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中小企业混改突围之道

2020-07-04 03:30张贺春
当代工人·精品C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才管理企业经营

张贺春

摘要:国有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除承担市场主体责任外,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如何搞好国有企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混改是国有中小企业的一条突围之路,它也一样需要条件和基础,做好自己和改变自己都是重要的大前提。

关键词:企业经营  人才管理 信息化社会

国有企业的一个本质就是“拿别人的钱,干别人的活儿”,混改的路子是想把“拿自己钱,干自己活儿”的私企的机制导入,让两者进行“杂交”。初衷很好,但是改的前提是一定要弄清国企的性质和功能,对于很多企业如果在不改变其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前提下进行混改,效果一般不会太好。要改变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也无异于第二次创业,而且是实实在在的九死一生创业,说到底要考验企业的底版和基本功如何。

企业发展的好坏是由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企业家等诸多因素决定的,按层次也分势、道、术、器,我们的企业如何“取势”“明道”“优术”呢?笔者就此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经营方面

经营是要保证企业做正确的事,解决的是方向、是目标。曾问过许多企业经营者:企业靠什么赚钱?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靠聪明才智,有的说靠勤奋,这些都对也都不对。一个企业的成功固然有上述成分,但更重要的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符合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比如说二战后世界经济普遍受到凯恩斯主义指导和影响,凯恩斯主义有其弊端:一是会使大量富余资本找到一个爆发点,扰乱产业结构;二是会造成通货膨胀。对于中国经济来说,爆发点就是房地产业,并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多年在14%左右。看清了国家经济这个“势”,才好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如果这些都是马后炮,那么今后我们的企业发展的大趋势是什么呢?

(一)趋势之一

未来几年,中国的中小企业將处于农业化社会的思想观念,工业化社会的组织结构,信息化社会碎片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环境中。商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首先是满足量上的需求,然后是满足质上的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品生产趋于饱和,像农业一样越过了“马尔萨斯陷阱”,市场需要逐步向碎片化个性化转移。中国在短短的40年时间中,尚未在工业化社会中成熟,就急匆匆地步入到了信息化社会,一些中小企业的工业化组织结构尚未完善,这个课必须还要补上。

(二)趋势之二

行业垄断加剧。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但其发展的路径和脉络还是能够找到西方经济发展史的影子,我国的市场成熟度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阶段相似,彼时的主流形式就是垄断,这个趋势已经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体现出来了。

(三)趋势之三

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大有潜力。按马斯洛需求理论,人们的需求是从高到低、从物质到精神的演化过程,现在社会虽然物质极大丰富,精神却异常空虚,所以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大有可为。

(四)趋势之四

全媒体销售、社群营销等新型销售模式+数字经济。产品销售从以前的大宗销售变为碎片化、个性化的需求,现代物流又为碎片化销售成为可能;以社群销售为例的销售模式会层出不穷;与上述销售模式相配套就是数字经济,它在获取有效市场需求后,就能够组织利用全球资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国内最典型的企业就是酷特云蓝。

(五)出路

1.向高、精、尖领域突击。站在产业链的顶端永远是成功的法宝,或者是能在行业或行业的某一领域中独领风骚,追求利基市场,玩好自己的绝活儿,必是生存之道。

2.产业融合发展。工业化的专业化细分固然使效率提高,但不可避免地带来各分工之间的孤岛思维,同时降低了组织的整体效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喜欢一揽子解决方案,不再愿意“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式的解决方案。所以产业融合必然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也符合制度经济学中交易成本降低的原理。

3.饱和产能向“一带一路”国家发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未来中国过剩产能的重要出路,一些中、小企业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有效地利用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和资源。

二、管理方面

(一)学习西方先进管理方法

如果说经营是做正确的事,那么管理就是把事做正确。东西方因文化不同,管理哲学亦不同,东方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人性本善,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认为人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改变的,于是形成了中国管理的三段式:先宣传、后教育、再树榜样。态度上注重定性,不注重定量,评价标准多为:差不多、基本上、大概……

西方管理哲学是人性本恶,正因为人性本恶,认为人天生就是自私的,是会干坏事的,所以就要用制度、规则来限制他,约束他,引申到企业的管理中就是要建立一系列的标准、流程、体系、制度等,注重量化管理,如麦当劳的薯条炸制时间就是2分45秒,汉堡为7公分厚,可乐温度为4℃……

西方化管理的本质是把人对事儿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因素,对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因为标准化,所以能够实现可复制,从而把企业做强、做大。

华为是中国的骄傲,华为自称是一家美国式的中国公司,正因为它学习了美式的管理,才成就了今天的华为。这又让我想起了在中国古代汉民族经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万里长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看出,汉民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惧怕。历史上汉民族与匈奴民族作战中,也鲜有胜出。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就是其中出色的一位。赵武灵王通过观察发观汉人的服饰不适合作战,于是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战败了匈奴,甚至一度想灭掉强大的秦国。胡服骑射说明要想战胜对手,就要学习对手的长处,才能超越对手、战胜对手。

(二)变考核结果为过程管控

我们传统的管理多是对于结果的把控和考核,领导常说这样的话:“怎么做的我不管,我只看结果。”我们也一直觉得这种甩手掌柜式的领导是一个抓大放小的领导,是一个有魄力的领导,是一个干大事的领导,可是结局呢?基本是一塌糊涂。中国人那种不较真的思想,多半是四拍:订计划的时候,拍脑袋;做保证时拍胸脯;做砸锅了拍大腿;再拍拍屁股走人。

时间就像一个魔术棒,不紧不慢地使一切都在悄悄地变化。西方的管理思想更重视对于过程的管控,按流程把细节都做到位了,结果也不可能不好。关注细节,重视关键节点,把控过程,把握了能够把握的过程,就能够得到把握不了的目标。

三、关于人才

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石,是企业经营的核心,任何一家公司业绩的增长,都不会快于它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增加。随着社会的变迁,人才的表现上也大有不同,给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90后、00后的挑战

企业的后续主力从80后到了90后,现在马上又在迎接00后上岗。这一代人与70后有着本质的区别,70后以生存为基础,而90后、00后的基础是生活,两者对于物质生活的依赖程度和追求方式截然不同,传统的管理方式也明显不适于90后、00后,他们更关注被认同,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更多一些。

(二)人才短缺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喊缺人,实际是缺能干活儿的人。很多企业都在幻想:“我要是有几个什么样的人才,该多好呀!”人才也同样在践行着“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古训,中小企业面临着想要的留不住,不想要的一大堆的窘境。那么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首先就是不要总在精英上浪费过多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大众上,学习西方的标准化、流程化,降低对人能力的依赖;在业务流程上对长链条做进一步的切割,可以用大众做出精英的活儿。

(三)人才梯队的建设

扁平化管理推出后备受推崇,其优势无可厚非,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其缺点也充分地暴露出来了,那就是人才梯队的培养会出现断层,所以在培育后续力量的考量上,也不要全盘的扁平化管理。

(四)混合雇佣

传统意义上的员工就是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人,而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是需要企业外部人员的帮助,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的“共享员工”,对企业员工的雇佣和现行的法律规范提出了新的挑战。其实,包括企业的概念和边界也在模糊化,在未来有一些项目类业务,可能就要搭建一个临时性的组织,这些事情具有企业的性质,但又不是真正的企业组织,那么他的雇员就有可能不是现行法律意义上的员工。对于现行企业中,很多方面需要用到外部组织的助力,那么混合雇佣就是一种趋势和选择。

四、关于技术

(一)创新能力

做管理拼到最后,拼的是人格,做技术拼到最后,拼的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中国的平面设计专业,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就是要会软件,殊不知软件只是工具而已,如果按重要性来说,会电脑操作充其量也就占15%,而那85%都要靠创意。

(二)市场意识

技术人员要有市场意识。除了基础研究以外的应用型科学研究,应该明确一点——科技创新的主体一定是企业,不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因考核机制的问题,中国许多领域中的科研很多都是为了科研而科研,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强或与实践脱节。应用型科研的方向,一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而对于市场的敏感度最高的也一定是企业和企业家,所以技术人员一定要有市场意识。

五、企业家素质

如果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那么企业家就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企业家性格的显现。

(一)企业家身上的乾坤之道

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換句话说,一个企业家的认识高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上限。认识能力是一个企业家的“天”,具有《易经》中“乾”的特性,所以这叫做企业家的“乾道”。

企业家一定要有大的格局,格局不是说说就有的,一定是被他所经历的苦难、挫折、屈辱撑大的,正因为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所以能够承载的事儿更多,如《易经》里所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格局具有“坤”的特性,所以这叫做企业家的“坤道”。

(二)企业家既要懂经济规律,又要懂人性

对企业家素质的要求,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非常庞大和复杂,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懂经济规律、懂人性。企业是按经济规律运营的,不懂经济规律就没法做好企业,例如,对于一些有周期性规律的行业,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资金和资产的转换,在上升利好的情况下,把资金变成资产,实现资产的溢价;相反,在市场即将滑坡的时候,把资产变成资金,起到止损的作用。说着简单,真正运用好,是考验一个企业家的悟性和眼光的。

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是要和人打交道的。我的一位老师说过:“管理最怕与人性相悖,如果与人性相悖,任何管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了解人性,把握人性是一个企业家的基本功,只有把握了人性,管理工作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当前管理学的理念多是西方的舶来品,有些思想是与中国文化不同的,这就更需要对人性的把握,用领导力去温暖管理力。

(三)既要务实,更要务虚

对于事物的认识,很多人都想像望远镜一样看得远,又要像显微镜一样看得细,但人终究做不了完人。如果是细心的人看问题,就不要迷失方向,如果是粗心的人做事,切记要抓住关键节点,如果真的不能做到鱼和熊掌兼得,我倒觉得企业家在基本务实的基础上,更要务虚,不要拘泥于具体的业务中,在纷繁的事务中拔出身子来看世界,保持思想的独立性,时刻有方向感,我觉得这个对于企业来说更重要。

猜你喜欢
人才管理企业经营
围绕企业经营抓党建,以党建带电力企业经营的机制策略
铁路局站段青年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策略
家族企业社会化的瓶颈研究
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初探
试论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试论企业海归人才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