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诗游学:小学高段“山水诗词”学习新范式

2020-07-03 02:50张丽敏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游学泰山山水

王 斌 张丽敏

“研诗游学”革新了小学阶段学生诗词学习的方式,使以往常见的单一的知识性学习转变成走进自然的体验式游学研究,开辟了诗词学习的新道路。作为一种综合性学习模式,它引领学生在课内进行讨论思辨、分析解密、诵读鉴赏,在课外开展信息搜集、实地体验、项目探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实现心灵与诗歌的融合。

一、吟诵鉴赏式学习——山水诗词“大荟萃”

吟诵鉴赏式学习主要以读为主。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对诗歌节奏的把握、对轻重缓急的处理来体会诗词的音韵美、结构美和意境美,最终达到积累和欣赏更多山水诗词的目的。这样的吟诵既可以在课内开展,也可以在游学中开展。

(一)范式特征

1.重趣味:以诗会友。教师为学生创造以诗会友的条件,实现了同学之间的诗词对话,也实现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对话。可采用《中国诗词大会》的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积累诗词、背诵诗词的兴趣。

2.重鉴赏:游吟共赏。诗词学习中,读和赏不可分割。古诗词吟诵既要在课堂上推进,又要在实地游览体验中落实。游中思、思中赏、赏中吟,边游边吟,学生更能深入体会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3.重积累:闯关PK。山水诗词大多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用各种形式来诵读。设置吟诵、背诵等闯关游戏和比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积累的效果,还能让学生联系旧知、巩固新知。

(二)学习方略

1.读一读,读出节奏美。诗词语言优美。音韵、节奏都是学生朗读时要注意的内容。诵读诗词时,要有长短、高低、轻重、疾徐之分。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例,两者的停顿方式是不同的,一般分为“二二一”和“二二二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古诗朗读进行指导。比如,《望天门山》可以这样停顿:天门/中断(干脆有力)楚江/开(干脆),碧水/东流(干脆有力)至此回(干脆)。两岸/青山(舒缓)相对出(舒缓),孤帆一片(稍快)/日边来(舒缓)。朗读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具体的诗词具体对待。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朗读不是一个单一的、机械重复的过程,而是要调动人的一切感官,根据诗意、诗情、诗境去体会的过程。

2.填一填,填出结构美。诗词的结构美来源于“情景关系”。传统的诗词主要有以下三种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情景交融。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感受诗词特有的结构美。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结构相似,都是先景后情。要让学生领会这一点,可以让其填空吟读。

欣赏结构美,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诗词体裁的特点,还能让学生理解内容、感受意境,使吟读更加有味道。

3.赏一赏,赏出意境美。诗词最讲究的就是意境,品味意境是鉴赏的最终目的,而对意境之美的感受是建立在对古诗词的理解之上的。抓住诗词中的字词点、意象点、联想点来感悟,能使学生流连于意境之中。比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先抓住写景的句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让学生感受此处的美景,然后联想到诗人要去的阳关,明白这是一条万分艰难的路。此时出示岑参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让学生通过对比,产生视觉和理解上的冲击。事实上,王维没有等到元二回来就逝世了,当时他已想到会有这种可能,学生由此体会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这样的理解和欣赏,源于对意境的想象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吟读朗诵,更容易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当时的情绪。

(三)活动举隅:“跟着古诗游西湖”闯关大PK

◎目标

通过对古诗的读与诵、鉴与赏,学习、领悟、运用母语的语言表达艺术;积累一组和“西湖”有关的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流程

第一关,粗读,积累PK:搜集和西湖有关的诗词,看谁背得多。

第二关,趣读,欣赏PK:说说对搜集的诗词的理解,看谁更深入。

第三关,赏读,背诵PK:在规定时间内背诵课上学习的相关诗词,看谁收获大。

◎片段

第一关,把搜集到的和西湖相关的诗词誊抄、展示出来,以小组为单位粘贴到黑板上。每组派一个代表读读,看哪个小组找得多、读得正确。

比如,某小组找到的诗词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朗读后正音:掌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的停顿方法,知道《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宜”应读第二声。

第二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词的主要意思,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全班提问。小组推荐一首最喜欢的诗词并说明理由。

之后,把全班找到的诗词归类,分出一类得一颗星。

二、项目探究式学习——山水诗词“小解密”

项目探究式学习以项目化的研究为主,通过研究诗人、文字、实际山水的特点及其背后的人文联系、历史渊源等,来解密一首诗中的人文意象,感悟诗人的精神意蕴,个性化地解读山水诗词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密码。这样的探究可以在课内开展,更需要在游学中进行。

(一)范式特征

1.重个性:自选话题。项目主题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由于各小组选择的研究内容不同,探究主题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小组成员可以围绕一个诗人去探究一组诗,也可以围绕一个景点去探究一组诗。无论研究哪一个项目,其核心在于感受山水诗词及其文化内涵。

2.重探究:深入项目。项目探究式学习重在探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诗词进行深入理解,由此发现语言的秘妙、诗人的思维、诗歌的背景渊源等,探索、寻找资料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实地考察研讨。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实现了探究教学的目的。

3.重思维:实践解密。将诗词学习与实地探究结合起来,相互印证、去伪存真,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真实的生活环境与内心世界。此外,还需要展开联结、整合、比较、质疑、预测、推论等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能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帮助其发现山水诗词的特点。

(二)学习方略

1.抓住典型,选好研究点。山水诗词蕴含了音韵美、意境美、意象美,甚至思想美和情操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探究诗词中最打动人的一点或者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一点,从而发散思维,确定研究主题,拓展诗词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2.勾连信息,圈定研究面。面对搜集来的信息,学生经过比较整合、小组讨论,确定有用的信息。学习小组一般先选择一个地理位置,以这个地点为圆心,以一组古诗为原点,与相关知识进行联结,形成一个学习的“圆”。这样研究面不会过大,比较容易操作。

3.点面结合,绘制手账本。确定研究点,拓展研究面后,学生还要进行最终的梳理,通过“绘制诗词手账本”的形式,将研究所得记录下来。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学生边游学边记录,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学生会发现很多诗词出现在摩崖石刻、景点展板、宣传手册等各种地方。这样的发现能大大提升他们学习、实践的兴趣。

(三)活动举隅:解密诗词中的“泰山”

◎目标

通过对《望岳》这首山水诗的研究讨论,增强学生对泰山的地理、天文、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由此打破学科壁垒,打开视域,让学生在游历中生发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了解山水诗词的创作密码。

◎流程

确定主题:吟诵、理解、鉴赏《望岳》。

探究1:小组合作搜集与泰山相关的各类资料。

交流:整理资料,分享感受。

整合:列举描写泰山的诗词——李白《游泰山》。

探究2:比较两首诗,找出异同。

结论:泰山常常因其高大的形象,被当作诗词中的精神归属地。诗人凡写泰山,必会寄托感情,赋予其精神品格。

积累: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片段

(1)教师出示《望岳》《游泰山》中的诗句。

(2)学生理解“泰山”的各种意思。

(3)拓展“泰山”的引申义——岳父、靠山。

(4)小结:从自然造化到灵气之源,从地理名山到心灵神山,在中国文人眼里,神圣的泰山不仅仅是一座“高山”,还是一个精神归属地。

三、应景创游式学习——山水诗词“代言人”

应景创游式学习主要以有目的、有组织的实际游学体验活动为主。学生对素材进行取舍,开展各种创作活动,为自己研究的山水诗词代言。教师要教授写作的方法,使学生将内化的语言和情感通畅地输送出来。

(一)范式特征

1.重体验:学以致用。诗词创作离不开生活感悟和体会。学生将诗词理论与实地探究结合起来,把书面得到的结论与体验游历结合起来,学会相互印证、去伪存真,从而获得独特的理解与感受,深入感受诗人真实的生活环境与内心世界。

2.重实践:解决问题。研诗游学将“学”与“游”融合在一起,借助自然事物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让其自主地运用课内所得,在实践中突破难点。学习中的困惑、无法勾连的意境、无法体会的情感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实际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中借助各类信息及媒介来解决。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重运用:迁移创作。此范式最大的特征在于强调运用。学生把古诗词创作策略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之中,形成个性的诗词语言;把学习中的感悟、理解、体会等收获,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展示出来,如用绘画来诠释诗词、用摄影来展示意境、用“自己的话”来解读经典等,由此将所学所得内化吸收,又外显出来。学生从独特的视角出发,为山水诗词“代言”,用实力传承祖国经典文化。

(二)学习方略

1.行前准备,设计宝典。学生基于自身的学习基础确定最感兴趣的游学地点,并设计游学路线、探究内容、注意事项等,针对路程距离、安全系数等进行数据分析,形成“游学宝典”,确定游学形式,如春秋游、家委会活动、假日小队活动等,也可以采用教师自由带队、同伴互助游学等形式。

2.行中体验,边游边学。在游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积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诗词语言,引发其探究的兴趣,实现在游中学。因此,在出发前,师生要设计好本次实践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发现、捕捉信息。在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实地采访、寻找资料,通过多种体验,获得真知。

3.行后展示,百花齐放。一是举办摄影展、绘画展,展现风土人情。教师引导学生将游学实践地、周边环境以及一路所见所闻用摄影或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二是穿越千年会诗友,碰撞思维厚解读。在播放微课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诗人非常感兴趣,对其生平、性格、情感、职业等作了深入了解,并且探讨了这些诗人如果穿越到今天会做什么。为此,教师专门开辟了一个“千年会诗友”专栏,让学生与诗人展开思维碰撞。

(三)活动举隅:“我是小诗人”创作活动

◎板块一:体验

学生要想以各种方式体验经典句式,仿写是一种不错的手段。学生在实地领略祖国河山的同时,自然迸发情感。如在游学西湖的过程中,苏堤、白堤“间株杨柳间株桃”的风景令人如痴如醉。学生想象诗人没有讲完的故事、没有说完的话、没有传达完的感情,以前期收集的经典句式为范本,创作或续写各种诗句。

◎板块二:创作

学生要想把发自内心的想法、感受通过诗词语言创作出来,最常见的方法是将诗词与现代文互改。而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随着对诗群的深入研究,学生能够将许多诗词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带领学生尝试了“将诗改成词,将词改成诗”的创作,甚至将创作延伸到完全自主的诗词创编领域。

“研诗游学”作为小学高段“山水诗词”学习的新范式,改变了传统的古诗词学习方式。学生身临其境地研究诗词、积累诗词、感受诗词,让古诗词的精华停留在口头上,实践在行动中,渗透在血液里。

猜你喜欢
游学泰山山水
《山水间》
农村游学活动
爱在一湖山水间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靖边县武术协会到登封开展武术游学活动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