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维芳
(惠州市博罗县人民医院 广东 惠州 516100)
子宫内膜息肉[1]好发于生育后各个阶段的女性,该疾病属于子宫内膜基底层的良性病变,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白带增多、腹痛、月经异常等,部分患者存在癌变的可能,在确诊子宫内膜息肉后,多让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疗效也不同,传统的手术方法为刮宫术,但是该手术的疗效不佳;现如今,多让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疗效显著[2]。本次为了探究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 年5 月—2019 年5 月我院治疗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46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3 例;对照组年龄23 ~49 岁,平均年龄为(35.18±1.75)岁,病程1~2 年,平均病程(1.33±0.13)年;研究组年龄22 ~59岁,平均年龄为(35.86±1.48)岁,病程1 ~2 年,平均病程(1.24±0.72)年。研究获得医学伦理会批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均为子宫内膜息肉疾病;②年龄>18 岁;③患者能够完成1 个月以上的随访;④存在腹痛、白带异常、子宫不规则出血等临床症状。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研究的入组标准;②患者的伴随疾病影响研究的开展,如:恶性肿瘤、重大器官衰竭、严重心血管疾病等;③患者同时伴有传染疾病,如:艾滋病、梅毒、乙肝等;④研究人员评估患者虽符合入排标准但患者不受益;⑤患者依从性较差。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让患者接受刮宫术治疗,协助患者采取截石卧位,对患者外阴以及阴道进行消毒,确定患者的子宫位置,采取末端有刮勺细长金属棒插入子宫腔内,将息肉刮除,清理完毕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告知患者手术后禁止泡澡、盆浴以及性生活。
研究组患者,则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具体措施如下:于月经结束后3 ~5 天,让患者服用米非司酮,协助患者采取截石卧位,对患者外阴以及阴道进行消毒,确定患者的子宫位置,将环形电极沿着息肉底部进行切除,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切除深度直至息肉蒂下2 ~3mm,在宫腔镜下确认清楚彻底后完成手术,手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告知患者手术后禁止泡澡、盆浴以及性生活。
1.3.1 临床疗效[3]显效:患者子宫息肉完全清除,子宫内膜恢复良好;有效:患者子宫息肉大部分清除,子宫内膜尚未完全恢复;无效:患者子宫息肉未完全清除;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将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穿孔、宫腔感染、尿潴留、低钠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统计记录。
数据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子宫内膜厚度,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以及子宫内膜厚度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例)
子宫穿孔、宫腔感染、尿潴留、低钠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子宫内膜息肉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好发于生育后女性,患者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增多、阴道流血、月经不规律等,患者会同时伴有不孕症,该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激素所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增加而引起,常规治疗可选择药物治疗,通过药物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而达到缓解疾病的目的,但是药物起效慢,疗效欠佳;常规的手术治疗是采用刮宫术,但是刮宫术术后发生宫腔感染的概率较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整体疗效不佳[4-5];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方法日新月异,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受到了广大学者以及患者的青睐,在宫腔镜下,可以清楚的观察子宫内膜息肉蒂部,从而鉴别宫内病变,操作较为简便,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出血少,患者的恢复效果较好[6-7]。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则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对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随访,统计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能有效的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