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晓昀
2019年12月27日,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经验做法(钟畅新/摄)
中心村在龙门县西南,村委会门口有棵植于康熙年间的古榕树,葱郁茂密。
龙门县隶属惠州市,北回归线从这里横贯而过,此地古朴的语言和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
2020年5月19日,龙门县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闭幕。县委书记陈伟良指出,龙门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展,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求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求长远之效。
2019年,龙门县被确定为广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布局“新文明”各项实践,让这片古老的土地以自己的方式对“协调发展”“长远之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截至2019年12月,龙门县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镇级文明实践所3个,村(居)文明实践站22个,2020年10月实现180个实践所全覆盖。
2019年12月27日,惠州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召开。近日来,志愿者讲师就在这个实践站为上东村民讲解垃圾分类课程;另一边,当地妇女们在实践站广场上排练着瑶族“舞火狗”舞蹈。
这是龙门布局文明实践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龙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村民只要根据“菜单”来“点菜”,志愿服务队就会把相应服务送到家门口。
龙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叶桂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龙门县已构建‘1+6+N志愿服务网络,上下联动、横纵联通,开展立体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
吴安军是中心村第一村委书记,这位退伍不到两年的转业军人,半年前从惠州市委宣传部调驻此地,正努力成为一名“狗见到不叫”的驻村干部,和古榕树相伴,扎根于此。
中心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党群服务中心共处于一幢三层小楼中,这也是龙门县绝大多数“实践站”的建设模式。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场所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相结合是龙门的“诀窍”。
站点门前,水泥浇筑的标准篮球场,每天下午都会迎来热爱篮球运动的村民,还有晚饭后前来健身的大爷大妈。
龙门县融媒体中心的“爱龙门”App开发了“I志愿”“微心愿”等需求系统,强化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服务。
“这里是贫困村,一双三五百元的品牌球鞋对孩子来说是难得的惊喜。这些合理的小小心愿,通过平台发布后,‘乡绅可以认领,也方便志愿服务团队提供支持。”吴安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增江穿过龙门县城。夜晚,悬挂两岸的红绿景观串灯闪烁,县城的夜生活显得丰富多彩。
龙门县文化馆在东较文化广场边,晚9点多,70多岁的刘冠荣还在楼里忙碌。刘冠荣曾任该县文化局长,2003年退休后出任“龙门县粤曲之家”的艺术总监。
“‘粤曲之家有会员30多人,以中老年人为主,也有少儿和青年参与。每周组织两次自娱自乐,我们还积极参与各类节庆演出和志愿服务。”刘冠荣说。
“这里是贫困村,一双三五百元的品牌球鞋对孩子来说是难得的惊喜。这些合理的小小心愿,通过平台发布后,‘乡绅可以认领,也方便志愿服务团队提供支持。”
2019年元宵节,龙门县宣传部长曾育方去看了“粤曲之家”的表演,“原本只是想了解下我们演出的水平,结果来了以后从头到尾3个小时没人离开过座位。”刘冠荣说。
在曾育方看来,粤曲是广东地方戏曲,在当地凝聚力很高,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将其引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肯定事半功倍。
在龙门县,祠堂建筑和祠堂文化被完善地保存下来,辖区内有过百座经典宗祠。祠堂是乡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征,不仅铭刻着祖先的荣光,还凝聚着黎民百姓爱国爱家的朴素情感。因此,文化祠堂建设也成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中的重点项目。
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新乡规民约让村民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至今,龙门县156个行政村、24个社区全部完成了新村规民约制定,移风易俗、共治共建、化解矛盾、凝心聚力的效果明显。
文明县文明办这样描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龙门模式”——通过志愿服务、文体等活动,把群众引过来、动起来、聚起来,用新思想和新技能武装群众,使群众通过“好听”“好看”“好玩”的活动得到精神或服务方面的“好处”:
构建“1+6+N”网络(即1支服务总队:龙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总队;6类专业志愿服务队:理论宣讲、文艺演出、医疗服务、帮扶解困、法律援助、农技培训等志愿服务队;“N”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形成上下联动、橫纵联通的立体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网络。截至目前,已经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494支,2019年开展文明实践服务活动项目6634个,参加人员24.63万人次。
按照“季季有安排、节节有活动”要求,开展“送喜进村、送福到家”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村晚”“舞狮舞龙舞貔貅舞春牛”“做月饼”“包粽子”等相关活动;将农事活动与体育竞赛结合起来,开展群众性“乡村趣味运动会”活动和广场舞等比赛;结合当地民俗,开展舞火狗、做棚、点灯、“外嫁女集体回乡”等活动。2019年以来,共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500多场次。
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活动,实行“送”“种”结合,潜移默化、久久为功涵养乡村文明。根据群众“点单”,依托县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场馆,乡镇街道区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等阵地,村文化祠堂及村小舞台等群众聚集场地,以广场文艺演出和各类群众休闲娱乐为主要形式,形成基层生动活泼的群众性文化氛围。按照“培植资源、购买服务、按需配送、绩效评估”等方式,建强龙门农民画协会、粤曲协会、音乐协会、舞蹈协会等文艺团体矩阵,组织相关团体走进万家。2019年,共开展演出和各类免费培训活动1700余场次,切实将文化送下去、活起来。
“我们要把文明习惯、文明意识融入群众生活,用文明刷新城市颜值、涵养城市气质,实现人和城的全面提升,打造有温度的城乡文明,让文明成为龙门的美丽印记,让龙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山区文明样板。”龙门县县委书记陈伟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