时,应尽可能兼顾二者。比如,“阙形龛”在目的语文化中并无对应物,且“阙”这一复杂概念为中国文化独有,考虑到术语翻译的理据性及简明性原则,将其译为que-style niche。其中,将“阙”音译为que,以其音来指代这一复杂概念,是对简明性原则的关切,同时具有凸显文化特征的功能;“形”用style表示,是对理据性原则的呼应。如前所述,“阙形龛”中的“阙”并非真正的“阙”,而是一个形似阙而又高度抽象化的概念,因此,这种译法实现了该术语的“形神兼备”。

(二)兼收并蓄

敦煌文化是中国少有的兼顾了国际化和民族化特点的文化分支,译者在翻译时务必考虑到其包容性,在了解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既要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也要体现中国文化内涵。比如,在 “飞天”的众多译本中,笔者认为flying apsara最能体现该术语的包容性,原因如下:(1)“早在佛教产生之前,古印度的神话传说中就已经有不少关于天人、天女的传说。印度最古老的传说记录在四部吠陀著作中。其后还有伟大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继承了不少神话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中关于天女阿卜莎罗(Apsara)的传说记载了很多。”[10]因此,在后来的印度佛教文化中,一般用梵语词“apsara”来指代具有神圣力量的仙女或女神类形象,包括后来传入中国的“飞天”形象。(2)“飞天”历经千年发展演变,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形象也随着时空变迁呈现出不同特点,中国化特色日渐浓厚,仅使用“apsara”的译法难以体现出该术语的包容性特点。若加上“flying”作定语,不仅能够使读者迅速领悟该形象的特点,还能呼应中文术语中的“飞”字,恰好符合“兼收并蓄”这一翻译策略。

(三)追本溯源

在术语翻译过程中,溯源是术语翻译准确性的重要保证。译者应根据溯源获得翻译理据,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循。特别是在翻译具有历史传承性的术语时,务必刨根问底。《五台山图》一词的翻译难点在于“图”。经溯源可知,虽然此图的形式为壁画,但其本质为一幅基于史实的珍贵地图,且确定能够发挥地图的作用。由此基于“追本溯源”的结果,这里的“图”用“map”更为贴切,mural和picture均无法体现其传承性。

(四)化“梵”为简

魏向清曾提出:“由于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不同特点,异质语言文字元素的植入总是有质和量的要求与限制的。如果失去‘度的控制,就很容易引起语言文字的混乱,这是人文社科术语翻译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11]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敦煌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为宗教文化,因此宗教术语的翻译,特别是佛教术语的翻译尤为值得关注。针对许多核心高频佛教术语,约定俗成的英译法为直接借用其梵语词汇,如佛(buddha)、经(sutra)、袈裟(kasaya)等。然而,其他佛教术语的英译虽然也有借用梵语词进行翻译的先例,但对于缺少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过多的梵语词语必然会造成理解障碍。因此,在翻译宗教术语时,应把握宗教性的体现程度,在保证术语翻译基本原则的同时,适度化“梵”为简,既译出宗教特点,又降低理解难度。例如“禅定佛”一词,若直接译为Dhyana Buddha,虽宗教性得以充分体现,但提升了理解难度。由此,我们可以采用加上注释的方法,译为Dhyana Buddha(Buddha in meditation);有时,根据交际的实际需求,也可采用Buddha in meditation的译法,以兼顾其宗教性与读者友好度。

在敦煌文化術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以上翻译策略。一方面让译文读者准确理解其语义内涵,另一方面也能让读者通过译文更好地把握其文化外延,进一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四 总 结

作为中国灿烂文化的代表之一,敦煌文化值得大力推广和传播。因此,敦煌文化翻译,特别是术语翻译在“让敦煌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让“数字敦煌”走出去,本文对“数字敦煌”中的术语翻译进行探究,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对敦煌文化术语翻译的关注,共同促进“数字敦煌”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姜秋霞.敦煌文化翻译:策略与方法[J].中国翻译,2018(4):106-109.

[2] 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DB/OL].(2020-01-31)[2020-03-03].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1/31/c_1125497461.htm.

[3] “数字敦煌”[DB/OL].(2016-05-01)[2020-03-03].https://www.e-dunhuang.com.

[4] 季羡林.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141-148

[5] 樊锦诗.“盛世和光”系列之辉煌的敦煌石窟(6)艺术[DB/OL].(2008-02-24)[2020-03-03].http://culture.people.com.cn/GB/106905/6916495.html.

[6] 刘润泽,丁洁,刘凯.中国特色术语库标准化构建的创新实践与方法论意义[J].中国翻译,2019(1):106-112.

[7] 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8] 孙立丰,姬瑶瑶.敦煌飞天的艺术审美及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J].中国包装,2019(8):45-47.

[9] Hornby A 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英文版[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 惠文君.浅谈飞天艺术的渊源:从印度到中国[J].文艺生活,2015(1):58-60.

[11] 魏向清.国际化与民族化:人文社科术语建设中的翻译策略[J].南京社会科学,2010(5):122-127.

猜你喜欢
术语翻译
疫情报道高频术语(十一)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下中医术语翻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