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霞
洪湖市第一小学从“诗文教育”跃升到“诗意教育”,让每一节语文课都充满了诗意。
教学《秋天的怀念》时,笔者发现,“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等话语虽朴实无华,却让人痛彻心扉。但这感人肺腑的故事,能流淌进学生的心灵吗?他们能从母亲的言行中感悟这份真挚、淳朴的亲情吗?于是,笔者借助“拒绝看菊花——同意看菊花——和妹妹一起看菊花”这一主线来教学,让学生“潜心会文”,到课文中去寻找反映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并对这些句子进行解读,课堂开放而又实效。
但是,文中蕴含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境,又如何经得起这一读一议的热闹呀?这份亲情的美丽和诗意的感动还能植入学生的心灵吗?
經过思考,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振,生硬的教学技巧不能激发学生的感动,为什么不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把真实的感动带进课堂呢?何况母爱是世界上最容易相通、相融的情感。于是,笔者一改课堂结构,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自读自悟上。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研读,读出个性,如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说一说,你从哪里读出了母爱?
生1:我从这里读出了母爱。(读)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师:你还知道哪些带足字旁的字呢?
生1:踏、踢、跳、蹦……
师:如今,这些动作儿子都不能做了,这些字眼也成了母亲最忌讳的。母亲得有多小心、多谨慎呀!来,请读出母亲的小心、谨慎。(生读)
生2:(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从这句话我能看出,母亲不顾自己,就担心自己的孩子。
师:这句话后面是省略号,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呀?
生2(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你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为了让学生读出个性,笔者又出示了一个课件: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红色的花热烈,它们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课件分析如何“好好活”。
师:他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生1:菊花“淡雅”,就是说人可以活得平凡、普通。
生2: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生活遭遇、不同的生活环境,但无论如何,都要活得多姿多彩、潇洒自如。
师:好,让我们感受你的这份洒脱。读吧!
生3:我觉得“高洁”就是说人活着要高尚、纯洁,有一颗善良的心。
师:独特的理解啊,我看到了你那善良的心。
生4: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点,母亲也想让儿子活得像红花那样热烈。
师:对,活出自己的个性!
一节课下来,学生人人有体会,人人有收获。笔者也对“导放结合,读出个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精于“导”,敢于“放”应该成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和态度。
(作者单位:洪湖市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