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念芬
(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 重庆 永川 402160)
急性胸痛临床发病率较高,患者突发胸部疼痛情况,是一种急性症状,严重时存在生命危险,且此疾病病情复杂,可能与心肌梗死、心肌炎、肺炎、主动脉瘤等有关,急诊治疗难度较大[1]。目前针对胸痛患者,临床尚无特效处理方式,为找寻更为高效治疗方式,强化对症处理能力,进而确保治疗效果,本文探究急性胸痛的急诊治疗方法及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2018 年1 月—2019 年10 月,选择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共68 例,将其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15 例,年龄35 ~72 岁,平均(53.23±4.2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21h,平均(11.13±3.92)h;实验组男21例,女13 例,年龄36 ~71 岁,平均(53.87±4.8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 ~20h,平均(11.32±3.77)h。两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比较。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处理,了解患者病史,进行系统检查,对患者病情初步判断,开展专家会诊,转专科处理,并注重心电图复查;实验组给予对症处理,方法:(1)心肌梗死,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首选硝酸酯类药物,服用心梗“一包药”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通血管或者行进一步溶栓治疗;(2)自发性气胸,采取水封瓶排泄方式,缓解心率过快情况,也可进行抽气处理,改善肺部症状;(3)急性肺梗死,吸氧、心电监护、绝对卧床休息、定期查动脉血气及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对于无抗凝禁忌症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处理,止痛;(4)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吸氧、降压、控制心率、镇痛。及时进行心脏血管造影检查,确定疾病程度,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术前严格控制患者心率和血压。
(1)恢复时间统计比较,包括:胸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2)治疗效果评估,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胸痛症状消失,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胸痛症状和各项检查指标均改善;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
数据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胸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恢复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恢复时间比较(±s)
组别 例数 胸痛缓解时间(h) 住院时间(d)实验组 34 3.21±1.22 8.34±2.45对照组 34 10.34±2.84 12.66±3 13.450 6.350 0.000 0.000.12 t P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胸痛临床发病率较高,是常见急诊症状之一,大部分患者发病与全身多个系统有关,最为常见的为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3]。此疾病发病急且病情发展迅速,若处理不及时会延误治疗时机,导致致命性后果,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但是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张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有效的对症处理[4]。
本次结果显示:实验组胸痛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急诊治疗方案更利于促进患者病情恢复,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原因分析如下:胸痛患者急诊治疗应做到对症处理,根据患者疾病诱因和临床症状综合分析患者病情,以此制定科学治疗方案,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考虑到患者存在心律失常情况,血压降低,伴有频死感,因此治疗时必须及时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服用心梗“一包药”,进一步的溶栓治疗缓解患者病情;对于自发性气胸患者,患者心率加快、呼吸困难,主要与肺部被压缩有关,治疗应注重排气,而对于主动脉夹层病变,疼痛累及背部、腰部、腹部等,应准确检查,明确病因,及时进行手术处理。同时强化预后监测,了解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做好急救准备工作。同时为了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还应加强诊断工作探究,必须采取规范化诊断流程,严格规范生命体征监测,筛选危重患者,并进行心电图监测,再次确定患者疾病程度,而对于疑似主动脉夹层病变患者,需进行影像学检查,进而采取对症治疗措施,保证治疗的针对性和及时性,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针对急性胸痛患者,对症急诊治疗能够促进患者病情快速缓解,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