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晓华
高中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写作经验,但分析说理时大多还停留在表象上,导致文章不甚严谨且深度不够。如何让高中生的文章严谨而有深度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并引导学生辩证分析是一条捷径。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发展、变化中。在写作中,当我们分析一个现象或问题时,如果用静止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就不可能揭示出它们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可能违背事理,文章也就不严谨、经不起推敲了。所以,看待事物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具体地说,就是要由所写之A事物(中心论点)联想到与它有承接、逆接、因果、递进关系的B事物。下面,笔者以一节作文指导课具体说明,指导课的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疫情期间,网络上出现了许多谣言,比如“饮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广东省中医院开具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药方”等。对于这些谣言,某微信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敏敏:我觉得,只要是谣言就一定要封杀,要追究发布者的责任。
锋哥:人家的初心还是好的,还不是为了生命健康?
丽姐:老年人最爱转发这些链接,我说了,他们都不听的。
面对与疫情一起爆发的网络谣言,你的态度是什么?请按高考要求写一篇文章。
作文收上来之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就事论事,空洞无物,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各种观点。比如,网友敏敏对谣言的认识就只停留在谣言的危害上,所以她认为要“追究发布者的责任”,很多习作也正从这个观点中挖掘出“谣言”的危害。这样的文章虽然没有问题,但分析不深入,说理不透彻。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就事论事固然不错,但要写出有深度的文章,仅就事论事是不行的,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敏敏的观点,你会想到什么?”学生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我会想到谣言产生的原因”;有学生说“我会想到谣言发布者的心理”;有学生说“我会想到谣言的源头”;有学生说“我会想到发布者以外的其他人的原因”;有学生说“我会想到谣言止于追责”。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从谣言的起因、传播途径、发布者的心理、谣言止于追责等方面讨论。经过讨论,学生最终形成了这样的认识:谣言传播有无知、别有用心、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谣言发布者有博人眼球、心理阴暗、唯恐天下不乱等心态;制止谣言可采取封杀、追责等措施。依此,在论述谣言的危害时,就可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现象了,由追究发布者责任,追溯到事情发展的根源,从静止的事件中纵向思考,从而发现隐藏在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这样分析问题,文章就显得严谨而深入了。下面是一名学生修改后的片段:
谣言止于“慧眼”。谣言传播有发布者无知、别有用心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谣言发布者有博人眼球、心理阴暗、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海量信息的鉴别能力,我们对传谣者当然要痛恨,当然要惩治,要追责。但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谣言呢?”事实一再证明,只有当我们提高了科学文化素养,提高了辨别事物的能力,增强了大局意识后,我们就会拥有一双“慧眼”,就能辨出真偽,那么谣言自然会远离我们。
二、用联系的观点拓展延伸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某一现象或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现象或问题的联系。这样,才具有普遍意义;表现在写作中,就可以避免说理的“表面化”。简言之,就是要由所写之A事物(中心论点)联想到与它在横向上有相关、相似、相对(相反)联系的B事物。
仍以前面的作文题为例,如果选择丽姐的观点立意,可由老年人对谣言的“爱转发”出发,联系到一些类似“老年人”的群体,他们因为好奇而盲目地围观、转发,最终导致谣言的大量传播。当然这只是表象,是次要的,主要的深层原因是他们缺少明辨是非的眼光和客观理性的态度。要制止“老年人”信谣、传谣,“劝说”是次要的,主要的还是要提高“老年人”的思想认识,普及科学文化等。这样的分析就运用了联系的观点,由具体的老年人联系到老年人群体,由表象的原因联系到深层的内因,这样写作,文章才具有普遍意义。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老年人喜欢转发链接,是不是只有一两个老年人?就没有年轻人吗?他们为什么喜欢转发?”学生从笔者的发问中得到启发,然后由此及彼地推理,由个别到普遍地延伸,由表象到本质地挖掘,这样的层层说理,既体现了思维的严谨,又具有普遍意义。如下面的习作片段:
破除谣言,科学是利器。疫情之下,谣言蔓延,有人认为老年人是主要传播者,真的是这样吗?我看未必,谣言的肆虐是由于传播者不懂科学,或只懂伪科学,见到一些博人眼球的链接就认为是“金玉良方”,就不断转发。这些人中也不乏中年人,甚至也有不少年轻人。要杜绝谣言,最好的办法是提高公众的思想认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让“伪科学”失去生存的土壤。不管是任何年龄段的人,一旦掌握了科学这个利器,任何谣言或伪科学绝不能蔓延开来。
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对于有缺点的事物不能一棍子打死,要看到它的可取之处;对于好的事物不能一味赞扬或肯定,还应看到它的不足或在某方面的缺陷,如“平凡是普通,而不是平庸”“执着是坚持,而不是偏执”等。
仍以前面的作文题为例,网友锋哥认为对传谣者不能一棒子打死,或全盘否定,因为不少传谣者因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在传播时并不知道是谣言,甚至认为是科学真理。可见,这些转发者的初衷还是好的,应给予肯定。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锋哥的说法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也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
为了让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笔者这样点拨:“针对谣言问题,大家的说法中,哪种说法既有肯定也有否定?肯定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什么?在两者之间,说话者倾向什么观点?”这样的点拨很容易让学生明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就是从事物的正反两面来看待同一事物,但并不是说对问题正反双方平均用力,而是应该有所侧重的。经过修改,有学生这样写道:
面对谣言,既要严厉打击,也要区别对待。古语说“风起于青萍之末”,谣言绝不可等闲视之,如果任其蔓延,极有可能导致人心不安、社会不稳、国家动荡。长此以往,和谐社会和美好生活就无从谈起,所以要严厉打击谣言传播者。然而,很多传谣者并非恶意,甚至出于好心、热心。所以,我们在对待传谣者的处理上也要实事求是,要根据其传播初衷区别对待,比如批评教育、科普教育等。如此,才能让别有用心的传谣者受到严惩,让无意为之的传谣者受到教育。
在高中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来认识事物,分析说理,学生作文一定会充满辩证思维的理性之光。这既是高中写作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高考发展等级评价的客观要求。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夏一中)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