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峰,朱孔栋
(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卫生院,山东临沂 276036)
在临床骨科,针对踝足部手术患者,合理选择手术方式非常关键,在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确保手术方式的优化、合理的基础上,可以使患者的踝足部功能恢复速度加快, 并使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有效减轻,进一步促进患者手术预后效果的改善[1-2]。 鉴于此,该课题以骨科踝足部手术患者为例, 对钉合与缝合技术在其中的应用疗效进行对比探究,以2017 年1 月—2019年1 月为研究段,涉及的研究成果如下。
此次纳入研究的骨科踝足部手术患者,一共为72例,纳入地点为该院,均知情签署相关医治同意书,满足各项手术指征条件,且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此外,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严重精神障碍及存在相关手术禁忌证者。 进一步以随机抽样法分为2 个不同的组别,在观察组36 例当中,男一共为24 例、女一共为12 例;年龄跨度为23~64 岁,年龄均值为(45.9±1.1)岁;骨折类型:踝部骨折一共有15 例、跟骨骨折一共有10 例、跖骨骨折一共有7 例、趾骨骨折一共有4 例。 在对照组36 例当中,男一共有25 例、女一共有11 例; 年龄跨度为24~63 岁, 年龄均值为(45.8±1.2)岁;骨折类型:踝部骨折一共有16 例、跟骨骨折一共有9 例、跖骨骨折一共有7 例、趾骨骨折一共有4 例。在基础资料上,2 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代表后续数据有可比的价值。
(1)对照组:给予常规缝合技术,即于手术之后对患者的肌肉、肌膜进行常规缝合,同时常规缝合皮下组织;进一步选择普通1 号线进行缝合处理,将宽度和间距设置在1.0~1.2 cm 范围内,手术后2~3 周左右进行拆线处理;倘若患者存在感染症状,或者存在异常分泌物,则需对缝线进行超前拆除处理。
(2)观察组:实施钉合技术,即在手术切口缝合过程中实施一次性皮肤缝合器;在操作过程中,由手术助理使用有齿镊2 把, 对切口皮缘进行拉合处理,确保拉合蒸汽;进一步手术医生把缝合器前端置于切口当中,对扳机采取扣动操作之后,使缝合钉于皮肤之上缝合完好,确保缝合完好之后,使钉子和皮肤保持紧密关系,确保切口双侧皮肤拉紧对合;将缝合钉的宽度设置为1 cm,将其间距而控制在1~1.2 cm 之间;手术之后,换药方法和对照组相同,手术后2~3 周采取专用配套的1 一次性拆钉钳对缝合钉进行拆除处理,将缝合钉顺利取下后,术毕。
(1)踝足部功能恢复疗效评定参考AOFAS 量表,分为:①优:无疼痛,自主活动正常,后足活动无受限情况,踝-后足稳定;②良:存在轻微疼痛,自主活动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后足活动轻微受限,踝-后足基本稳定;③中:疼痛较明显,自主活动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后足活动受限较明显;④差:疼痛症状明显,没有自主活动的能力,且后足活动受限情况显著,踝-后足也没有处于稳定状态;计算优良率。
(2)比较两组平均缝合速度;并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为依据,对患者术后切口拆钉(线)的疼痛症状进行评分;0~10 分,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疼痛剧烈;VAS 评分与疼痛症状严重程度成反比关系;VAS 评分越低,表示疼痛症状越轻。
(3)比较两组术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总发生率。
此次采取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涉及的计量资料采取(±s)代表,然后采取t 进行验证;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踝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方面,观察组为88.89%,和对照组的69.44%比较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数据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在踝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方面的比较[n(%)]
一方面,观察组平均缝合速度为(18.4±0.2)cm/min,明显快于对照组的(9.2±0.3)cm/min,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65,P<0.05)。 另一方面,在术后切口拆钉(线)VAS 评分上,观察组为(3.48±0.65)分,和对照组的(0.88±0.21)分比较显著更低,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73,P<0.05)。
观察组36 例患者, 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 例(2.78%)、 切口裂开1 例 (2.78%)、 切口分泌物1 例(2.78%),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33%;观察组36 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3 例(8.33%)、切口裂开3 例(8.33%)、切口分泌物2 例(5.56%),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2.22%。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要比对照组更低,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86,P<0.05)。
骨科踝足部疾病的类型较多,如常见的有:踝部骨折、跟骨骨折、跖骨骨折、趾骨骨折等,考虑到该类患者踝足部功能的有效恢复,促进手术预后效果的改善,有必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骨科踝足部骨折疾病术后缝合技术的合理选择非常关键[3-4]。
从以往的临床工作经验来看,针对骨科踝足部疾病患者,术后缝合会采取常规缝合技术,即使用普通1号线进行缝合处理,相关学者研究表明这种缝合技术较为老旧,在缝合速度上不够快,且患者术后切口拆线疼痛程度较为严重,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颇高,因此从缝合效果层面考虑,不宜提倡此种缝合技术[5-6]。而对于该次研究重点提到的钉合技术来说,即一次性皮肤缝合器缝合技术,和常规缝合技术比较,优势突出,具体表现为:其一,在操作方面更简单,且缝合速度更加快速;其二,缝合钉的材料为钛合金材料,可以使患者机体的排异反应降低, 使组织异物的产生降低, 能够使患者术后切口部位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使切口组织的愈合得到有效促进;其三,缝合钉容易拆除,且可以促进切口感染发生率的降低。 所以,综合考虑,可择优选择钉合技术应用到骨科踝足部手术切口缝合治疗当中。
在此次研究过程中, 观察组患者采取钉合技术,结果显示在踝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上高达88.89%,明显要比采取常规缝合技术的对照组的69.44%更高;同时,观察组平均缝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切口拆钉(线)VAS 评分和对照组比较明显更低;并且, 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8.33%和对照组的22.22%对比明显更低; 各项研究结果数据充分表明,钉合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颇高。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手术工作经验,认为针对骨科踝足部疾病患者,可采取钉合技术,但在术后缝合期间,相关手术操作者及手术助理需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加强患者手术配合及依从性,并确保各环节手术实施细节工作落实到位,确保手术成功率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针对骨科踝足部患者,给予钉合技术中的一次性皮肤缝合器具备显著的疗效,且明显要比常规缝合技术更优;所以,具备在临床手术治疗中推广及使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