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新闻:真相与失实间的“博弈”探析

2020-07-04 02:11刘佳美
今传媒 2020年6期
关键词:把关人议程设置博弈

刘佳美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各种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不断涌现,媒体间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复杂的网络环境、公众对新闻的快餐式阅读、媒体对真相的失衡报道,反转新闻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中常见“诟病”,这极大地折射出当下媒体和大众的浮躁心态。媒体在重庆万州坠江公交报道前后表现出来的巨大反差,成为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真相与失实“博弈”的典型范例。

关键词:反转新闻;“后真相”;议程设置;把关人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6-0071-03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环境不断深入发展,微信、微博、短视频APP等平台的迅速崛起,加之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媒体为了博人眼球赚取点击率以此获得利润,“反转新闻”这个词汇不断地涌入大众的视野。从2018年“牵动全网”的乐清男孩,到“重庆坠江公交”,再到“堂姐顶替上大学”等,反转新闻被冠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带到公众面前。而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这个“闹剧”的出现使得事实的真相一遍又一遍被淹没在所谓的公众“言论狂欢”当中。

一、“反转新闻”的定义及构成

反转新闻又称“逆转新闻”“新闻反转剧”等,指一条新闻刚刚发布时媒体和公众的舆论关注都指向一方,随着新闻被不断挖掘,细节不断被揭露,新闻开始出现令人瞠目咂舌的巨大反转,和最初报道的事实形成巨大的反差。

“反转新闻”从“反转”的程度上来看,有“全面反转”和“部分反转”之别。“全面反转”指的是新闻报道之后,其事实的真实性和后续报道形成巨大反差,给人造成巨大的反差感。如坠江公交事件报道前后曾出现巨大反差,从冤枉女司机到舆论转向公交司机,再到事件真相澄清,前后共出现三次反转。

“部分反转”则是最初的报道和后续报道反差小,后续的报道只是对前面报道的纠正和补充。无论是“全面”还是“部分”它们都是反转新闻的一部分,是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在报道新闻过程中出现失实和偏差的表现。“反转新闻”实际上是一种新闻纠错机制,是新闻发挥出自净功能的反应,表明了新闻真实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1]。

二、“反转新闻”:真相与失实失衡成因探讨

(一)媒体利用议程设置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

媒体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中以他们想要的方式,通过一定手段加工后展现给受众,这是媒体为公众设置“议题”的手段,公众接收到信息后对事件的重要性程度做出自己判断,即媒体的“议程设置”[2]。也就是说当我们对某一件事情产生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时,这种观点虽然是我们自己总结出来的,但实际却是大众媒介在幕后“操作”的。由于受众对这种“议题”有着不假思索的反应,再加上媒体的煽风点火,公众的情绪就这样瞬间被点燃,不可阻挡的“群体感染”现象被引发。

对重庆坠江公交事件缘由的报道,最初由《某某报》首发,此报道使得当时舆论矛头纷纷指责“女司机”。对女性司机群体的“刻板印象”进一步煽动舆论指向标,公众和媒体开始纷纷指责女性司机群体。媒体塑造的女司机形象满足了公众的口舌之快和公众的快餐式新闻消费,赢得了大量的点击率。这样抢新闻、抢独家以争取自己“一席之地”的做法虽然赢了利益,却使得公众丧失了对事件的客观和理性的思考,损害了媒体“社会公器”的形象。正是这些原因才导致了坠江公交的新闻报道过程中出现一次又一次的反转,反转新闻中的真相与失实的不平衡现象在这次事故报道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二)媒体“把关人”职业素养的缺失

大众传媒的职责是对社会上大量新聞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他们并不是“有闻必录”的。“把关人”的职能是对即将发布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受众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传播过程的末端,受众获取的信息实则是被媒体“操控”着,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复杂纷繁的信息资源[3]。新闻反转在一篇报道中之所以会出现,归根结底就是新闻失实,媒体在“把关”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好自身职能。《某某报》记者在对坠江公交事件报道过程中,没有找到相应的事件负责人,为了抢占独家新闻,仅仅是从一位工作人员的口中就主观臆测出所谓的“事实真相”,最终造成新闻出现巨大反转乃至失实。

(三)后真相时代下媒体的利益角逐

“后真相”一词于2016年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这是一种不正常的舆论形态,指的是媒体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煽动公众情绪,强化公众偏见,媒体仅从利益的最大化出发,在这种情形下,冷漠的态度,是公众给媒体的最好回馈。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中指出:“相对于真理和真相,公众更倾向从偏执和盲目跟风的角度看问题,在这种简单极端的心理作用之下,当面对他们不感兴趣的事件之后,他们只会表现出冷漠淡化的反应”[4]。重庆坠江公交事件中,以《某某报》为首的部分媒体正是利用了公众的这种情绪,从而不惜扭曲真相赚取公众的眼球,获取点击率,以此获得最大利益。由此可以说“后真相”时代下媒体及公众将自身的利益、情感、喜好放在首位,忽略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后真相”时代的到来是对冲击着正常的舆论生态的冲击。

(四)碎片化传播下信息传播与接收的泛滥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微博、短视频等社交平台纷纷涌现,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获取大量的信息,信息也以零散的形式快速传播,这些平台以方便快捷,无需花费过多时间就能看完一条信息的优势,拥有了大量的粉丝群体,而这也在无形中暴露出了碎片化传播的弊端。这种碎片化传播表现在,受众在读完一条新闻后仍没有搞清楚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受众只能依靠自己的想象来填补新闻细节。坠江公交的事件发生之初,部分媒体和网友根据一张红色轿车和地上放着的高跟鞋图片,便臆想出事故的发生是由于轿车女司机穿了高跟鞋导致。媒体和公众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正好为反转新闻的“发酵”提供了适当的空间。

(五)公众素养的缺失

网络暴力是体现公众素养缺失的强有力表现。重庆坠江公交事件发生后,在事故原因还没有调查清楚之前,网络上便开始涌现出大量对女司机的谩骂,“给她判死刑”这样触目惊心的字眼充斥在当时的整个网络上,一场不分青红皂白的谩骂铺天盖地席卷整个网络。

“反转新闻”的出现是网民和媒体共同参与的结果,而导致这场新闻反转“闹剧”的发生少不了每一个参与讨论的网民。当下互联网发展势头突飞猛进,网民数量激增,移动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6月,我国网民已有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手机上网用户的比例达99.1%,网民规模与往年相比呈现递增趋势[5]。由于我国网民数量大,网民的素质普遍呈现偏低趋势,大部分网民对事实的辨别能力不高,对同一事件的分析结果不分伯仲,这是网络环境中公众素养缺失的重要表现。

三、真相与失实的理性再思考

(一)完善相关立法,重塑媒体权威

媒体享有充分表达自由的权利,但这种权利要遵规守矩,有章可循。当下我国在新闻传播领域相关立法还不是很完善,对媒体的震慑作用不够到位,因此一些媒体钻法律漏洞,投机取巧,为了自身利益突破底线,违反职业道德,违背职业操守。特别是代表政府的党媒,政务媒体是国家政府形象的代表,言论应以事实为依据,报道中避免带有任何片面性、简单化、个人化、情绪化的色彩,引发网友抵触和负面影响[6]。

近年来国家出台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可这些相关法规只是纲领性文件,根本没有落实到具体对应措施上面,总会有媒体和网民在“灰色地带”徘徊。因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措施,增补相关法律法规,例如,首先,建立专业的新闻审核部门,新闻报道前后对新闻源的准确程度进行严格审查;其次,对上网用户进行网络实名制,网络实名制不是限制言论自由,而是防止“匿名性”这种没有心理约束下“越轨”行为的发生,使当事人不会受到网络攻击的二次伤害;再次,对违法违规的媒体和网民进行问责追究,加强对媒体违规报道的惩处力度;最后,净化网络环境,使新闻工作者在面对网络违法违规问题能有法可依,通过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从而营造当前新媒体环境下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

(二)媒体坚守“把关人”之职,扛好“意见领袖”大旗

反转新闻正在警醒着我们:新闻和真相正处在一个过渡阶段,即旧的模式受到冲击、新的模式还未形成[7]。作为新闻生产和报道过程中的守门员,媒体要时刻记住自己心中“把关人”职业准则,加强对新闻领域法律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养成“跑现场”“跑新闻”的习惯,亲自深入事件发生的现场核对消息来源是否准确,报道新闻时避免为了吸引眼球而对事实进行胡编乱造,时刻不要把新闻真实这个最核心的原则抛之脑后。

新闻媒体要扛好“意见领袖”这面大旗,将最优质、最真实、最全面的信息传递给受众,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不引导受众情绪,不做“媒介审判”,充分发挥好“把关人”的职责和“意见领袖”的作用,将最本真的新闻内容呈递给大众,让受众真正了解事实真相。

(三)公众要理性分析事实,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当前的网络环境是各种媒体相互融合渗透,网络上的信息众多且复杂,人们对信息的取舍选择已经变得麻木不仁,甚至部分“键盘侠”为了追求一时的刺激和口舌之快通过网络手段对他人进行辱骂甚至“人肉”他人,不惜侵犯他人隐私权以此获得自身的快感。如此看来,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显得格外重要,公民应提升自己對信息的鉴别能力,沉着冷静面对突如其来的突发消息,确切可靠的消息源出现之前不要随意散播和无端揣测相关谣言,不随大流盲目跟风,谨慎评论相关信息,避免发表对当事人攻击性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为当下优质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避免为新闻反转“闹剧”的出现埋下伏笔。

四、结 语

追究“反转新闻”归根结底就是在探讨新闻最核心的问题——新闻真实性。不能说一个“反转新闻”的出现是完全错误的新闻范例,因为它有两面性,一方面,不实的新闻报道不仅会损害媒体“社会公器”的形象,也为社会秩序的紊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另一方面,“反转新闻”的出现体现出媒体对新闻真实的自觉纠正过程,是新闻媒体对自身报道失实的一个改正。

面对当下新媒体趋势的大发展,传统新闻媒体应当抓住机遇,不贪图一时之利,不贴“标签”“抢独家”,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同时提升自身职业修养,更好地将自身优势和新媒体大势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雷跃捷,司丽.“反转新闻”视角下新闻真实性再探[J].青年记者,2019(15):25-26.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4-195.

[3]靖鸣,臧诚.微博对把关人理论的解构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0(2):55-69+127.

[4](法)古斯塔夫·勒庞著.谷珊,赵婷婷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J].人民法治,2018(19):103.

[5]于朝晖.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网信军民融合,2019(9):30-31.

[6]包佶灵.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传播及引导策略——重庆“10.28”公交车坠江事件引发的思考[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9(2):105-108.

[7]宋祖华.新闻真相的别样呈现:反转新闻与新闻真相关系的再思考[J].新闻界,2017(12):39-43.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把关人议程设置博弈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审计意见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专车行业改革必要性探究
如何讲好南海人文故事
印度电影“把关人”受贿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