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担当与中国精神

2020-07-04 12:36肖新平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抗疫疫病人类

肖新平

关于疫病,可以选取的角度很多。虽然初中生学习动机较强、兴趣浓厚,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不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对于疫病,他们的关注点基本上表现为这样一个逻辑思维顺序:我们在经历重大疫病(现实)→历史上有哪些疫病(历史)→这些疫病是怎样暴发和传播的(历史与现实结合)→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哪些(历史与现实结合)→我们怎样做才能应对疫病(更多关注现实)。这是基本的学情。深入了解这些基本情况,对于我们组织教学至关重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关于疫病,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情境储备。这就方便教师结合历史和现实,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引导他们通过材料学习,获得关于疫病的新意义。根据学生的思维顺序,教师组织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分析、推理等高级思维活动,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帮助,促使其在逐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再次建构。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这些想法的由来,并据此引导他们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培养学科素养;另一方面,要凸显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责任,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环境意识。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笔者将教学的流程设计为:导语(今天,我们正面临重大疫病。人类历史上多次流行疫病,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就是同疫病作斗争的历史)→回顾历史上的重大疫情(了解历史上有哪些重大疫病)→疫病暴发的原因及其传播途径(了解原因和传播途径)→分析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首先是危害性,但疫病也改变和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反思(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抗击疫病)→升华课题(结语:致敬人类——相信团结抗疫;致敬永不言败的战“疫”者)。

历史课当然要讲述历史,关键是如何把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以凸显历史课的教育功能和社会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素材和实施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并找准切入点。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对这堂课有兴趣,就必须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支持他们的“学”。由于是居家和线上教学,出于对学生视力安全的考虑,学习材料不宜过长,可以重点选用图片,突出直观。讲解“历史上有哪些重大疫病”时,笔者主要选取的材料是《世界名画中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八次瘟疫》(丹尼尔,《世界名画中人类史历史上最严重的八次瘟疫》,中国画报出版社,2020-2-12)。选用这份材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回顾这些疫情时,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疫病一直与人类社会并存,不用过于恐慌;二是图片具有直观性和冲击力,可以更好地认识疫病对人类的危害性,为后一阶段分析疫病的影响提供历史实证;三是通过分析抗击疫病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和智慧,加深学生对今天人类团结抗疫、智慧抗疫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强烈认同,进而在实际抗疫行动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为增强教学感染力,教师讲解中使用了一些重大的典型事例。一是米兰大瘟疫(1629—1631年)。一场狂欢,海量交叉传染,造成6万多人死亡。这个事例突出了保持社交距离,在家“宅”的必要性。二是伦敦大瘟疫(1665—1666年)。为了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英伦半岛南北接壤处的亚姆村整村隔离,以牺牲一个村为代价,成功阻止了黑死病的蔓延。这个事例突出了无私无畏、自我牺牲、顾全大局的重要性。由此,让学生认识到武汉“隔一座城,护一国人”的伟大,更好地体会习总书记所说的“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含义,进而树立大局意识和正确的安全观(生命安全、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真正领悟珍爱生命、健康安全的真谛。

疫病为什么会暴发?病毒从哪里来?只要地球上还有病原微生物,传染病就永远可能发生。人类与动物的密切接触,导致病毒侵入人体的概率大大增加;公共卫生条件的恶劣,人口的流动,都会导致传染源的产生;尤其是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病毒开始快速“行走”——在不同的地域间随着人口流动,病毒快速传播,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病毒已无国界,疫病已无种族。这一部分的教学既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又为下一环节讲解“人类社会的反思”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角度,达到了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科素养的目的。

分析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时,首先是分析危害性。教师结合第一部分的素材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提高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以中国为例,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疫病的影响。即:从古代中医药学的传承,到近代医疗和公共卫生系统的改进、城市的发展、市政设施和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卫生观念和科学观念的普及等,再到现代通过防疫宣传,将科学防疫与治疗相结合,使一些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或基本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这些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可以从现实情境中找到历史的源头和智慧,反思人类社会抗击疫病后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危”中寻“机”。同时,从历史中来,联系现实,也更能体现历史课程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

历史课既要突出以史为鉴的社会意义,也要联系现实。疫病一直与人类社会并存,如何尽量减少疫病的产生和传播,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是我们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当今世界的疫病,大都与人类活动相关,如自然环境的破坏、捕食野生动物等。克莱夫·庞廷说:“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改变,是决定疾病影响人类社会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增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在全球化的今天,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时代的主题,其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智慧”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当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这样的问题情境中时,就能更好地认识人类、环境、社会的关系,增强主体责任意识。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中国人民在抗击各种疫病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在危难时刻爆发出了不屈不挠、团结一致的伟大精神力量,这才是我们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我们要以这种中国精神培育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因此,在结束语中,笔者选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行业的最美逆行者以及全国各省对口支援湖北的图片提振学生信心,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疫中凝聚出的强大的精神合力。

今天,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中国人民虽取得了来之不易的阶段性抗疫成果,但后期仍不可麻痹大意。认识和战胜疫病是人类难以回避的严峻课题,帮助学生关注疫情、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历史课程责无旁贷。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州中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抗疫疫病人类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猪主要疫病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