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家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我国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投资力度。高校政府采购是政府采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信息化时代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新背景下,传统的高校政府采购评价体系已经落后于现实要求,无法有效保障高校采购工作的质量。本文对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现存问题及改革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创新路径
1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而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科技支撑、文化支撑和人才支撑从根本上来说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教育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和基础工程。根据法律规定,我国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等使用财政资金对目录范围内的物品或服务进行采购必须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高校自然也在此列。科学规范的政府采购不仅对现代大学制度建立意义重大,也是有效使用高校预算支出和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针对高校教育颁布了一系列利好措施:2016年,高校自主权增加,可自行购买科研仪器设备;2017年,放管服改革政策推出;2019年,采用“特事特办、随到随办”的采购机制。可以看出,我国对高校政府采购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各个环节也在不断完善。在这样的新背景和新形势下,高校对各类教学设备、物资的采购力度不断加大,投入财政资金大幅提高,对高校政府采购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要完善高校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体系,有效提升高校政府采购的资金利用率。
2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内涵及原则
2.1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内涵
政府采购是对采购政策、程度、过程和管理的统称,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以财政资金购买法定采购限额和目录范围之内的物品或服务,是一种政府行为和公共采购管理制度。基于这种认识,政府采购绩效从狭义上来说,指的是政府采购所花费的财政资金和所得回报之间的比例。我们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统一的标准对政府采购绩效进行评价。
2.2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原则
2.2.1科学规范
衡量政府采购绩效水平高低的主要依据是财政支出是否达到既定目标,而科学规范的评价方式可以准确地反映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科学规范原则是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最重要的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科学规范原则、按照评价程序、采用专业的方式方法,评价指标应该合理且不违背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应该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法有效结合,这样才能使评价过程中的偏差尽量缩小、评价结果更为准确。
2.2.2公开公正
只有秉持公开公正原则对政府采购进行评价,才能确保得到相关利益方的认可,以及所涉及资料数据的真实可信,使此次采购活动符合法律规范且更为实用。当前,我国不断加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工作,更应该在政府采购工作中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增加接受人民监督的自觉性,以有效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
2.2.3分级分类
对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工作进行科学分级分类,可以有效保障评价工作的准确率和效率。通过分级分类的方式对政府采购进行绩效评价,在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使评价过程更为顺利、评价结果更为准确。
2.2.4可行性
对政府采购绩效进行评价应该遵循可行性原则,充分考虑实际条件和可操作性,选择最佳效益指标及证据,以有效支撑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结论。
3高校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现存问题分析
当前,高校政府采购在我国已经得到普遍推广,但对其绩效评价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没有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
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采购相关细则没有制定,对政府采购单位的监督缺失,采购活动较为随意,无法杜絕暗箱操作现象,高校中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同样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因此,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必须要从立法层面加以保障,以绩效评价制度化有效减少不合规采购现象的出现。
3.2指标体系构建亟待加强
当前,我国的高校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衡量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一方面,高校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机构分散在各个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另一方面,各高校在政府采购绩效评价过程中主要关注财务、工程等方面的指标,而忽视了供应商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因为没有根据重要程度对指标进行区分而无法把握关键指标,都导致了绩效评价过程中对人力、物力的大量消耗和评价结果的不科学。
3.3评价结果约束力不足
对高校政府采购绩效进行评价是为了对高校政府采购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指导,使其能够在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更为完善。然而在现实中,不少高校政府采购机构和监管部门没有完全分离,监管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相关负责人责任落实不到位,资料存档成了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工作的全部内容,缺乏更为关键的对资料进行专业研究解读,绩效评价的现实意义严重不足,以上因素导致了高校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结果约束力的严重不足。
4新背景下高校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改革与创新路径
4.1高校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创新理论分析
4.1.1 BSC理论
BSC即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新型企业综合测评体系。与传统的绩效管理不同,BSC以实现公司战略为最终目标,从战略层面出发构建绩效管理体系。BSC理论集测评、管理、交流功能为一体,形成四个维度的绩效指标体系。
财务维度是传统绩效考核的内容,相关指标包括销售额、利润率等,是BSC理论中其他三个维度的起点。顾客维度即企业从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对客户的要求做出及时反应,其相关指标包括服务、产品质量等。内部流程维度即对企业内部的制度、机制和流程的重视和优化,其相关指标涉及产品合格率和生产成本等。学习创新维度关注的是企业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相关指标涉及信息化水平、员工能力水平等。
4.1.2層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即AHP法,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提出,是一种层次性的、系统性的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先从本质、影响因素和内在关系等层面对复杂的决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再通过定量信息以数学模式进行决策思维,使复杂决策问题的解决更为简洁。
依据层次分析法,经济效益、采购后续影响效益和制度完善程度是影响高校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因素。经济效益是采购绩效评价体系的根本因素,经济效益虽然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但抛开经济效益来考虑问题更是不可取的,经济效益是任何分析方法都要考虑的问题。后续影响效益是各方对采购绩效评价体系的反馈,科学、及时地对后续影响效益反馈内容进行处理,可以有效提升采购活动质量。此外,采购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的完善程度决定了该体系能否行稳致远。完善的制度可以使每一个采购环节和行为都有制度遵循,有效避免了廉政风险。
4.2高校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改革与创新路径
4.2.1科学构建高校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BSC理论就资金运行、利益相关者、业务流程和学习创新等方面来构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对高校的各项采购指标打分,从整体上对高校政府采购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1)资金运行指标,涉及各类采购项目所占预算比例,采购预算资金、自筹资金所占比例等,在对预算编制率进行计算时须将《采购法》规定的物资纳入预算,准确反映各种物资的采购情况。
(2)利益相关者指标。对于高校政府采购来说,主要利益相关者有采购项目使用者和采购商,利益相关者指标主要包括预算资金安排、采购方式和采购时间等客户满意程度方面的内容,以及客户对于预算工作提出的建议。
(3)业务流程指标,主要内容是科学地进行采购编制预算和审核,需要通过实行采购预算听证制接受监督,还应从采购项目的合法性、真实性等方面对高校政府的采购预算进行严格审核。
(4)学习创新指标。针对这一指标,高校政府部门应该在严格控制采购预算编制成本的基础上,使采购编制人员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推动高校政府采购预算工作的合理编制。
4.2.2高校政府采购后续影响效益
(1)采购货物的合格率。这里所说的“采购货物合格率”要求所购货物达到国家质量认证标准和标书上的要求,使高校政府采购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我们可以对实验人员、技术人员、项目负责人等发放问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科学、专业的统计。
(2)对质疑、投诉及时处理。正当的质疑和投诉不仅使供应商有了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也将第三方监督引入了高校政府采购流程,使高校政府采购监管机制更为完善,推动其健康发展。
(3)售后服务满意度。采购货物的售后服务对相关高校的科研、教学等有直接影响,是高校政府采购项目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高校政府采购中普遍存在的忽视售后服务的现象,应该在对售后服务满意度的准确测量和统计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售后服务跟踪制度。
4.2.3推动高校政府采购相关制度建设
(1)采购制度建设。采购制度建设离不开科学的采购管理文件和独立的采购部门。独立的采购部门是高校政府采购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管理文件是采购人员进行采购的依据,两者必须同时发展。
(2)对廉政风险进行防控的制度建设。要构建高效实用的政府采购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如廉政风险培训制度、自我防范制度和外部监督制度,使高校政府采购更为公开和规范。
参考文献:
[1]洪文凯,傅毅,雷霆,等.层次分析法下高校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0):12-14.
[2]陈瑞.高校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研究[D].烟台:山东工商学院,2018.
[3]方慧玲,潘淑娴.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政府采购绩效评价[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6):17-20.
作者简介:邓一春(1980-),男,汉族,吉林辽源人,硕士研究生,财务会计,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