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新春
2019年10月普京旋风式访问沙特、阿联酋两个中东国家,受到帝王般的款待,16匹漂亮的阿伯拉宝马护卫着总统车队,真是风光无限。而与此同时,美国军队仓皇撤出叙利亚北部,俄罗斯军队迅速补位,特朗普因此被国内反对者批得灰头土脸。在中东,美国的“战略收缩”和俄罗斯的“战略跃进”是客观事实,但在可预见的将来,俄在中东的存在和影响都是有限、局部和战术性的,美国的影响仍将是最强、全面和战略性的,远没有达到“易位”的程度。
冷战结束后,失去了苏联制衡的美国一家独大,再也不用担心自己因干预中东事务而被卷入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了。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前,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投了赞成票,给美国军事打击伊拉克开了绿灯。“9·11”事件后,美国的中东战略进入新的扩张期,2003年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派出16.5万名战斗人员,总共使用了505个军事基地。同时,冷战结束后,美國的意识形态自信极度膨胀,想利用“单极时刻”把西方价值和制度推向全球。美国通过各种手段教导、压迫相关国家接受“华盛顿共识”,进行“新自由主义”改革。2004年小布什政府推出“大中东民主计划”,全面介入中东国家内部事务,试图对中东进行全方位民主改造。
2011年美国从伊拉克全面撤军,象征着“大规模直接干预”战略的结束。此后,受国内金融危机、伊拉克战争困境、能源独立、“大中东民主计划”失败等影响,美国的中东战略开始收缩。这轮战略收缩是对前20年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回调,一定程度上是回到“离岸平衡”的“常态”。不再直接参与大规模地面作战、不再大规模推动“民主改造”,是美国战略收缩的两大显著特征。由于军事干预和“民主改造”撞了南墙,特朗普曾猛烈抨击过去几届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称美国在中东花了7万亿美元,死了数千人,却什么也没得着。2006年以来,美国热情支持的巴勒斯坦、埃及、突尼斯、利比亚、伊拉克、也门等国的民主选举,直接导致后来“阿拉伯之春”的发生,但除突尼斯外几乎全部是灾难性的结果。在血的教训面前,美国在中东大规模推动“民主化”的时代也结束了。
除上述两点变化外,美国中东战略的大部分内容没有实质性变化。首先,在中东的利益没有太大变化。保证能源供应、保护盟国安全、打击恐怖主义、遏制敌对国家崛起仍是主要利益,中东对美国依然重要。美国是否还需要中东石油,是当前关于美国中东战略的讨论的核心争议点。
然而,中东每天仍生产石油3000多万桶,占全球日产量的30%以上,石油净出口占全球交易的40%以上,至少未来数十年内还将继续是世界最主要的能源供应地。美国虽不再高度依赖中东石油供应,但毕竟还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国。石油价格是全球联动的,如果中东动荡、国际油价上涨,所有消费国都会受影响,更何况美国的盟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仍然很高。有美国学者指出,美国介入中东事务的根本原因是要履行自己作为全球领导者的责任,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如果美国不打算放弃自己的全球领导地位,就必须为中东石油的稳定供应承担责任,也必须继续介入中东事务。
其次,美国仍是参与中东事务最频繁、最广泛、最有影响的外部力量,只不过干预的方式有所变化。军事上,美国综合使用空中打击、军事威慑、军售军援、结盟互助等手段,频繁介入中东热点问题。美国在中东的存在和投入也没有明显变化。军事上,常年维持着6万~8万驻军,保证两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在中东附近游弋,2019年下半年向中东增兵14000人,国防部正在讨论继续增兵14000人。巴林、埃及、以色列、约旦、科威特、摩洛哥、突尼斯等7个中东北非国家是美国的“非北约重要盟国”,而这个级别上的美国盟国在全球只有17个。经济上,美国是中东最大的直接投资来源国,2018年直接投资存量达730亿美元,美国与中东的年贸易额达2000亿美元以上,中东还是接受美国对外援助最多的地区。
可见,战略收缩主要是心理和感觉上的,还没有充分体现到实物层面。对很多中东国家来讲,美国的存在是地区安全格局中最重要的支柱,美国稍有风吹草动,中东就有狂风暴雨。美国的盟友和敌人都明白,美国不会再为中东国家打一场大规模地面战争了,仅此一点就能在中东激起巨大变化。
2015年俄罗斯出兵叙利亚是其在中东“战略跃进”的标志性事件。冷战时期,美苏曾经在中东平分秋色,苏联影响力曾一度超过美国。冷战结束后,俄逐渐淡出中东,丧失了战略大国地位。2015年俄出兵叙利亚,改变了战场格局,保住了阿萨德政权,使自己成为叙利亚局势的最大玩家,甚至赢家。以叙利亚为支点,俄罗斯调动了自己同伊朗、叙利亚、土耳其、以色列、伊拉克等中东大国的关系,再度回到中东战略舞台的中心。
其实,俄罗斯在中东的战略目标非常有限,但迄今为止运作态势良好。“伊斯兰国”被铲除立足地之后,俄罗斯把伊斯兰极端势力挡在了国门之外。叙利亚阿萨德政府复活后,俄保住了在中东的唯一军事基地(塔尔图斯军港)。同中东主要国家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后,俄罗斯部分突破了美国的经济围堵。高调介入中东危机后,俄至少在形象上恢复了自己的大国地位。俄罗斯还同土耳其、沙特、埃及等国家签署了一系列经济、军售合同,获取到经济利益。中东市场占俄罗斯对外军售的20%,俄在叙利亚战争展示实力后,其在中东的军售额可能会增长数十亿美元,土耳其已经购买俄罗斯S-400导弹,伊朗、沙特也都有兴趣。对俄来说唯一的遗憾是,其本想通过叙利亚问题调动同欧洲、美国关系,但这一目标迄今没能实现。
事实上,制约俄罗斯雄心的并非美国,而是俄罗斯自己的实力,更是中东问题的深不可测。俄罗斯2018年的名义GDP只有1.5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12位,这样的经济规模对全球性战略的支撑力是不够的。在叙利亚问题上,尽管俄罗斯风头很劲,但叙利亚国内目前仍然存在阿萨德政府、反对派、库尔德人三派武装,伊朗、土耳其、以色列都深度卷入,解决这些问题远比参与战争困难,恐怕也不是俄罗斯能单独挑得起来的。
俄罗斯重返中东是真实、客观的趋势,但目标非常克制、有限,行动也比较谨慎。俄罗斯在中东跟谁都交朋友,每件事都不缺席,但跟谁都不死绑在一起,也从不大包大揽,而是游走于各方之间。2019年7月俄罗斯正式提出自己的“海湾和平倡议”,但未能在国际上引起太大反响。俄罗斯一位专家坦率地说,俄在中东是一支“被高估了的股票”。
俄罗斯乐意在中东给美国找点麻烦,手里拿点同美国交易的筹码,但是没打算同美国展开全面的“你走我留”式的战略竞争,更不想打“中东小冷战”。美国搞战略收缩,俄罗斯目标有限,因此中东并没有出现所谓的“美俄战略大博弈”。相反,俄罗斯介入叙利亚战争四年来,俄美两国军队之间没发生过一起擦枪走火事件,说明双方有着非常顺畅的沟通协调和风险管控机制。总的看,美俄似乎都对中东不是特别热心,想象中的“大博弈”没有出场,根本原因在于中东问题的性质变了。
同时,没有任何迹象显示美俄要“离开中东”,这是因为中东大国关系的性质也变了。大国在中东的竞争从利益平衡、权力制衡向“威胁平衡”转变。冷战前,欧美俄纷纷进入中东,争夺商业、能源利益,塑造对自己有益的利益格局。冷战期间,中东是美苏争霸的焦点,安全利益、意识形态利益成为竞争目标。现在,中东能够提供的利益、权力不多,但主要大国也都不敢一走了之,因为中东可以“提供威胁”,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在场,别人就会利用你留下的“真空”制造出对你的威胁,就像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的,“如果你不在餐桌上,那你就会在菜单上”。
(摘自《世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