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景观元素在牛场布依族乡大坝寨风貌提升中的运用研究

2020-07-03 07:41周龙娟
广东园林 2020年3期
关键词:布依族村寨大坝

周龙娟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的乡村历经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等阶段,在党的“十九大”后进入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发展阶段。然而,在一些乡村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无序的破坏性建设,城市审美的介入,导致乡村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使得固有的农田风光遭到破坏,传统聚落建筑特色消退等等,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城市“混凝土味道”的乡村环境。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空心化严重,一些风俗民俗、观念习惯也受到了冲击,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乡村正在失去其个性与灵魂。在这种情况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乡土文化亟需得到重视。

1 乡土景观

《辞海》中解释“乡土”为家乡、故乡[1];乡土也可指地方,《晋书·乐志下》记载“乡土不同,河朔隆寒”,就是指地方不同,黄河以北到了冬天非常寒冷[2]。在社会学上,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3]中“乡土”概括了我国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比如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等,他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文学上,20世纪初期,由于外来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激烈碰撞,对乡土的眷恋以及关怀式批判成为了文人们写作的主流方向,他们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形成 “乡土文学”[4],比如沈从文的《边城》、何士光的《乡场上》等。近些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乡土逐渐成为了一种情结,人们在栖居环境上开始追求朴素自然之美,主张保护生态环境并发扬传统的地方文化,出现了乡土建筑[5]、乡土景观[6]等概念。

美国风景园林学科领袖人物J.B.Jackson在其1984年出版的《发现 乡 土 景 观》[7](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中将乡土与景观相关联,并将其列入了文化景观的范畴,认为乡土景观是“受群众力量组织空间的迹象,并且具有风俗上的地方性、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不可预期的机动性等特征”,属于“自下而上因素驱动的文化景观”。随后,国内风景园林学科学者俞孔坚[6]、王浩[8]等也均强调了乡土景观的地域性及文化性。基于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乡土景观是指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下,当地人为了生活而形成的适应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是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2 乡土景观元素

乡土景观元素即可以反映当地乡土景观特色的元素,包含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2个方面。本文所研究的乡土景观元素仅针对乡村区域。自然景观即自然环境类元素,是大自然本身孕育的,包含了气候、地形地貌、水体、植物等;人文景观元素则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可以分为农业生产类、聚落建筑类、人文风俗类。农业生产类元素是乡村所特有的,是乡土景观元素的根本所在,展现农村的生产景象,包含了农田、树林、畜牧渔养殖、生产工具等。聚落建筑类元素是百姓居住及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系统,包含了聚落、建筑、公共空间等。人文风俗类元素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一些非物质文化,反映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包括习俗风俗、宗教信仰等。这4类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形成了乡村的特质。

在乡村的风貌提升中,应用乡土景观元素可以强调当地的地域文化及个性,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局面;同时乡土景观元素提炼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可以避免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建设资金的投入,复兴乡村的生活氛围。在乡村的风貌提升设计中,应分析该地区的乡土景观元素并加以运用,才能建出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

3 大坝寨乡土景观元素分析

大坝寨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蓬莱村,占地面积约100 hm2,东临产业大道,交通便利,距离白云区城区仅约半小时车程。大坝寨共有145户,410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其中布依族占全寨总人口的43%。根据《贵阳市白云区牛场乡总体规划(修编)》(2013—2030)的产业规划,大坝寨将利用其区位及自然人文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产业,提供田园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为此启动了大坝寨的风貌提升工作。

首先按照自然环境、农业生产、聚落建筑、人文风俗4个类别对大坝寨的乡土景观元素进行分析。

3.1 自然环境类

1)气候:贵阳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平均气温14℃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3℃,极端最低气温-5℃。年降雨量1 200 mm,日照时数1 350 h,相对湿度大于77%[9]。

2)地形地貌:大坝寨地带是丘陵与盆地交叉的区域,东、南、北侧为猫北山,其余为层层错落的盆地。

3)水文:大坝寨西南侧有灌溉水库平山水库,其水流经大坝寨内,形成一条条水渠。

4)植物:布依族地区植被茂密,种类繁多,乡土植物有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樟Cinnamomumcamphora、 深 山 含 笑Michelia maudiae、红花木莲Manglietia insignis、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鸢尾Iris tectorum、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忍冬Lonicera japonica等。

3.2 农业生产类

1)农田: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Oryza sativa历史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称。农田随地形层层落落,每家每户农民自给自足,呈现分散细碎的农田景观。除了水稻,还种植了芸薹(油菜)Brassica rapavar.oleifera等。

2)树林:大坝寨靠山一侧为村寨的防护林带,百姓也称其为“风水林”,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间有落叶树种和针叶树种。主要树种有樟、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杉 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梨树Pyrus × michauxii、 鹅 掌 楸、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木荷Schima superba等。

3)畜牧渔养殖:以家禽养殖(散养鸡)为主,也有少量的牛羊养殖。

4)生产工具:布依族的农业生产工具可分为劳作、汲水、粮食及副食品加工三大类[10]。传统劳作工具有犁、耙、扁担,晒谷用的竹席、麻毡等;汲水工具有水车、龙骨车、汲水竹筒等;粮食加工工具有水碾、水磨、风播等。

3.3 聚落建筑类

1)聚落:布依族村寨选址多依山就势、背山面田、靠近水源,且为了不占用耕地,多选在山脚、山腰或无法耕种的岩石盆地上,称作“坝”。大坝寨内的聚落就形成于地势较高的平坝上。平坝类型的村寨通常都以晒坝为向心点,呈发散型团块状布置。

2)建筑:布依族传统民居为干栏式建筑,即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储存生产资料,人居住在二层。材料上以木为架,石头为墙,石片为瓦,这种建筑形式的特点是不怕火灾且冬暖夏凉。然而大坝寨内的传统民居已被现代建筑所取代,传统风貌不复存在。

3)公共空间:传统布依族村寨的公共空间由寨门、晒坝、大树下空间、石板巷道等组成。

寨门多用木材或石头搭建,旁边一般栽种一棵“守寨”的高大乔木,也是风水树,常用的树种有黄葛树Ficus virens、柏木Cupressus funebris等。然而大坝寨已不存在传统寨门景观。

晒坝是因打谷、晒谷的生产需求而产生的重要场所,也是村民交流聚会的场所。农忙时人们在晒坝上打晒谷物,农闲时人们在此刺绣、蜡染、闲话家常,逢年过节还会在此举行一些庆祝或祭祀活动。然而大坝寨的晒坝现已废弃,成为了堆放建筑垃圾的场所。

布依族村寨多历史悠久,内常大树参天,舒适的树下空间成为了人们休憩乘凉的公共休闲场所。大坝寨有2棵百年银杏Ginkgo biloba,一雄一雌相距近100 m,树高皆10 m以上,树冠覆盖约70 m2,主干需4人合围,当地百姓奉之为神树,常前来烧香、绑红丝带,寻求“树神”庇佑。

布依族村寨一般有一条主道,宽度3~5 m,多为泥土路面或水泥路面。主道分离出多条石板巷道,连接村民的入户。这些巷道是村民们主要的步行交通空间,也是他们日常打照面话家常的场所。

3.4 人文风俗类

1)习俗风俗

布依族有“三月三”“六月六”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并衍生出“布依跳花”“赛歌会”等习俗。其中“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短笛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地戏”集说、唱、演为一体,表演时演员需头戴面具、身穿戏装、手持刀枪。在手工艺上,蜡染是布依族特殊的民间传统印染工艺,将蜂蜡熔成蜡汁,在布上绘成各种图案[11],如牡丹、石榴等花草以及蝴蝶、喜鹊等飞鸟图案,还有回纹、铜鼓纹等图腾。布依族大多喜欢穿带有蜡染装饰的蓝、青、黑、白色衣服,并包头巾,妇女喜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在饮食方面,布依族尤其喜欢糯食,各种节日都打糯糍粑、蒸五色糯米饭等[12]。

2)宗教信仰

布依族崇拜自然,认为万物皆有灵,信奉社神、山神、水神、石神等,甚至奇石、古树、岩洞、河、井、铜鼓等[13],都被作为神灵来祭祀,以求福驱邪,且认为已故亲人的灵魂世代永存。在许多布依族区,仍保持着自古流传下来的原生态宗教“摩”,各地都有自己的祭司“摩公”,掌握着所有的祭祀、占卜、祈祷等活动。

4 乡土景观元素在大坝寨风貌提升中的运用

利用大坝寨近郊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风貌提升中紧抓其乡土景观元素,形成了“一寨一带五田”的结构布局(图1)。“一寨”为大坝寨村宅聚集区,提升村宅建筑风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还原布依族生活空间,开展民宿、餐饮、民俗体验等项目,提供古寨风情商业服务,特色节点有铜鼓寨口、晒坝、白果树下空间等。“一带”为利用现状带状洼地及水渠,串联起整个村寨的荷花Nelumbo nucifera景观带,依据现状地形特点,形成了荷花池、荷花溪、荷花梯田等不同形态的荷花种植载体。“五田”即为沿荷花观赏带两侧布置的5个农田作物区,分别为水稻田、油菜花田、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田、百草田、柳叶马鞭草Verbena bonariensis田,田中设游览步道、休憩亭廊及乡土体验设施,提供田园风光旅游体验,特色节点有布依文化长廊、瓜果长廊、赏荷轩、水车台等。

4.1 自然环境类元素运用

4.1.1 尊重自然肌理

发现并认知场地的地形地貌、水体、农田等自然肌理,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的设计,不填湖、不挖地、不推山,减少对乡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大坝寨拥有良好的自然基底,层层交错的梯田、连绵的背景山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但寨内有多条尚未贯通的水渠,且在地势低洼处,雨季存在排水困难问题。所以设计从修复山水环境的角度出发,根据场地高程,利用低洼处形成带状水田,并连通其他断开的水渠,解决排水及水循环问题;利用现有梯田,形成不同作物的农田斑块;新建的木栈道及平台也皆依田就势,与现状地形环境融为一体。

4.1.2 运用乡土植物

相较于其他植物,乡土植物具有地域特色明显、长势良好、易于管理等优点,对体现乡土特色效果显著。大坝寨的绿化主要为山体绿化、村寨内部绿化、作物田绿化。现状山体绿化植被茂盛,形成了鹅掌楸、樟、杉木等高大乔木混交林,对其补植红花木莲、乌桕Triadica sebifera等,形成丰富的林相。保留原有古银杏,并对村寨内进行绿化补植,使用树种为深山含笑、樟、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等乡土植物,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在荷花水田两侧补植垂柳Salix babylonica、金合欢Acacia farnesiana、丛生香橼Citrus medica、虞美人Papaver rhoeas、大花美人蕉Canna × generalis等,体现湿地植物特色(图2)。

4.1.3 提取乡土材料

乡土材料竹、木、瓦、砖、石、草等是表达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14]。使用乡土材料,不仅能增加场所的可识别性,也为乡土材料增添了新的生命力,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大坝寨木材及石头较多,且取材容易,经济实惠,新设计的小广场、游路、标识牌、坐凳、灯具、景观构筑物的材料均从中选取。如坐落在荷花池中的赏荷轩便汲取了布依族传统建筑的构造技艺和组织形式,采用了瓦、木、石、油灯等乡土材料,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图3)。

4.2 农业生产类元素运用

4.2.1 形成农业生产景观

图1 大坝寨设计平面图

以保留土地完整性为前提,优化耕地布局,使耕地集中连片,为耕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同时,农田不仅是村民们的生活保障和经济来源,还具备很高的景观价值,可在现有的地貌单元肌理上,运用不同种类、高度及颜色的农作物或果树作为搭配,体现层次、色彩,提升农田的观赏性。大坝寨在现有地形基础上,将洼地改造成了曲折绵延的水田,以带状串联起整个村寨。水田里种植具有观赏性及互动性的荷花,别样的荷花梯田成为了助推大坝寨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大动力。荷花田两边的5个不同类型的农田作物区,形成了四季皆有景的农田景观。在主要游步道上设置了瓜果长廊,开展果蔬科普,形成瓜果农业景观(图4)。

4.2.2 点缀农具小品

虽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农业生产工具已遭淘汰,但可以通过在乡村中点缀农具小品,塑造乡土氛围,使人追忆农耕文化。在荷花田背山面水处设置了1处观景平台,其内嵌入了布依族传统的汲水工具—水车,既作为景点,也向人们展示了传统布依族农耕文化(图5)。同时,还在民居外墙上装饰犁、耙、扁担等传统农具,塑造村寨生活氛围。

4.3 聚落建筑类元素运用

4.3.1 修复原有聚落建筑

图2 荷花水田植物景观

图3 赏荷轩

图4 瓜果长廊

图5 水车

现今,不少乡村民居为村民按照自己的喜好自建,风格、形式各异,且乱搭乱建等现象严重,乡村聚落布局及建筑风貌呈现无序化。修复时拆除违章建筑,恢复村落原有空间格局;建筑材料尽量选用乡土材料,反映地域特征;同时融入新技术,对建筑室内功能进行提升,满足现代居住需求。大坝寨保留了现状村寨巷道肌理与建筑布局,在建筑色彩上以灰、白、棕为主色调,将屋顶、墙面和门窗三类元素,还原成布依族干栏式建筑的大坡屋顶及灰瓦屋面、五檩穿斗(虚结构)白墙和木制雕花门窗(图6)。

4.3.2 复兴公共空间

村口、老树下空间等是乡村交往空间的主要类型,是乡村生活的重要载体,需要再现这些公共场所,提升乡村活力。对大坝寨内现有场地进行梳理,规范停车,形成了铜鼓寨口、晒坝、白果树下3处公共空间。在大坝寨沿产业大道一侧的进村口,设置了铜鼓寨口广场,平日里族人们的大型节庆、祭祀等活动均可以在此小广场上举行,同时在进村处设置了寨门,起到地域标识作用。恢复村寨中央的传统晒坝空间,在其中设置1处高起平台,村民平日可在此休憩;四周则摆放健身器材以供使用。利用村寨里的废弃石头,在不破坏古银杏根系的基础上,在其外围砌上矮墙,形成树下围合空间,供集聚休憩、祈福许愿。

4.4 人文风俗类元素运用

4.4.1 情景再现

非物质文化可以通过展示馆、情景雕塑、实物还原等方式进行情景再现。大坝寨的铜鼓寨口广场上便通过实物还原的方式设置了布依族代表性小品“布依神鼓”,逢年过节,全村村民聚集在此,祭祀敲鼓,祈求幸福安康,让布依族的神鼓崇拜得到了再现及传承。穿梭在农田中的游步道廊架也形成了一条布依文化长廊,通过装饰画的形式展示布依族服饰、生活习俗,让人们了解布依文化(图7)。

图6 修复后的建筑

图7 布依族文化装饰画

4.4.2 活动体验

活动体验即为人们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引导人们去体验当地文化,如进行农事劳作、品尝地方美食小吃、制作手工艺品、加入民俗节庆活动等,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当地乡土特色的理解,在参与体验中得到情感上的融合和升华[15]。民俗节庆体验活动复原了布依族特有的“歌声缭绕笛参差,二月登场喜跳花”节日场景,表演时游客可以穿着布依族服饰一同共舞。同时,利用大坝寨的聚落区,开展民宿、民俗、特色饮食等商业及展览体验活动。

5 结语

项目对大坝寨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聚落建筑、人文风俗4个类别的乡土景观元素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将其运用到大坝寨的风貌提升中。改造后的大坝寨成为了贵阳市白云区首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示范点,大大提升了村民们的居住环境,也使布依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大面积的荷花田、油菜花田等农业风貌以及点落其中的布依民族特色村寨,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单一类型的元素无法反映出某个区域的整体风貌,每个乡村的特色都由多类元素组合而成,比如在设计中保留了原始地形地貌,将自然环境类元素加以运用,但新建的景观设施用材及造型如同城市公园般,这便忽视了该地区的聚落建筑类及人文风俗类元素,是不可取的。同时在细部设计时需注意统一材料、风格、色彩等,使所呈现的风貌达到和谐的效果。在运用乡土景观元素时,不能一味地守旧,也需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的使用习惯及行为需求,体现乡土景观的再生性。

猜你喜欢
布依族村寨大坝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锅巴粥
大坝:力与美的展现
布依族武术与跆拳道的关联研究①
大坝利还是弊?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布依族小打音乐 斗弹达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