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秦岭深处,陕西佛坪县熊猫谷景区内的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一场急雨打乱了工作人员何鑫的节奏。
给大熊猫准备完竹子后,他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自己的早餐,就又赶忙引导两只大熊猫回到圈舍,“怕它们被雨淋着”。这已是何鑫在此工作的第八年。2012年,22岁的他告别了上海一家工厂,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乡佛坪。
从繁华都市到秦岭山中
佛坪,位于秦岭南麓腹地。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佛坪划出350平方公里的区域,建立了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目前,这里生活着上百只野生大熊猫,被称为“熊猫县”。“听到要招聘大熊猫饲养员,包一背,我就赶回来了。”何鑫说。从繁华都市回到秦岭山中,朝夕相处的对象从机器变成了大熊猫,这反而让何鑫有一种“熟悉的自在感”。
这种感觉来自童年。
何鑫的老家在佛坪一个叫三官庙的村子。三官庙位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给大熊猫“腾地”,2006年村里实施了整体搬迁。因为对地理地形了然于心,加之熟悉大熊猫及很多其他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父亲何庆贵成了科研人员的专业向导。
“父亲出去做向导时,我就跟着,背着干粮,一天跑三四十公里。跑的次数多了,我也能辨识大熊猫的踪迹。”何鑫说,“小学、初中一到寒暑假,我基本上都跟父亲在山里跑。”跟大熊猫打交道久了,他还掌握了很多冷门知识。“大熊猫在初春容易下山找竹笋;它们的叫声像羊一般;粪便尖的一头就是它们前进的方向,成年大熊猫一天的粪便有20多公斤……”
爷爷奶奶为熊猫喂奶
“打小记事起,村里人就说,我这辈子跟熊猫结了缘。”何鑫对记者笑言,“每次见到熊猫,我都有天生的‘亲近感。”
小伙子所言不虚。亲近感背后,藏着一段“熊猫情缘”。那段遥远的记忆被何鑫珍藏在电脑里。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照片,照片里记录了何鑫的爷爷奶奶为大熊猫幼崽喂奶的场景。
1991年冬天,陜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员工汪铁军和同事冒雪巡山。行至三官庙,见一只大熊猫幼崽趴在雪地枯草里,奄奄一息。汪铁军赶忙把它搂进棉袄里,一行人跋涉俩小时,摸黑赶回三官庙村。“何长林家小孙子刚1岁,他家肯定有奶粉!”
进了屋,何长林和老伴二话没说,拿起孙子的奶粉、奶瓶,冲了满满一瓶热奶。何老汉像抱孙子一样,把熊猫搂在怀里;老太太弯着腰,一滴滴喂奶粉。小家伙尝到甜头,叼住奶嘴吮起来,一屋人长松一口气。
此后两年,小家伙在保护区管理局里茁壮成长,还有了名字“坪坪”,寓意平平安安。1993年,坪坪离开佛坪县,来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就在这一年,何长林老人离开了人世。
二十载时空流转,何长林老人的儿孙两辈,如今分别成为大熊猫野外监测员、饲养员。
父亲几乎都在山上跑
“当年,爷爷用我的奶瓶抢救坪坪时,我才1岁。”崎岖山路上,何鑫紧跟父亲何庆贵,豁开半人高的藤蔓,上山探寻野生大熊猫的踪迹。山野葱茏,父子俩斜挎水壶,穿梭在茫茫山林里。
这些年,何鑫和父亲何庆贵并不常见面。父亲几乎都在山上跑,带着一拨又一拨的科研人员在秦岭里观察研究大熊猫;儿子何鑫则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居住于基地里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屋子里,他的愿望就是把大熊猫养得健康活泼。
父子俩偶尔见面,谈论最多的话题也是大熊猫。偶有闲暇,何鑫喜欢拿着相机,在基地和野外拍摄秦岭中的动物。在他的作品里,大熊猫、羚牛、金丝猴、太阳鸟等珍稀动物充满灵性,妙趣动人。他也喜欢在社交平台分享作品,想让更多人了解秦岭和秦岭里的动物,知道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有传媒公司看到了何鑫的作品,想请他“出山”,还给出了几倍于饲养员工资的邀请。睡了一觉后,何鑫给对方回过去电话,还是拒绝了。
“我的作品来源于现在的生活和工作,而且我对这里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就愿意守候在这里。”他说。
让何鑫高兴的还有,多年来,自己的家乡持续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坚持“生态立县、林药兴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秦岭四宝”齐聚,金钱豹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也在佛坪“安家落户”,不断繁衍生息。
邢大军据新华网张斌/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