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期的《读编桥》中,小崔姐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别看这届年轻人表面光鲜亮丽,暗地里却沉迷“囤破烂”,玻璃瓶、纸箱子、外卖周边……只有想不到,没有囤不了。但值得称赞的是,在外人看来毫无价值的物品到了他们手中却能“物尽其用”,比如一个普通的月饼盒,他们可以用来作为针线盒、名片盒、零钱盒等等N种盒。小崔姐分享的这个现象也引来了电脑报年轻读者的共鸣。有读者在电脑报官方微信公众号(ID:CQCPCW)后台给我们留言称,早年物质匮乏,父辈也是这样过来的,自己受到不小影响。加之90后成长的年代正处于世界互联网和高科技蓬勃发展的年代,即便过上了精致的生活但仍有囤东西的习惯。
这届年轻人更有趣的地方在于,他们还把“囤物”这个癖好发展到了线上。在现实生活中是个“收破烂”的,而在网上,他们又有另一种身份:马来人(马即“MARK”或“马克”,意为留记号、留脚印,方便下次找寻)。
小崔姐身边有这样一群人,微博上转发了若干各学习教育类、减肥穿搭类博文,微信上收藏了上千条技巧干货内容,豆瓣上点了一连串的“想看”,小说网站上收藏了数本最新最全小说放入自己的书架中……他们活跃在各种网络平台,热衷于学习各类知识,马下各类资源内容,从科普资料到英文视频,从健身教程到吟诗作画,习惯性地先收藏,等有时间或者回过头来再看。就跟囤购物袋一样,他们总认为迟早一天会用上,以至于各种装修方法也要收藏下来,完全忘了自己本月的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各种账单都还没还清的现实。
他们会不停地“马”,但没有任何后续动作,只是留存着珍稀的各种资料躺在收藏夹里岁月静好,因此这类人被称为“马来人”。正所谓,这届年轻人擅长自己骗自己:马了就等于自己学了!在线上马下来一堆攻略,好像不藏起来过几天就会被偷走似的。有的人收集的干货种类太多,以至于已分不清到底放在了哪里。不过,这不重要,手机就像一个巨大的杂物间,他们并不需要清楚地知道每个物品摆放的位置,只要知道它在里面,就很安心。
無数的“先马后看”系列,基本上等于“总之先存了,看不看另说”。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你的影子,咱电脑报倒是有几个小编中招了:
哈库拉:平时在微信微博B站等媒介上都会习惯性地“马”文章和视频,收藏列表长到翻不完,“马”完后会有一种仪式感,但后续动机减弱。如果收藏夹也会发霉,大概我不少账号都要烂掉了。即使如此,看到别人get了“史上最全PPT模板”,自己也千万不能落后,立马存下10GB的“豪华高端大气简历应用范本”。确切地说,“先马后看”就是拖延助推器,待临时有用了才会想起去翻看。
铁柱老师:凡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无意识地看到相关关键词就会“马”,这个毛病很难纠正了。以前总埋怨家里长辈老是转发一些养生鸡汤文强求我们必须收藏,现在看来,等我们年纪渐长是不是也会对10后、20后干同样的事,只不过内容可能就变成了《1000个英语语法超全整理!赶紧马下来》。
蛋壳儿: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公众号里,但凡看见“转发分享即可领取一份××干货大礼包”就会忍不住照做。这些大礼包,有小语种自学材料、PS教程、考证必备知识等,种类齐全。换取的几十个GB的大礼包都存进了移动硬盘里,很快,我的硬盘由小电影集散地成功转型成为移动知识库,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然而,关掉后,就几乎没有再打开过它们。
不过,也有同为“马来人”的电脑报小编秉承着“马住必看”的原则把学习资源换了一批又一批。同事小狮子每次遇到有启发的内容都会习惯性地收藏,并且这些收藏中的大部分都能认真读完,甚至引用过。为防止偷懒,小狮子表示每隔15天便清空一次微信收藏夹。“期待各大媒介能改进各自的收藏功能,比如在收藏里加上搜索、分类、标签等,这样用户可能会提高自己回看‘马过的内容的频率。”结合自身的体验,“且马且思考”的小狮子还提出上述建议。在座的各位有多少是“马来人”呢?今晚,放下你的小电影,看看积了灰的收藏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