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 汪秀红 叶青 向阳龙世荣
(1.贵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4)
危急值(critical values)首先是由美国学者Lundberg于1972年提出,强调患者在危急值状况下,如果不能立即进行有效治疗将危及生命[1-4]。护士应掌握患者危急值所代表的临床意义,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相关的临床指征及做好相关护理方案的制定,如不能很好地认识到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面临的危机感,则无法判定患者的状态和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而外科系统的护理人员常常面临手术、病情重、疾病变化快等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外科护士危急值的知晓度进行调查分析,以进一步优化危急值知识培训及管理方案,切实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1.1问卷编制 (1)确立函询专家;(2)专家函询问卷的发放;(3)专家函询问卷的回收。本研究于2018年9月进行为期1个月的专家函询,通过邮件发送和回收电子版函询问卷。第一轮专家函询表回收后,立即统计结果。指标筛选以专家的意见集中程度及协调程度为标准,指标筛选标准为同时满足重要性赋值均数≥3.5、变异系数≤0.25 两项指标为入选标准[5]。第一轮函询结果所有条目均重要性赋值均数≥3.5、变异系数≤0.25 ,协调程度好,函询结果较为可靠。由于专家意见在第1轮函询后基本一致,因此未进行第2轮函询。
1.2预调查 选取该院25名符合纳入标准的外科临床科室护士进行预调查,以了解该问卷被调查对象准确理解的程度。预调查结束后分析问卷的信度。信度分析是一种测验工具是否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有效分析方法,反映被测特征真实程度的指标[6]。
1.3正式调查 (1)对象与方法:选取某三级医院外科片区临床科室护士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涉及包括神经外科62人、肝胆外科24人、心脏外科19人、骨科16人、泌尿外科14人、乳腺外科12人,其他外科科室38人等。纳入标准:①已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护理人员;②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以上;③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愿意配合调查的护理人员。排除标准:非护理工作者、进修、在校护生及不愿意配合调查的人员。(2)调查工具:本研究的调查工具为自行编制的经过德尔菲论证及预调查的《外科护士对危急值相关知识知晓度的问卷调查》。问卷包含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危急值执行制度的相关调查;危急值相关知识的调查三个部分。(3)资料收集:采用问卷调查法。正式发放问卷前对问卷调查员进行培训,详细讲解问卷内容、调查研究目的及方法,使调查员之间达成一致。调查表填写完毕后,调查者认真检查问卷,及时修正、控制错误和填补漏项。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应用描述性统计(均数、标准差、百分比)分析护士的一般情况。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对护士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过程中的认知程度的影响。
2.1Delphi专家函询结果
2.1.1专家一般情况分析 本研究邀请13名函询专家,函询专家年龄(40.85±11.87)岁,工作年限(17.58±11.32)年。专家的积极性系数是指专家对本项研究关心、合作的程度,一般以专家函询表的有效回收率来表示。有效回收率=回收问卷数/发放问卷数。第一轮发放问卷13份,回收1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专家权威程度(Cr)由专家对问题进行判断的依据(Ca)和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Cs)两个因素决定。这两项指标值的获得以专家自我评价为主。一般认为,专家函询权威系数>0.70为可接受信度。经统计第一轮专家权威程度为0.744。
2.1.2指标函询情况分析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是指全部参与函询专家对涉及的全部指标给出的意见是否存在分歧,一般用变异系数(CV)和协调系数(W)来反映[7]。变异系数表示专家对某一条目评价意见的离散程度,变异系数越小,说明专家意见的离散程度越小,一般要求变异系数≤0.25,本研究第一轮的变异系数在0.00~0.20之间,平均值为0.09。第一轮专家函询的问卷中,依据Likert等级划分法,将危急值相关知识的重要性程度按其重要性分为5个等级:5=非常重要,4=比较重要,3=一般重要,2=不太重要,1=不重要,请专家评定并提出相应修改意见。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中所有条目重要性均数≥3.5,变异系数≤0.25,专家意见一致,无条目删除或修改,不进行第二轮函询。
2.2预调查结果 预问卷编制好后,采用方便抽样,抽取25名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护士作为预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α测评本工具内部所有条目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测评工具的信度越高,则越稳定。一般认为Cronbach’s α系数>0.7时说明本工具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本次预调查问卷共发放25份,有效回收25份,有效回收率100%。采用SPSS20.0建立数据库,分析问卷的Cronbach's α。经过内部一致性检验,本问卷需求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755,说明该问卷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
2.3正式调查结果
2.3.1一般资料结果如下(见表1)。 本研究共调查了185名外科护士。其中参加过危急值报告流程相关培训181名,占97.8%。
表1 某三级医院外科护士的一般资料情况分析(N=185)
2.3.2外科护士对危急值报告制度执行过程的认知情况 护士对危急值报告制度执行过程知晓率较高,仅有3.2%护士不能及时打开电子病历工作站接收到危急值的信息。所有科室均设立了危急值报告登记表;100%的护理人员会与检验科工作人员复核相关危急值信息,并将其记录在登记本中。100%的护理人员能做到接到检验科危急值通报后立即通知管床医生或值班医生。作为责任护士,能做到关注所管患者出现危急值后采取的相关处理并追踪相关结果。
2.3.3危急值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本研究中护士对危急值相关知识认知情况的总分为32分,护士的总体得分情况为(19.77±4.50)分。不同科室其危急值知识掌握情况有所差别,其中得分较高的前三个科室为泌尿外科、脑外科、小儿外科科室。不同特征护士其危急值相关知识得分情况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护士危急值相关知识得分比较
外科护士对危急值报告制度知晓率高,但对危急值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欠佳,调查结果下显示护士对危急值报告制度执行过程知晓率较高,对于危急值的报告、记录、处理流程执行程度较好。究其原因,调查显示97.8%的护理人员接受过危急值流程培训,可见通过有效的培训可以加强并规范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执行。但在对危急值相关知识的调查中看到护士总体得分不高。不同职称、是否参加危急值培训其危急值相关知识得分有所差异。职称与工作年限、工作能力相关。高职称的护士其得分较高,分析其原因随着从事护理职业年限的增加,护士接受的教育和培训越发专业,中级及以上护理人员的工作经历、预见性护理能力和应急能力较强,因此对于危急值的临床意义掌握情况优于初级护理人员,这一结论与国内蔡秋妮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8]。
强化危急值的意识,鼓励护理人员自我学习。危急值的出现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危险的边缘[9]。此时如果不能给予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治疗,将危险患者生命,而护理人员往往在第一时间收到危急值结果,对危急值的认识及报告流程的重要作用尤为突出[10]。而外科患者病情复杂,病情不稳定,围手术期面临各种风险[11],因此外科每一位医护人员都需加强危急值意识。实际工作中发现护士往往认为自己的角色只是将危急值告诉医生,一方面对危急值报告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对危急值的界定及临床意义认知不够[12],不能很好地认识到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面临的危机感,无法判定患者的状态和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缺乏主动精神。因此,在强化危急值意识的同时,更要培养主动精神,通过自我不断地学习,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并重,掌握科室常用危急值的临床意义及范围,配合医生采取预见性地诊疗,更重要的是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
培训方式及内容的改变。随着对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地规范,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危急值的种类、范围、所表示的意义以及报告流程。目前各个医院建立了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并开展了相关危急值知识的培训。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外科护理人员能够掌握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流程,但对危急值的临床意义及范围掌握程度欠佳。因此应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及方式。建议护理部联合检验科室对不同层级护士开展培训,针对护理人员对危急值掌握情况有侧重的进行培训,加强对危急值临床意义、范围的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危急值的准确性与标本的采集、处理、存放和运送都有直接关系,因此还应加强留取标本规范性的培训。科室护士长的随时监督与抽查也是有效的监控方式,各个外科临床科室可以结合临床实际和特点,合理选择危急值项目,帮助科室各层级护理人员,包括进修人员、实习护生都应充分掌握有关知识。
进一步规范危急值管理制度与体系。从调查结果可见目前外科护理人员对危急值报告流程知晓度较高,但临床具体执行情况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医院可以进一步加强监督机制,责任到人,使得危急值制度得以落实。而护理部可将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纳入护理质量考核系中,加强护理人员的危急值意识,培养工作中的主动精神,护理记录不仅要体现危急值的上报流程,同时要根据患者当时的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与应对方式。各个科室可选择较为典型的临床案例,开展教学查房进一步强化危急值知识。还可联合各部门形成快速联动应对机制,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避免不良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