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宣辰
2020年3月12日下午,重庆市荣昌区万灵镇尚书村林家院子。
远远就看到了院子中心开满的桃花,沿着平整宽阔的公路,我们直达农家。菜园竹篱显得清新别致,随便走进一个农家院坝,房前屋后柴草农具摆放得整齐有序,屋里屋外干干净净。
“我们院子漂亮吧!”63岁的林家院子院长李华祥自豪地说。
自从去年被推选为林家院子院长后,李华祥每天都要在院子里绕一圈,和村民拉拉家常,看看是否有村民忘记整理鸡圈、打扫院坝……如今,林家院子能如此整洁漂亮,他功不可没。
痛则思变,“小院自治”
“以前我们院子确实有些乱,我心里也有些着急,但感觉没啥好办法。”李华祥回忆,原来院子里大多是石子路,鸡鸭粪便在路上随处可见,“能变成现在这样,还要从村里开始为我们修路、硬化院坝说起。”
2018年底,为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万灵镇挑选了几个基础较好的院落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林家院子便是其中之一。
免费为村民修路、硬化院坝、安装太阳能路灯……按理说,这些都是给村民实惠的好事情,但却争执不断。
修路需要占用一部分空院坝,村民不愿意;施工队不小心压着菜苗,村民索赔;院坝硬化厚度不合适,村民频频与村干部争吵……
按下葫芦又起瓢。为了推进工作,尚书村党支部书记甘立俊连续几个月都泡在村里做调解工作,村民的质疑与偏见传到了他的耳里:都是在做面子工程、都是为了“升官”……
彼时,几乎所有万灵镇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院落都面临这样的困境。
万灵镇幅员25平方公里,村大人多、居住分散。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公共资金投入到农村,政府的大包大揽致使村民的参与性降低,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治意识弱,“干部干,村民看”成了常态。
如何破局?万灵镇党委决定转换思路,要让“干部群众一起干”。
“我们之前总是以村为自治管理单位,范围广,自治效果差。现在我们要缩小管理单位,以自然院落为单位,实行‘小院自治。”镇党委书记皮荣刚说。
说干就干,甘立俊号召林家院子的村民一起开会,推选出李华祥担任院长。
“以后,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先和李院长商量。”甘立俊说。
“要得!”李华祥早年离家经商且有威望,儿女都有出息,是林家院子公认的“能人”。
刚开始,李华祥也摸不着头脑,但他有信心:“大家既然信任我,那我也要努把力。”
打破僵局,调节矛盾
上任院长后,李华祥和另外4名自治小组成员立即打响了第一仗——硬化院坝。
在硬化院坝过程中,村民和工程队起了冲突。
“并非故意和工程队闹矛盾,而是硬化后确实效果不好,有的部分厚度不够,已经干脱……”村民把真实情况反映给了自治小组。
了解实情后,甘立俊立即将情况向村“两委”反映,决定更换工程队,并将选择工程队、确定硬化厚度、硬化范围、督促施工的工作都交给自治小组,村“两委”只做协调和最后验收工作。
有了决定权,村民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动参与到硬化院坝工程中来。
一番辛苦后,村民们得到了满意的院子,也体会到村“两委”想为民办实事的真心。
僵局打破,在自治小组的引导下,村民开始主动与干部沟通,修路、安装路灯等工程问题也随之解决。
除此之外,自治小组还积极参与到院落治理工作中,比如监督村民打扫卫生、圈养家禽,还在林家院子闲置的两口堰塘养上了鲢鱼。
“现在水质好,鱼长得快,养大了,我们就捞起来一起分。”李华祥高兴地说。
像这样发挥自治小组的作用,成功解决矛盾纠纷的故事还有很多。
在尚书村罗家祠堂,为解决雨水污水排流问题,需要占用部分村民土地铺设污水管网,也受到了村民的阻拦。
罗家祠堂自治小組成员刘太足知道后,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村民只是没能理解为什么要在自己的土地上铺设污水管,以为要占用很多面积,说明白也就好了。”
最终,村民与施工方之间的矛盾被成功化解,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小院有效自治,万灵镇党委结合农村工作实际认真推敲,梳理出“九长治村”体系:“‘村长、片长、社长、院长、家长”为自治管理的五个层级,“路长、街长、库长、河长”实施专项监督。
“院长是‘九长治村体系中的关键,选择本土人才担任院长,带动整个网格主动参与管理,使每一个小院能真正成为自治体系中相对独立的鲜活细胞,同时也为村民自治体系培养更多的治理能手。”皮荣刚称。
利益联结,“我的院子我作主”
自从“小院自治”工作开展后,万灵镇各个村落的环境和氛围越来越好,但由于村里多为老年人和小孩,平时仍显冷清。
为了让村子热闹起来,由镇村主导,小院自治小组主办的各种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继开展,端午节包粽子活动就在林家院子举行。
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正当村民热火朝天地交流包粽子诀窍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居住在附近院坝的一位大妈突然冲过来,拿起一串粽子就跑,村民见状赶快上前拦住:“这是我们的!你抢啥?”
“为啥子你们院子包粽子,我们院子不包?”大妈单枪匹马却也不认输。
“如果你们院子弄好环境卫生,下次也到你们那里包粽子!”在场的干部笑着答道。
听到这话,原本情绪激动的大妈立马安静了,说了声“要得”,便放下粽子走了。
这件小事,也给了镇村干部启发:要让村民自觉参与到基层治理工作中,通过加强激励,也许就能从以前的“群众被动接受”变为“群众主动想要”。
于是,“参与+奖励”的制度开始在一些院落试行。
在玉鼎村,党支部书记王可召集村“两委”,决定每年定期对村内各院的环境卫生、邻里关系等方面进行评比,优秀的院子就能得到更多积分奖励。
但积分怎么分配,怎么让村民管理自己呢?
为此,村“两委”让院长和村民商议,制定属于自己院子的“院规”,并开发了“智村”APP。院子获得积分后,根据村民遵守院规情况,将积分发到村民的“智村”账户中,村民通过网上商城、便民服务中心的自动售货机,就能将积分兑换成所需的生活用品。
“通过适度奖励引导村民参与基层治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才能够了解村民需要怎样的服务,打通乡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皮荣刚说,“‘小院自治是我们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让村民真的觉得‘我的院子我作主,真正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