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的大运河文化展示研究

2020-07-04 02:11李茂叶
今传媒 2020年6期
关键词:纪录片

李茂叶

摘 要:本文从开挖、疏通大运河所创造的科技文化,大运河漕运与治理维护所形成的制度文化,大运河流经区域形成、传播、积淀而成的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来研究大运河文化在纪录片中的展示。大运河题材的纪录片通常采用声音叙述、画面展示、动画演示、情景再现等方式同时进行,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鲜活生动、立体综合的大运河文化形象。纪录片作为一种展示大运河文化的方式,观众不但易于接受,还可从中直观形象地认识大运河文化,有利于大运河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我们可借鉴其经验,制作更多江苏段运河纪录片以扩大江苏段运河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纪录片;大运河文化;江苏段运河;展示研究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6-0053-05

中国大运河包括三部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其中京杭大运河是主体。自大运河开凿以来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文化现象等逐渐形成了大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是综合性文化,“是在运河开凿和通航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以时空辐射为演变特征的跨区域、综合性的文化系统”[1]。目前,研究大运河文化的资料较多,主要集中在各运河段内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以及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景观、旅游资源的利用上。截至2019年7月在百度学术(包括知网)检索标题含有“运河文化”“展示”两词的论文只有4篇。可见,关于大运河文化集中展示的研究成果较少。大运河纪录片作为记录大运河文化的影像方式,可全面、集中展示大运河文化及其魅力,使观众充分认识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多样及价值,还可以将其投放到传统媒体、新媒体中,甚至用融媒体的传播方式来扩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效果,也督促我们更好地保护、传承并利用大运河文化。江苏段运河作为大运河的中间段,空间跨度辽阔、文化遗产丰富,需要纪录片来展示其丰富的运河文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此方面的深入研究。

为研究方便,本文采用吴欣教授对大运河文化内涵的界定,从科技、制度、社会三个方面来研究大运河文化在纪录片中的展示。目前综合性大运河纪录片主要有6部:《话说运河》(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1986年)、《中国大运河》(江苏广播电视总台2014年)、《大运河》(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2016年)以及《京杭运河·两岸行》(大陆与台湾合作2010年,以下简称《两岸行》)、《中国大运河 摄影师之旅》(美国2015年,以下简称《摄影师之旅》)、《京杭大运河》(日本2019年)。此外还有关于不同运河段的纪录片,如记录隋唐大运河重镇安徽柳孜镇的《消失的大运河》(2014年),记录江苏段运河的《运河故事》,记录徐州窑湾古镇的《一条河,一座城》(2016年),记录运河之都淮安的《水润淮安》(2018年),记录扬州段运河的《扬州运河园林》(2018年)及其他一些微纪录片。本文主要通过大型运河纪录片来探寻大运河文化在纪录片中的展示。

一、纪录片中展示的大运河文化

纪录片作為集中展示大运河文化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真实、鲜活、生动地展示了大运河的文化形象和魅力。纪录片中展示的大运河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水利科技文化

大运河水利科技文化指在人工开挖、疏浚大运河过程中所建的水利设施、桥梁码头以及由此创造的水利科技方面的文化。大运河的开凿、挖掘既利用了原有的天然河道、湖泊,也有人工开凿、挖掘的河段,从吴王夫差下令开凿邗沟开始,古人开凿人工河来沟通各大水系所设计、建造的堰埭、闸坝等水利工程以及因此发明的水利工程技术等,是大运河纪录片所展示的一项重要文化内容。这些水利工程对大运河的航运、防洪、灌溉功能都起到重大作用,如今这些水利工程遗迹和今天依然发挥作用的闸坝既是一部活的大运河水利工程史,也是大运河水利科技文化的直接展示。

《话说运河》不但记录了北京段运河中引昌平白浮泉水入古运河的长河第一水闸广源闸、通惠河南河沿的银闸、文明闸,整修西湖、引西湖水入大运河、解决大运河用水问题的水利工程西湖,浙东运河上的大型堰埭船闸以及在绍兴运河上依然发挥作用的磨堰、绞盘,还拍摄了江苏里运河的标志性水利工程建筑清江大闸。《中国大运河》除记录山东汶上的南旺分水枢纽、德州的滚水坝遗址外,第一集就介绍了古老的扬州邵伯船闸,还有明代漕运总兵陈瑄规划设计建造的五道闸、清江大闸……,《大运河》第一集中的淮安清口水利枢纽就是针对黄河夺淮设计的大型水利工程,还有商家堰、高家堰等数座拦水坝以及各种拦沙泄沙的技术,现在的洪泽湖是明朝水利官员潘季驯为解决黄河泥沙填入运河而建的大运河附属工程。这些水利工程以及江苏段运河上6处古老的河道都是大运河科技文化的见证,至今我们仍受惠于这些古老的水利设施。

修建大运河水利设施的目的是交通运输、货物与人员的集散,桥梁码头因此成为大运河水利工程的附属设施,也成为商贸集散线上的一处处风景。六部记录片不约而同地突出了京杭大运河南端起点杭州的拱宸桥。《话说运河》中浙东运河绍兴段上各种各样的桥被主持人称为“桥的博览会”,《大运河》中有新发掘的隋朝大运河桥惠济桥,北京段运河上有银锭桥等,还有江苏段运河上无锡的清名桥、苏州的宝带桥等。大运河上高大雄伟、坚固结实的石拱桥将物理力学与艺术美学融为一体,它们横跨大运河,成为大运河上的一个个博物馆、一部部活历史。

码头是大运河上货物与人员的集散地,也是大运河文化沧桑的历史见证。《大运河》拍摄了宁波三江口码头、天津三岔河口码头、北京的通州码头与积水潭码头,也拍摄了江苏段运河上的扬州邵伯码头、镇江西津渡码头、淮安的水末口码头。《中国大运河》中有扬州的东关古渡、御码头,苏州阊门北码头。江苏段运河的古码头遗存尤其多,这些古码头的兴衰见证了大运河及其沿岸城镇的兴衰。古码头不仅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直接反映了运河的发展史,具有较高的水利史籍价值和文物价值。

(二)漕运制度文化

大运河制度文化的典型就是漕运制度,指中央政权为掌控、管理、利用大运河所制定的各级规章制度和措施。漕运制度始于隋朝,隋运河工程完成后,在沿途建大离宫与粮仓作为储备或转运之所,此后历代王朝都不断完善漕运制度。从唐代开始隋唐运河开始发挥重要的漕运功能,南方粮食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调至北方。至元、明、清三朝,因京杭大运河便利且低廉的成本,漕运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通过大运河漕运到北方的粮食与江南财富不但供养京师,还为守卫北方漫长边界的军队提供粮饷,中央政权对大运河的管辖与控制也意味着对富庶江南的控制。因此,大运河不单是南北交通和物资运输的动脉,更因漕运而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漕运制度的设立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上述大运河纪录片都讲述了这一点。其中,《中国大运河》对漕运制度文化给予了详细的讲解,《运河上的帝国》一集以证据式剪辑展示了漕运对历代封建帝国的战略意义,黄仁宇指出大运河漕运对明王朝的战略地位:政治上“运河地区在明朝政治史中一直占有显著地位”,“从经济角度来说,大运河对明朝发挥着命脉的作用”[2]。因此,历代王朝都以法律来强化漕运制度,大到层层漕运官职的设定和职权,小到各省漕粮征收的数量和运输人员都有规定。明朝第一任漕运总督陈瑄上言:“江南民运粮诸仓,往返几一年,误农业。令民运至淮安、瓜洲,兑与卫所,官军运载至北,给与路费耗米,则军民两便”[3]。这样,江南农民可将漕粮运至淮安、瓜洲后由官军转运至北方,不再全程参与漕粮运输。可见,淮安作为明清漕运的最大中转站,在漕运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元代以后大运河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漕运制度体系愈发繁杂成熟。钟行明说“大运河之所以能长期正常使用与运转,与其成熟的管理制度是密切相关的,而管理建筑则是管理制度运作的空间载体”[4]。在大运河纪录片中,编导巧妙地将繁杂抽象的漕运制度转化为漕运管理建筑及漕运人物故事,使漕运制度具象化为画面语言,方便观众了解大运河的制度文化。《中国大运河》第五集记录了淮安的“中国漕运博物馆”就是漕运制度的空间延伸,由此可直观地了解漕运制度。这一集中李祥飞夫妇21年来一直在运河上运米的平凡人生故事唤起了观众对千年前漕运的记忆,由此展开明代漕运文化的叙事。如陈瑄不但修建了杰出的水利工程、建丰济粮仓,还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漕运管理体系,淮安的总督漕运部院、镇淮楼、淮安府衙、陈瑄治水纪念馆等古建筑的画面都是漕运制度文化的展示。江苏段运河城市淮安成为漕运制度文化的典型代表。此外,大运河沿岸的粮仓工程如《中国大运河》介绍的含嘉仓、回洛仓、临清仓等,都是漕运制度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三)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

大运河在南北沟通、商贸往来中在所流经区域形成、积淀、传播而成的社会文化,包括风土人情、衣食住行、曲艺杂谈等富有人文内涵的多种社会文化类型。沿运河古码头拾阶而上往往会有运河老街,运河老街是大运河在时间与空间上自然积淀而成的文化遗迹,每部大运河纪录片都讲述着运河老街的故事,如《大运河》中的扬州邵伯老街、镇江的西津渡老街、苏州山塘老街、常州的青果街、绍兴的八字桥街等,这些老街几乎与大运河的历史一样悠久,其中江苏段运河沿岸的老街格外有名。这些老街曾经南腔北调、南北融汇、人文荟萃,曾经雕梁画栋、商铺林立、市井繁华。每条运河老街都上演过无数与运河有关的故事,运河的兴衰也直接影响到运河老街的兴衰,现存的运河老街依稀可见昔日繁华,它们是大运河历史的活化石。

大运河不同时空的传统艺术和文化类型是大运河文化血脉的有机组成部分。纪录片镜头下婉转悠扬的唱腔令人回味无穷。《大运河》第七集讲述在大运河沿线演出、靠大运河传播并因大运河而发展、演变、完善的各种曲艺,除京剧、越剧外,江苏的昆曲名闻天下,此外还有山东大鼓、运河琴书、运河渔鼓等地方戏。《中国大运河》中古琴曲《流水》因大运河而灵动,《话说运河》中绵软柔缓的苏州评弹是苏州夜市的典型内容,《京杭大运河》中苏州评弹与伞棒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哈钦斯镜头下的淮安下河古镇的船工号子……,这些不同腔调的曲艺是大运河文化最有魅力的类型之一。

《大运河》还拍摄了传统绘画描绘的大运河,《中国大运河》以《清明上河图》展示了作为隋唐大运河一部分的汴河两岸风光,都城汴京的繁华与活力正源于此。《大运河》拍摄的晚清王素的《运河揽胜图》,记录了清代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盛况,被誉为扬州版的《清明上河图》。此外,大运河沿岸作坊生产的精致工艺品以及各地名品随着大运河销往各地,如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下来的苏州苏扇、河北馆陶的陶器、各大窑口的精美瓷器等,有的甚至经运河码头漂洋过海,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大运河还激发了文人墨客的诗情,无数诗文碑刻楹联镌刻在大运河文化的记忆上,江苏段运河诞生的《枫桥夜泊》《题金陵渡》《泊船瓜洲》等成为大运河文化中最有灵性的部分,为江苏段运河文化增添了无尽的诗意。

大运河文化中最世俗的是随着大运河流淌的美味。上述每部纪录片都不遗余力地展示着运河边的美食文化,主持人还品尝运河沿岸的美食。《大运河》第四集专门讲述大运河沿岸各地的美食,这些美食既有当地特色,也有南北融合,镇江锅盖面便是东晋及北宋末年战乱中北方移民带来的美食。大运河在流淌中慢慢影响了當地的饮食习惯甚至风俗习惯,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大运河的历史沧桑与流通灵动使大运河文化既厚重凝练又丰富多彩。不同的大运河纪录片因记录的内容、重点和出发点不同,所展示的大运河文化的内容和形象也不同,相对而言,国内纪录片在展示大运河文化时更深入、全面,而美国、日本两部纪录片因跨文化、跨语言而使人们产生了距离感,所以更注重以城市为核心的社会文化的展示,而不同段运河的纪录片则集中展示本土的运河文化,其中记录江苏段运河的纪录片对本地运河文化的展示更细致、深入。

二、纪录片中大运河文化展示的方式

丰富的大运河文化通过声音讲述、画面展示、情景再现以及合成动画等多种方式得到深入展示。

(一)声音叙述

声音叙述主要指大运河纪录片中叙述人的声音,既有主持人的叙述,也有解说词叙述,还有被采访人的叙述。这些声音不但直接讲述大运河文化,还拓展画面之外无法呈现的大运河文化的时空场景和艺术空间。《大运河》与《中国大运河》以解说词叙述为主、采访叙述为辅。解说词叙述以第三者的视角加强、说明画面呈现的内容,有助于观众理解纪录片讲述的大运河故事与传达的思想情感。而《话说运河》《两岸行》《京杭大运河》和《摄影师之旅》都以主持人叙述为主,采访叙述为辅。贯穿全片的主持人叙述以主持人主观认知的形式带领观众欣赏大运河沿岸的风光、感受大运河文化的精彩。

《话说运河》的主持人陈铎、虹云因主持《话说长江》而家喻户晓,他们文化底蕴与专业背景深厚,解说富有文采、充满激情,极富专业水平,这使他们的主持形象不但平易近人,而且很能感染观众,获得观众的认同感。《两岸行》以两岸主持人常赛博与向梦云以文化旅行者的身份共同行走大运河,他们代表海峡两岸,一个理性深沉,与大运河文化的深沉厚重相适应;一个感性随意,与大运河文化的生动有趣相协调,二人默契配合既体现大陆与台湾电视行业主持风格的不同,又可互补,有利于激发观众对运河文化的兴趣。《摄影师之旅》以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家杰夫·哈钦斯为主持人,他的解说既合理串连了画面,使片子的内容衔接自然,又以自己的主观立场展示了大运河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京杭大运河》的主持人田边诚一作为日本著名影星兼导演被国内观众熟知,他出镜主持有着天然优势。镜头前的田边诚一收放自如,语气语调力度都极为恰当,如同一个对大运河充满好奇的日本普通游客,拉近了与中日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感受大运河文化、体会中日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被采访人叙述是一种辅助性叙述,上述记录片都采访了许多人物以辅助讲述大运河故事,其中有大运河文化的研究者,有生活在大运河沿岸的普通人,有依靠大运河谋生的百姓,也有运河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对他们的采访既展示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也揭示了他们与大运河密不可分的联系。“纪录片的说服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片中的声音”[5],这三种叙述声音是大运河纪录片中最重要的声音,既阐述大运河文化的事实,也呈现片子的叙述结构,还体现片子的观点,而被采访人叙述则成为前两种叙述在观点与证据上的有力补充。无论是大型运河纪录片还是江苏不同段运河纪录片都采用这三种方式,使得运河文化的展示更客观、深入。

(二)画面展示

画面展示指选择富有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的客体,如大运河沿岸城镇及其人文景观、与大运河相关的人物及其生活、大运河的自然风光及遗存、大运河沿岸的工艺文化及民俗风情等,通过拍摄以画面加以展示。

大运河流经区域的主要城镇是大运河文化的名片,北京、天津、沧州、德州、济宁、徐州、宿迁、淮安、扬州、苏州 ……直至杭州、绍兴等运河城市及人文景观构成了特定的大运河文化形象。运河城镇是大运河文化在时空上的落脚点,这些城镇及其人文景观的画面成为上述纪录片画面的重点。有的纪录片直接以运河沿岸城镇为线索展示运河沿岸的壮丽风光、城市的繁荣和传统而现代的文化与生活,有的则单独记录某个运河城市或古镇。《话说运河》中北京的故宫、绍兴的桥、玉皇山下的八卦田、同里的退思园等画面,《大运河》中窑湾古镇夜猫子集市上特有的商业民俗文化,以及三江口码头、八字桥街区、梅兰芳的京剧《宇宙锋》的画面,《中国大运河》中淮安的南船北马舍舟登路碑、临清的青砖、沧州的旧城墙、扬州的御码头、东关古渡的镜头;哈钦斯镜头下的苏州园林、河下古镇的船工号子等镜头,《两岸行》中镇江的金山寺、锅盖面的场景,《京杭大运河》中有西湖岸边健身的老人、苏绣……还有《运河故事》中清名桥秀丽的桥影,《一条河,一座城》中的甜油作坊,《扬州运河园林》中的个园,《水润淮安》中僻静的清江浦等。这些画面既展示了历史的实物遗存,也有百姓的平凡人生,还有现场的不期而遇,这些都是大运河文化形象的直接展示。

(三)动画演示与再现手法

动画演示和再现手法的创造性运用是大运河纪录片的一个显著特征。采用搬演或电脑动画的方式可扩充有限的历史资料和影视资料,再现大运河历史中的故事与人物,以弥补缺乏现场记录的缺憾,也使抽象的解说词因与画面的配合而使大运河故事更加完整,使大运河文化在时间与空间上产生连续感与流动感。如《中国大运河》讲开凿运河的历史时,河南鸿沟是楚汉相争的分界线,当历史的硝烟散去,楚河汉界却永远定格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三个镜头相接:一个拉镜头加左右环拍的摇镜头,大全景展示了河南群山怀抱中早已干涸的鸿沟源头,随即是俯拍大片水田的全景,再将中国象棋的棋盘特写“楚河汉界”以特技浮于鸿沟画面之上,从而展示了由大运河历史而生成的一种传统文化——中国象棋。

《大运河》中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的工程使用动画来展示,其中镜头有全景、近景、中景、特写,有摇拍、平拍等复杂多变的拍摄方式,全景立体地还原了几百万民工修建通济渠、永济渠的宏大场面。通济渠是现在几乎消失的一段运河,但在《大运河》中通济渠的繁忙、宏伟、两岸的繁华以动画演示的方式得以再现。画面还多次以动画方式再现各时代大运河上川流不息的漕船,展示了壮观的漕运情景。上述纪录片中大运河的地图有的用AE制作的合成动画方法,有的以虚拟摄像机的运动结合关键帧做成动画,使大运河地图形象地呈现在中国地图上。

三、小 结

中国大运河全面带动了沿岸城乡的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太多的文化记忆。大运河纪录片集中记录了大运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展示了它丰厚的文化遗存。一方面,再现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揭示了它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战略价值和沟通南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意义;另一方面,展示了今日大运河作为黄金水道与文化长廊所形成的开放交流的特性。大运河纪录片塑造了一个个历史悠久、鲜活生动、立体综合的大运河文化形象,为普及大运河文化起到了极好的宣传作用,也为各省市弘扬本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傳播渠道。我们可借鉴上述纪录片的经验,制作出更多精彩的大运河纪录片,尤其是江苏段运河纪录片,与其他方式一起更好地展示江苏段运河文化、扩大江苏段运河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吴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N].光明日报,2018-02-05.

[2]黄仁宇.明代的漕运[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14-15.

[3]李洵校注.明史食货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108.

[4]钟行明.元明清时期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D].东南大学,2012.

[5](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39.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纪录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48部作品入选2021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纪录片要有精气神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马莉 独立纪录片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