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加强“韧性城市”建设让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2020-07-01 08:04冯远
中国勘察设计 2020年6期
关键词:韧性灾害应急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的城市和社会遭受巨大打击。为切实提高城市面对风险灾害的快速应对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建议国家加强“韧性城市”建设。

“韧性城市”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城市建设理念,代表着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一是当灾害发生时,城市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抵御、吸收和化解外界对其产生的影响;二是城市能够从灾害中快速恢复,保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

“韧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建议从政策制度、工程技术、社会管理、文化观念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

一是政策制度方面。要加强韧性城市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城市发展需要的韧性城市基本理论、指标体系、规划方法和相关建设管理及技术标准,做好韧性城市规划建设的顶层设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灾害发生时为居民提供安全和基本生活保障,降低灾害损失,帮助灾后快速恢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二是工程技术方面。要将韧性城市理念贯穿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维的全过程;将防灾目标和指标分解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中;在传统建筑设计中,考虑“弹性”设计,提升技术预见性;在防灾方面,从建筑抗震、抗洪、抗风的传统设计思维方式向适应性、可恢复性设计思维转变,尽可能减轻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伤;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提升城市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信息服务等功能。

三是社会管理方面。要提高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要从单一风险应急管理模式向多领域、跨学科、多部门协作的应急工作模式转变。

四是文化观念方面。要通过组织应急救灾演练、媒体宣传等途径,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关注公众面对灾害的情绪反应和灾后的精神恢复,及时给与必要的心理干预,缩短灾后不良情绪的恢复时间。

具体到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上,建议如下:

第一,在国土资源城市总体规划中,应包括防疫应急场地规划、防疫应急物资规划、防疫应急人员规划等。要提升办公、商业等建筑和居民小区的健康安全标准,优化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善街道社区等公共空间功能和管理等,提高城市遭遇突发灾害时的冗余度和韧性。

第二,要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采用“平疫结合”设计思路,有针对性地将一些设施纳入应急场所范畴。例如借鉴方舱医院,根据城市特点和人口规模,规划一些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宾馆酒店作为疫情期间改造用途使用,预留所有的水、电等设备接口,通风系统等各专业的设计应能满足传染病医院的设计要求,确保在日常和应急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高效的功能及空间转换;对于新建医院,提倡可拓展性设计概念,将其建设成为“日常+应急”相结合的公共设施,增强应急转换能力,让普通医院在疫情发生时能快速转换成收治传染病患者的特殊医院;预留可快速建立临时医院的场地和市政条件,如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场地应选择在空旷地区、远离人员密集居住区,最好位于城市下风向,减少病毒扩散几率。

第三,建立应急设计建造技术体系。完善应急设计建造标准,优化应急建造工艺技术,强化应急设计施工一体化管理。

第四,对“日常+应急”相结合的这类公共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加强动态监控和运维管理,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做到资源及时投放和精准调用。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不断延伸,未来城市将面临更多复杂且极具不确定性的风险灾害,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增强城市建设的韧性,让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必将成为城市科学治理的未来方向。

猜你喜欢
韧性灾害应急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