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式学习:一种非正式学习的区域实践

2020-07-04 02:10陈国民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6期

陈国民

[摘 要] 场馆式学习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其开发与应用需要系统重构场馆学习资源、深度开放场馆学习空间、系统组织场馆学习活动、秉持一定的实施原则,并采取走校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场馆式学习;非正式学习空间;泛在学习场景

场馆式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形式,是与人、场馆、展品和文化相关的具体的学习机制、学习方案与学习过程。场馆式学习的目的不只是知识上的获得,而是让学习者通过对学习资源及其情境的直接经验,促进他们在兴趣、态度、观念、技能上有所发展,赋予他们愉悦的学习体验;同时,场馆式学习可以弥补正式教育的不足,它强调直接经验的学习效果可以补充学校教育偏重抽象思考的缺失,强调以好奇心启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功利性的学习动机。

一、场馆式学习的资源重构

场馆学习资源的重构与认定,要源于学校特色,因地取材,分类设计。要充分发掘区域内学校的特色资源优势,构建区域性分类别、分年段、可选的成长基地,利用特色资源和地域特色,让孩子们在浸润中学习体验,拓展学习资源,实现区域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说明:仅供参考,需经过现场考察与实地参观,经认证挂牌后才能生成最终区域分类表。)

二、场馆式学习的技术路径

场馆式学习遵循一个宗旨:服务学生成长。基于学校的特色资源,挖掘并认定一批学生成长实践基地,实现区域特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学生的成长、精神发育与技能发展作为一个逻辑起点来选择材料、创新路径、构建范式、科学评价。该宗旨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场馆式学习的开展主要采取以下技术路径:

一是基地学校“典型孵化”。根据学校自主申报、实地考察、专家论证,认定并挂牌一批学生成长实践基地。以基地学校为基点,由点及面,辐射影响包含该校在内的片区以及整个区域中小学生。

二是成果交流“区域推进”。基地学校边研究边提炼成果,区主题研讨梳理成型,专项课题深化,区学术节上专场展示活动,研究成果全区推行。

三是专家团队“资质认定”。学校根据现场自主申报由高校学术顾问、学科资深教研员、特级教师等人员组建一支专家团队,负责现场考察与认定一批区域学生成长基地。

四是场馆学习资源“基地挂牌”。对于资源有特色、环境容量大、课程体系相对成熟的学校由区教育局进行区域学生成长实践基地挂牌。

三、场馆式学习的实施原则

场馆式学习的实施需要秉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预约原则。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研发场馆式学习资源预约平台,所有挂牌的优质课程资源,面向全区开放,由学生网上自主进行学习预约,约满为止。选课人数少于10人的课程将在处理阶段停开或进行补选。

二是选项原则。分类别制定课程资源清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结构化、可选择的丰富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选择,真正体现选课走校、分层走班的活动目的。

三是适切原则。地点的适切性,要采取就近、安全、便利的走校原则。资源布点要结合学生意愿和学校地理位置。时间的适切性,走校时间要坚持工作日与周末假期相结合,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学生需要选取不同形式的课程资源。

四是统筹原则。教育行政部门做好顶层设计,业务指导部门全程介入指导与策划,学校健全课程运行机制,还要整合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多方面,整合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主体,从而促进学校进入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教育公共治理境域,推进区域资源共建、共享。

四、场馆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从走校为切入点,基于此开发学校场馆资源,是实现场馆学习路径转变的重要抓手。

一是学生走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规划等,按照区域公布的课程资源清单和选课规定,在成长导师指导下跨年级、跨学期、跨专业、跨学校进行场馆式学习。比如基于学生走校的项目式学习、寻访式实践、主题式体验、浸润性介入等场馆式学习活动。

二是教师走校。一种是教师根据主题课程进行多校区授课,打破优质学校、优质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垄断,这是均衡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做法;另一种是教师走网的形式。移动互联环境下的服务迁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师的智力服务可以放到互联网上,供学生选择。这种由服务迁移引发的服务质量更为优质,服务规则更为公平,服务环境更为开放,服务可选性更接近个性化需求。

三是资源走校。积极发挥、整合各基地学校的师资和课程资源优势,遵循趣味性、开放性、发展性原则,立足学情和办学目标,共同研讨、合作开发区本课程,如共同拟定区本课程开发目标,编制区本课程开发方案,实施区本课程编写、使用、评价与修订工作等,实现区域内特色资源无边界,打破学校壁垒。

五、场馆式学习的评价方式

场馆式学习评价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要充分利用区域和学校的资源特色,拓展资源利用渠道,创造出更多的泛在式学习场景。场馆式学习的评价方式具体表现为:

一是护照式打卡评价。这是课程学习的通行证。区域给每一位学生设计了一张“学生成长护照”,护照内含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课程名称、所属类别,同时又包含了平时课程的到课率情况的记载。每个学生每次参加场馆学习都手持“护照”前往,这是课程学习的通行证,学生拿着“护照”进入每个“场馆”的学习,并进行打卡盖章。

二是争章式积分评价。在过程性评价中,根据“学习护照”上的评价,以区域为每位开展区本课程的指导教师都设计了课程专利章,并制定了評比标准,每次学习达到评价标准内的要求则获得奖章,并在学生的《护照》上进行敲章,每个奖章获得10分值,年度评选学习小达人,相关积分与区三好学生评比等相关联。

三是家长参与式评价。在课程的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家长的资源,根据家长从事的不同职业,邀请家长进学校参与课程的评价。所以在课程的学习中,学校制定评比规则和要求,请家长进行评价。

四是过程型多维评价。具体表现为:梯度式的评价主体、互助式的小队合作、良性和谐的监督模式等多样组织形式;教师观察、学生记录、家长反馈等多元参与对象。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