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柯桥经开区对外公布,柯桥滨海工业园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据了解,这是今年全省首个转报国家验收的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项目。
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是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国家级示范区域。2014年,正在加速推进印染产业集聚提升工程的柯桥滨海工业区抢抓机遇、积极申报,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
根据实施方案,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期限5年,以印染产业集聚提升工程为核心任务,以集聚搬迁印染企业循环化改造及园区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重点支撑。通过“整合集聚一批、退出淘汰一批、兼并重组一批”的方针,到2018年2月,全区212家印染企业已整合提升成108家,并全部集聚到滨海工业区。
浙江爱利斯染整有限公司是印染产业集聚提升工程三期投产的第一家企业。在推进集聚升级迁建项目建设过程中,企业投资3000万元实施循环化改造,通过淘汰落后设备、引进先进工艺设备等举措,取得了节能、降耗、环保的明显成效。
为更好构建起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梯级转换、产业持续发展、环境充分保护的循环经济链网,园区积极推进集中供水、供电、供热和污水、污泥集中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强化实施以污水集中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为主的68个循环化改造重点项目。目前68个项目已全部完工,累计完成投资43.24亿元,顺利完成循环化改造各项目标任务,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达85.72%。
“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互联网’赋能、加强‘产业链’招商、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把循环化改造成果更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为全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循环化改造工作提供更多‘柯桥经验’。”柯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
2 0 2 0 年5 月1 9 日,德 国 慕尼黑和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GLOBE NEWSWIRE),传感器解决方案供应商HENSOLDT与领先的3D打印电子(AME)/印刷电子(PE)供应商Nano Dimension合作,在利用3D打印技术开发高性能电子元件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利用Nano Dimension公司新开发的介电聚合物油墨和导电油墨,HENSOLDT公司成功地组装出了世界上第一块10层3D打印电路板(PCB),电路板的两面都焊接了高性能的电子结构。在此之前,3D打印电路板无法承受元件双面口的焊接工艺。
“军事传感器解决方案要求的性能和可靠性水平远远高于商用元件。”HENSOLDT首席执行官Thomas Müller说。“通过3D打印的方式,以更少的工作量更快获得高密度的组件,使我们在这类高端电子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具有竞争优势。”
“Nano Dimension 与H E N S O L D T 公司的合作关系是我们理想的客户合作类型,”Nano Dimension总裁兼首席执行官Yoav Stern评论道。“与HENSOLDT的合作和学习,使我们在聚合物材料应用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入了解。此外,它还指导我们开发出了Hi-PED(高性能电子器件),在最短的上市时间内实现独特的应用,创造了竞争优势。”
HENSOLDT于2016年开始与Nano Dimension的DragonFly 3D打印系统合作,以研究3D打印电子产品的可能性。2019年,HENSOLDT成功实施了DragonFly Lights-Out Digital Manufacturing(LDM)打印技术,这是行业内唯一的全天候3D打印电子电路的快速成型制造平台。
配料、熔化、成型、退火、切裁、装箱......走进威海中玻镀膜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可以看到,已经改造完成的3号自动化生产线正在有条不紊运行着,车间内工人寥寥无几,玻璃的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
眼前的自动化生产线是去年中玻镀膜玻璃投资1亿元升级改造的智能化生产线,目前主要生产应用于节能镀膜玻璃、太阳能发电TCO以及冷链加工上的在线超低辐射玻璃。
“目前这些玻璃基本上已批量投产,今年一季度,公司各类玻璃产量同比增长44%,利润比之前增长了20~30%。”公司总经理叶志会介绍,在疫情“大考”中,公司上下依靠技术创新成功“应考”,智能化生产线也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新思路。2020年,公司将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新产品,力争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功能玻璃生产基地。
受疫情影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谈何容易,但是叶志会却信心满满:“以产业智能化为引领,加速转型升级,在保持平板玻璃年产能330万重箱的同时,转换新增年产110万重箱镀膜玻璃产能,推动公司由普通平板玻璃向高附加值的功能玻璃产业转型。”
除了加快主线改造,中玻镀膜玻璃还加速向数字化工厂迈进,计划从原料配料称量到产品抓取、堆垛、缺陷检测,全部实现智能机械化操作,“这样一来,用工人数减了32%,但车间生产效率却提高一倍多”。
打下国内市场,还要出征全球。眼下,威海中玻镀膜玻璃正加快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跨越,进一步发挥差异化优势,提升市场占有率。2020年一季度,共实现出口创汇1058万美元,同比增长30%,力争全年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同比增长6%。
自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开始爆发后,口罩便成了急缺物资。而且,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大规模爆发,继口罩全球告急之后,医用玻璃再次上演严重短缺的剧情。在全球产量跟不上的情况下,世界又将目光聚集到了制造业大国——中国的身上。如果医用玻璃供应不足,就意味着人们所需的数十亿疫苗可能无法运输。而这种“医用玻璃”指的就是中性硼硅玻璃。
当前,我国已上市化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如火如荼,对中性硼硅玻璃提出了严格要求,而且在药用玻璃相容性评价试验中,证明了大多数药品使用中性硼硅玻璃比其他比如低硼硅玻璃、钠钙玻璃有更加优越的性能,对药效保护、高温灭菌时对主要药物组分的影响上具有明显的优势。2017年12月份出台的《已上市化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征求意见稿》明确表示“注射剂包装不建议使用低硼硅玻璃和钠钙玻璃”。
据了解,目前国外只有德国肖特、美国康宁、日本NEG三个品牌能够生产中性硼硅玻璃。而在中国,沧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采用冷顶式全电熔维洛法技术批量生产中性硼硅玻璃的企业。自2006年起,该公司投资近亿元,生产的中性硼硅玻璃管,历时三年,采用国际先进、节能、环保的“全电熔维洛法”技术自主成功研发而成,已获得发明专利。此项产品的成功研发,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使公司成为国内领先的能够批量生产5.0药用中性硼硅玻璃的企业。
国家发改委共计为四星玻璃投资1亿多元,在沧州立项,生产10万吨中性硼硅玻璃的生产基地 ,可满足200亿支2ml生物疫苗用玻璃瓶的需求。四星玻璃现已拥有4座中性硼硅玻璃窑炉、12条拉管生产线、20台进口立式安瓿机和200台西林瓶机。年产20亿支生物疫苗用的玻璃瓶及抗生素瓶和安瓶、3万吨中性硼硅玻璃管。
为更好满足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需求,公司正在积极扩大产能,计划在2021年年底前,增加10亿支疫苗用玻璃瓶和2万吨中性硼硅玻璃管的产能。建成投产后,将实现5万吨中性硼硅玻璃管、50亿支生物疫苗用玻璃瓶的生产加工基地,为我国注射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及新冠病毒等疫苗产品的包装提供有利的保障,作出应有的贡献。
近期,由西南交通大学、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与相关应用企业联合完成的“轨道交通高强阻燃型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和产品的研制及应用”在四川成都通过成果鉴定。通过给轨道电力、应急设施“穿上”高强阻燃型玻璃纤维的新材料“盔甲”,其强度、阻燃、耐腐蚀、绝缘、导热、耐水等综合性能指标均达到较高要求。
“轨道设施常年处于露天的暴晒雨淋或隧道阴暗潮湿环境之中,综合性能指标要求较高。”研发团队成员、中铁八局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田德彬说,目前可用于轨道交通产品研发的复合材料主要有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两类,但前者制造成本较高且多用在机车车辆产品的研发上,相比之下采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进行系列产品研发,推广应用价值更好。
“特别是在轨道电缆槽领域,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是安装在铁路桥上的电缆槽出现大面积破损,给线路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安全隐患。”研发团队成员、中铁八局电务公司总工程师胡基冬说,“过去现场安装的铁路通信信号不燃型菱镁复合材料电缆槽,主要由菱镁粉、氯化镁、玻璃纤维布通过手糊法加工而成,材料不仅强度较低,同时有一定的脆性,可能导致电缆槽大面积破损、耐久性较差。”
由多家产学研单位联合完成的新成果,通过超微细无机阻燃粒子的表面复合改性,成功解决了无机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均匀分散难题,实现了超微细粒子阻燃聚合物复合材料的高性能,从而研制出了兼具高强、阻燃性能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以这种高性能材料为依托,研发团队先后研发了新型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自锁式电缆槽、自带安装孔结构的片状膜塑料电缆槽、整体转弯电缆槽和道床片状膜塑料独立式应急疏散平台等系列产品,并广泛应用于四川、重庆、贵州等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其中多种产品是首次在轨道交通领域使用。目前该项目成果已获得4项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专利。
在所有可以进行3D打印的材料中,玻璃仍然是最具挑战性的材料之一。不过,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正在努力通过一种新的且更好的玻璃打印技术来改变这种状况。
目前打印玻璃物体已经成为可能,最常用的方法涉及任一挤出熔融玻璃,或选择性烧结(激光加热)陶瓷粉末,将其转化成玻璃。前者需要高温,因此需要耐热设备,而后者则不能生产特别复杂的物体。ETH的新技术旨在改进这两个缺点。
它包含一种光敏树脂,该光敏树脂由液态塑料以及与含硅分子键合的有机分子组成,换句话说,它们是陶瓷分子。利用称为数字光处理的现有工艺,该树脂被暴露在紫外光的图案下。无论光线照射到树脂的何处,塑料单体都会交联形成固态聚合物。该聚合物具有迷宫状的内部结构,迷宫内的空间被陶瓷分子填充。
随后将生成的三维物体在600℃的温度下烧制,燃烧掉聚合物,仅留下陶瓷。在第二次焙烧中,焙烧温度约为1000℃,陶瓷致密化为透明的多孔玻璃。该物体在转化为玻璃时确实会明显收缩,这是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到目前为止创建的物体较小,但它们的形状相当复杂。此外,可通过改变紫外线强度来调整孔径,或通过将硼酸盐或磷酸盐混合到树脂中来改变玻璃的其他特性。瑞士一家主要的玻璃器皿经销商已经表达了对使用该技术的兴趣,该技术与德国卡尔斯鲁厄技术学院正在开发的技术有些类似。
2020年5月21日,全国日用玻璃器皿产业首家智能工厂在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祁县开工建设。
据悉,智能工厂是由山西大华玻璃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投资3.68亿元建设的,融智能、高端、绿色为一体的花园式工厂。项目分两期,一期将建设一条高档晶质高脚杯生产线和一条花瓶生产线,二期建设一条高档水杯生产线。投产后年生产各类玻璃器皿将达4500万只,年产值达40392万元,实现利润10712万元,税金5549万元。
受疫情影响,约占全国人工吹制玻璃产量一半的祁县日用玻璃器皿行业在年初就受到较大影响。3月中旬以来,随着国外疫情加重,日用玻璃器皿行业又经历了更加严峻的出口形势。为此,祁县坚持用足用好国家、省、市支持复工复产各项政策,发挥该县玻璃器皿等特色产业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合作区建设,加快打造开放发展先行区,提升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层次和“中国玻璃器皿之都”品牌价值,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不误”。
2020年2月,祁县组织5家企业参加德国法兰克福春季消费品展;积极对接省贸促会,帮助企业报名预定下半年的深圳礼品展;对接成都糖酒会等重要展会,通过会展带动祁县玻璃器皿快速进入国际国内市场。同时抓住山西建设“世界茶文化之都”的大好时机,积极组织企业对接山西文旅集团,加大药茶玻璃茶具开发,使祁县玻璃器皿逐步由出口为主转向兼具研发、制造、加工、营销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发展基地。
此次山西大华玻璃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智能工厂的开工建设,有望进一步推动祁县日用玻璃器皿行业的创新驱动和智能制造水平,为企业复产达效和“稳外贸”奠定基础。
苹果自从推出搭载OLED面板的iPhone后,虽然屏幕分辨率颇受市场好评,但OLED多靠三星稳定供货,导致iPhone毛利率受到影响。随着乐金显示器(LGD)、京东方逐步开出OLED产能,未来苹果有望降低对三星面板依赖度,逐步达到“去三星化”的策略。
业界人士指出,高通与京东方在超音波屏下的指纹技术合作,背后重要目的就是取得苹果订单。对苹果而言,有越来越多的OLED供应商,在OLED上的议价能力就更高,进而降低iPhone制造成本,提高毛利率。
尽管O L E D 量产技术门槛高,但乐金显示器与京东方在练兵多年后,已经逐渐出现成效,而苹果又即将推出5GiPhone,市场需求有望比过往更大,这正是乐金显示器与京东方抢食三星订单的良机。京东方若能突围而出,对其他供应链而言,将是一大利好,而苹果也乐见此一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