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康崇列街65号是《草地》编辑部的所在地,也是我常会去拜访的地方。
当年,我还是一名在校生的时候,在图书馆就曾阅读过这本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文学杂志的创刊号,当时叫《新草地》。参加工作后,也曾订阅过这本杂志。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转眼《草地》杂志已经走过40年风风雨雨的历程了,要道一声可喜可贺。
回顾时间里的过往,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我不仅是《草地》忠实的读者,还是伴随着她一起成长的作者。每当我想起《草地》时,丝毫不吝惜内心那份对文学的执着和感激说:我是《草地》培养的作者。
1984年,我大学毕业分配来到了九寨沟工作。除了从事教师职业,心中还揣着一个年轻人的文学梦。
1986年《草地》第2期发表了我的短篇小说处女作,责编就是阿来。我也因此成为了这块文学草地上一名年轻的作者。
就是这样的缘由,我也就开始了与《草地》编辑部和编辑们长达三十多年的交往。
1985年的暑假,阿来、江漫两位编辑来九寨沟组稿并举办文学讲座,在县城十字街口张贴了海报,我到邮局办事路过,无意间看见了海报,就开始向人打听来到了县文化馆二楼的阅览室门口,当时文化馆的负责人一脸紧张和严肃问我说,“你来做啥子?”我说,“来听文学讲座呀。”他又接着说,“这些都是作者们在开会。”言外之意,我不是作者,不能参加。
当年,我二十刚出头,不修边幅,零乱的长发,牛仔裤,嘴里叼着香烟,一看就不像是单位上的人。因此,也就难怪人家把我误认为是社会上的闲杂人员。眼看讲座就要开始,临时会议室内坐满了人,连个座位都没有了。门口却站着两个没有资格听课的青年人一再要求说,“我们站着听”。
阿来见状,主动从主席台离坐前来劝道,“人家想听,就安把凳子吧。”负责人只好找来了两把方凳安放在门口的墙边,让我们坐着旁听。我还记得阿来那天讲课的内容,是阿城的中篇小说《棋王》。在讲解的过程中,阿来突然提到了我,“谁叫白林,请舉一下手。”
白林是我的笔名。突然听到提及我写的小说要发表了,我有些发懵。旁边的龚学敏用手肘碰了碰我悄声地提醒道,“在说你呢,白林不就是你吗?”显然,我还不习惯以为是在叫别人呢。我站起来举手,算是在蹭会时认识了阿来。会后,阿来没去在县委招待所特意准备的地方就餐,而是我们仨一道去了县中学,我们跑到学校伙食团打来饭菜,又在校内小卖部买了一些罐头和一件啤酒边吃喝边聊着文学。
这就是我跟阿来结识的经过。
此后,到了1988年的暑假,因在马尔康参加中专阅卷的工作,利用休息的间隙,我去了《草地》编辑部,见到了阿来和在杂志上就认识的主编和其他编辑。
在我的心目中,那时作者与编辑之间的交往就是为着文学,几乎没有半点的杂质。我也牺牲了不少业余的时间来从事自己的文学创作,可谓十篇稿子中能有一两篇发表就算不错了。大家在一起谈论的就是文学,对彼此发表的作品来评头论足。有时,为着一个文学观点彼此可以争论得脸红耳赤,但决不影响彼此之间的友谊。
陆续我在《草地》上发表小说、散文和诗歌也渐渐地多了起来,每次到编辑部,就像回家一样轻松自在。
阿来曾经说过,《草地》为阿坝州培养了不少的官员。
在文学创作上给我帮助最多的是阿来。来来往往之间,去阿来家的次数也多了起来。1990年,因为在基层坚持写作发表作品。我也就成为当地一些领导心目中的“笔杆子”。于是,我改行去了县公安局工作。每年有两次到马尔康出差为局里领服装和装备的机会,在州委招待所一住下,第一件事就是抓起招待所服务台的座机往阿来家里打电话。阿来如果没有外出,我几乎每次就跑到他家里蹭吃蹭喝。那时,还没有手机。马尔康私人电话的号码还是五位数字。
有一年,正好遇见世界杯决赛,罗伯特·巴乔将点球踢飞的那次。我在阿来家里,跟他的家人一起,坐在沙发里熬到下半夜,看完了比赛,天都大亮了。那时的阿来,正在创作长篇小说《尘埃落定》。阿来用自己的稿费购买了一台“286”电脑,使用的是五笔打字创作。不是吹牛,我应该是《尘埃落定》的第一个读者,当这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还是电脑里的一行行文字初稿的时候,我就有幸阅读过了。虽说仅是部分的章节,但那饱满的笔触,精彩的情节,诗意而流畅的语言美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阿来每次到九寨沟采访,我们都要见面。特别是在90年代文学不景气的时候,不少从事创作的人纷纷离开了文学,下海挣钱去了。但阿来没有,他是一个耐得住文学的清贫和寂寞的人,仍旧坚持着自己的文学创作,并且,劝我也不要放弃。诚如他在我的第一部散文集《九寨缘》序言中所写道的,“我只是想说,相对于他在一片不属于他故乡的土地上的全部工作与生活,文字于他并不是唯一的事功,但我却愿他与文字终生有缘,因为在这精神荒芜的世间,文字,真的就像九寨那些蔚蓝湖泊是人心海中一块碧波荡漾的福田。”
1996年《草地》举办的纪念长征60周年笔会在马尔康结束时,阿来把牛放和我留下来,等待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社的洪青波、周昌义、杨新岚,专程从成都陪同而来的四川作家裘山山、傅恒、高旭帆、刘继安及湖南一家文学杂志社的主编编辑等一行人接着在阿坝州内开笔会。大家乘坐省作协的中巴车,从马尔康出发,途经红原,一路上道路泥泞,最终笔会是在九寨沟景区结束。这趟高原之行,最大的成果就是《尘埃落定》在九寨沟的树正村这个地方达成了意向出版协议。
《草地》与我之间,是有着几代主编和编辑的缘份情谊。从最早认识的蒋永志、森涛主编到牛放、蓝晓梅主编,从白汀、索朗仁称到周文琴、蓝士开、周家琴以及其工作人员许宏等。不论是我到了马尔康,还是他们到九寨沟来,我们就成了熟人,彼此之间倘若有事需要帮忙,都会鼎力相助。
转眼之间,快40年的光阴流逝。
我也由当年进阿坝州时的一个毛头小伙子渐渐步入耳顺之年,成为奔着六十而去的人了。
然而,在我的心中,始终是把文学和文坛分开的。尽管文学是一回事,文坛又是另外一回事。几十年的执着追求,是文学让我认识到了人要向善,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要说真话和人话。只有这样,人才能更好地成其为一个人。在个人遭遇曲折磨难的时候,在数次面对重大的自然灾难和这次全世界的新冠病毒时候,我庆幸自己坚持了文学,没有轻言放弃文学。
因为在我的心底有一块文学的草地。
马尔康崇列街65号是《草地》编辑部的所在地,也是我常会去拜访的地方。
当年,我还是一名在校生的时候,在图书馆就曾阅读过这本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文学杂志的创刊号,当时叫《新草地》。参加工作后,也曾订阅过这本杂志。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转眼《草地》杂志已经走过40年风风雨雨的历程了,要道一声可喜可贺。
回顾时间里的过往,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我不仅是《草地》忠实的读者,还是伴随着她一起成长的作者。每当我想起《草地》时,丝毫不吝惜内心那份对文学的执着和感激说:我是《草地》培养的作者。
1984年,我大学毕业分配来到了九寨沟工作。除了从事教师职业,心中还揣着一个年轻人的文学梦。
1986年《草地》第2期发表了我的短篇小说处女作,责编就是阿来。我也因此成为了这块文学草地上一名年轻的作者。
就是这样的缘由,我也就开始了与《草地》编辑部和编辑们长达三十多年的交往。
1985年的暑假,阿来、江漫两位编辑来九寨沟组稿并举办文学讲座,在县城十字街口张贴了海报,我到邮局办事路过,无意间看见了海报,就开始向人打听来到了县文化馆二楼的阅览室门口,当时文化馆的负责人一脸紧张和严肃问我说,“你来做啥子?”我说,“来听文学讲座呀。”他又接着说,“这些都是作者们在开会。”言外之意,我不是作者,不能参加。
当年,我二十刚出头,不修边幅,零乱的长发,牛仔裤,嘴里叼着香烟,一看就不像是单位上的人。因此,也就难怪人家把我误认为是社会上的闲杂人员。眼看讲座就要开始,临时会议室内坐满了人,连个座位都没有了。门口却站着两个没有资格听课的青年人一再要求说,“我们站着听”。
阿来见状,主动从主席台离坐前来劝道,“人家想听,就安把凳子吧。”负责人只好找来了两把方凳安放在门口的墙边,让我们坐着旁听。我还记得阿来那天讲课的内容,是阿城的中篇小说《棋王》。在讲解的过程中,阿来突然提到了我,“谁叫白林,请举一下手。”
白林是我的笔名。突然听到提及我写的小说要发表了,我有些发懵。旁边的龚学敏用手肘碰了碰我悄声地提醒道,“在说你呢,白林不就是你吗?”显然,我还不习惯以为是在叫别人呢。我站起来举手,算是在蹭会时认识了阿来。会后,阿来没去在县委招待所特意准备的地方就餐,而是我们仨一道去了县中学,我们跑到学校伙食团打来饭菜,又在校内小卖部买了一些罐头和一件啤酒边吃喝边聊着文学。
这就是我跟阿来结识的经过。
此后,到了1988年的暑假,因在马尔康参加中专阅卷的工作,利用休息的间隙,我去了《草地》编辑部,见到了阿来和在杂志上就认识的主编和其他编辑。
在我的心目中,那时作者与编辑之间的交往就是为着文学,几乎没有半点的杂质。我也牺牲了不少业余的时间来从事自己的文学创作,可谓十篇稿子中能有一两篇发表就算不错了。大家在一起谈论的就是文学,对彼此发表的作品来评头论足。有时,为着一个文学观点彼此可以争论得脸红耳赤,但决不影响彼此之间的友谊。
陆续我在《草地》上发表小说、散文和诗歌也渐渐地多了起来,每次到编辑部,就像回家一样轻松自在。
阿來曾经说过,《草地》为阿坝州培养了不少的官员。
在文学创作上给我帮助最多的是阿来。来来往往之间,去阿来家的次数也多了起来。1990年,因为在基层坚持写作发表作品。我也就成为当地一些领导心目中的“笔杆子”。于是,我改行去了县公安局工作。每年有两次到马尔康出差为局里领服装和装备的机会,在州委招待所一住下,第一件事就是抓起招待所服务台的座机往阿来家里打电话。阿来如果没有外出,我几乎每次就跑到他家里蹭吃蹭喝。那时,还没有手机。马尔康私人电话的号码还是五位数字。
有一年,正好遇见世界杯决赛,罗伯特·巴乔将点球踢飞的那次。我在阿来家里,跟他的家人一起,坐在沙发里熬到下半夜,看完了比赛,天都大亮了。那时的阿来,正在创作长篇小说《尘埃落定》。阿来用自己的稿费购买了一台“286”电脑,使用的是五笔打字创作。不是吹牛,我应该是《尘埃落定》的第一个读者,当这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还是电脑里的一行行文字初稿的时候,我就有幸阅读过了。虽说仅是部分的章节,但那饱满的笔触,精彩的情节,诗意而流畅的语言美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阿来每次到九寨沟采访,我们都要见面。特别是在90年代文学不景气的时候,不少从事创作的人纷纷离开了文学,下海挣钱去了。但阿来没有,他是一个耐得住文学的清贫和寂寞的人,仍旧坚持着自己的文学创作,并且,劝我也不要放弃。诚如他在我的第一部散文集《九寨缘》序言中所写道的,“我只是想说,相对于他在一片不属于他故乡的土地上的全部工作与生活,文字于他并不是唯一的事功,但我却愿他与文字终生有缘,因为在这精神荒芜的世间,文字,真的就像九寨那些蔚蓝湖泊是人心海中一块碧波荡漾的福田。”
1996年《草地》举办的纪念长征60周年笔会在马尔康结束时,阿来把牛放和我留下来,等待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社的洪青波、周昌义、杨新岚,专程从成都陪同而来的四川作家裘山山、傅恒、高旭帆、刘继安及湖南一家文学杂志社的主编编辑等一行人接着在阿坝州内开笔会。大家乘坐省作协的中巴车,从马尔康出发,途经红原,一路上道路泥泞,最终笔会是在九寨沟景区结束。这趟高原之行,最大的成果就是《尘埃落定》在九寨沟的树正村这个地方达成了意向出版协议。
《草地》与我之间,是有着几代主编和编辑的缘份情谊。从最早认识的蒋永志、森涛主编到牛放、蓝晓梅主编,从白汀、索朗仁称到周文琴、蓝士开、周家琴以及其工作人员许宏等。不论是我到了马尔康,还是他们到九寨沟来,我们就成了熟人,彼此之间倘若有事需要帮忙,都会鼎力相助。
转眼之间,快40年的光阴流逝。
我也由当年进阿坝州时的一个毛头小伙子渐渐步入耳顺之年,成为奔着六十而去的人了。
然而,在我的心中,始终是把文学和文坛分开的。尽管文学是一回事,文坛又是另外一回事。几十年的执着追求,是文学让我认识到了人要向善,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要说真话和人话。只有这样,人才能更好地成其为一个人。在个人遭遇曲折磨难的时候,在数次面对重大的自然灾难和这次全世界的新冠病毒时候,我庆幸自己坚持了文学,没有轻言放弃文学。
因为在我的心底有一块文学的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