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十之
欧雁台(Ollantaytambo)位于库斯科附近,是印加圣谷地区的一个城镇。西班牙人占领库斯科后印加人撤退到这里,这座城镇还保留着与印加时代大致一样的布局。
天空和土地之间,行星之雪落在你身上,冻结了土地的高塔。火山、疤痕、洞穴,锈色的雪,覆盖伟岸的高度。山峰的头颅,天空的脚,深渊的深渊,刺开陆地的躯壳。
——巴勃罗·聂鲁达
世上群山千千万,安第斯山一定是最让我心驰神往的那座。第一次踏上安第斯,我就被她的丰饶深深震撼,不由得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她的怀抱。我3次来到这里,从2017年底到2020年的新年,从安第斯最北端的哥伦比亚,一路南下,穿越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一直来到最南端的智利和阿根廷。前前后后花了3年,终于完成了对她的匆匆巡礼,却远未窥得她丰饶的百分之一。我愿不揣冒昧邀请大家,一起来穿越这7000公里的旅程,感受安第斯雄伟壮观的自然之美。
安第斯位于南美洲西岸,从北到南贯穿南美全境,全长约70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平均海拔约4000米,最高峰为阿根廷的阿空加瓜山,海拔6962米,是美洲第一高峰,也是亚洲以外最高的山峰。位于厄瓜多尔海拔6268米的钦博拉索山,是地表离地心最远的位置。
1802年6月23日,亚历山大·洪堡尝试攀登钦博拉索山,因为缺氧,不得不停在海拔5878米的地方,那是当时人类所达到过的最高高度。他依照此次探索的经历,画了著名的山脉垂直气候图(Tableau Physique),详细描述了山地植被随海拔升高的变化,成为自然地理研究的里程碑。1831年12月27日,查尔斯·达尔文随“小猎犬”号从英国出发,一路远航,来到了巴塔哥尼亚。当他在安第斯山上看到了大量的海洋贝类化石后,他意识到地球的历史比人们原以为的还要古老。
安第斯山脉因纳斯卡板块挤压折曲南美板块而隆起,沿山脉形成了众多至今仍活跃喷发的火山。安第斯山上经常能够见到的珊瑚和各种海洋生物的化石,也是这一隆起过程的见证。
整个安第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是南纬4度以北的北安第斯,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的安第斯。该区域受到来自西面太平洋和东面亚马孙雨林水汽的滋润,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形成常绿阔叶林、云林、高山灌丛、高山湿冻原和冰盖,水分充沛,层次清晰而多样。
南纬4度-35度之间的中安第斯是安第斯文明的摇篮,也是南美洲最高度发达的原生文明——印加文明的核心区域。中安第斯有着安第斯最宽阔处,也是世界第二大高原——玻利维亚高原,以及安第斯第一大湖的的喀喀湖。这里由于西面太平洋逐渐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东面的亚马孙雨林也逐渐消失,降水从北向南越来越少,从而形成安第斯最干旱的区域。主要生境有盐原、荒漠、高山草甸、高山干冻原。
南纬35度以南为南安第斯,为传统上称为巴塔哥尼亚地区的一部分,是安第斯风光最漂亮的区域。随着副热带高压控制的结束,太平洋的水汽重新抵达安第斯,在南纬37-48度之间形成瓦尔迪维亚温带雨林。继续向南,随着纬度升高,气候变得寒冷,和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相仿。主要生境为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高山冻原。洁白的冰川和湛蓝的冰川湖形成的湖光山色,可以跟欧洲的阿尔卑斯和北美的落基山相媲美。
哥伦比亚:莲座森林
哥伦比亚安第斯位于安第斯山的最北面,安第斯山在这里像孔雀开屏一样,分裂成了南北向的东、中、西3条山脉。东部山脉向东延伸至委内瑞拉境内,西部山脉则通过中美洲一直延伸到北美,和北美的内华达山脉、洛基山脉相连,形成了美洲的主干和世界上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美洲本来是相互独立的板块,中美地峡不断隆起,在300万-400萬年前,地峡终于闭合,使得南北美洲连为一体。白尾鹿即是在这之后,从北美洲迁徙至南美洲的物种之一。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主要分布在北美加拿大到墨西哥的广阔地域,但在哥伦比亚安第斯,我们也能看到它的倩影。
哥伦比亚安第斯舒展而广阔,几乎占据了哥伦比亚全境。崎岖和破碎的山地地形和第四季冰川一起,造就了如同群岛一般相互隔绝的高山生态系统,使得这里成为整个安第斯山脉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哥伦比亚安第斯最独特的景观,是其由大小各异的莲座植物组成的高山湿冻原(Páramo)。从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向东驱车100多公里,就能到达位于哥伦比亚东安第斯山山麓的钦加萨国家公园。在国家公园内徒步,登上海拔3000多米,壮观的莲座森林就在眼前。在高山严酷的环境中,植物的叶片变得多肉而厚实,紧簇排列成莲座状,能够充分保存热量,同时可以将来之不易的水分通过叶片存蓄并疏导到植株中心。哥伦比亚安第斯有着安第斯其它区域都罕见的巨型莲座植物,以皇后凤梨(Puya)属和僧袍菊(Espeletia)属为主导。这些巨型莲座植物围绕着澄明的高山湖泊生长着,让本来光秃秃的山峰,显得错落有致起来。除了巨型莲座植物,在冻原的地表,还生长着刺芹属(Eryngium),蓬谷精属(Paepalanthus)等小型莲座植物。
僧袍菊是只分布在北热带安第斯的菊科植物,可以长得高达10米,细长的“树干”支持着末端如烛光一样的莲座状叶和长达数米的皇后凤梨花序,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莲座森林”。僧袍菊因其叶片密被白色柔毛、质地如同天主教僧侣的厚袍而得名。这些白色柔毛一方面可以帮助植株保存热量,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早晨露水的形成,为植株获得来之不易的水分。僧袍菊将自己的莲座高高举起,白色的柔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安第斯山一路向南,从哥伦比亚进入厄瓜多尔后,3条山脉收束为1条。厄瓜多尔安第斯,西临太平洋,东临亚马孙雨林,同时接受两面的水分,是热带安第斯最典型、最具层次感的部分。
国家公园内的白尾鹿( O d o c o i l e u svirginianus)是从北美洲迁徙至南美洲的物种之一,其分布北至加拿大。
厄瓜多尔南部的罗汉松国家公园,正可以领略从热带阔叶林、云林到高山冻原等一系列安第斯生态系统。西部太平洋和东部亚马孙雨林的水汽被安第斯山脉所阻隔,凝结成云在山腰徘徊,形成了非常湿润的云林(cloud forest)。云林中树木的枝干,都被地衣和苔藓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还密密麻麻地生长着附生蕨和附生兰,以及各种寄生植物。水是生命之源,在水分如此充沛的云林中,生命不放过任何机会,在一切可以到达的地方蓬勃生长着,形成了泛滥的生物多样性洪流。
向上攀登,没有了山麓水汽的滋润,茂密的森林逐渐消失,山地开始变得裸露。一路沿着陡峭的山脊向前,两边都是看不见底的悬崖峭壁,倒是让人产生了仿佛置身于华山险峰的恐惧感。主要由杜鹃花科组成的高山灌丛,在安第斯的夏季盛开着火红的艳丽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让山脊仿佛星火燎原一般璀璨。再向上,来到更为寒冷的高山冻原。冰川融水滋润着这里,哥伦比亚安第斯的莲座森林已经消失。厄瓜多尔的高山冻原被禾本科植物覆盖,各种矮小的垫状植物,在其上盛开出美丽的花朵。
皇后凤梨(Puya)属和僧袍菊(Espeletia)属为主导的莲座灌丛。
厄瓜多尔安第斯上的卡哈斯国家公园,能看到一片片由龙鳞木组成的矮小森林。蔷薇科的龙鳞木(Polylepis)一共28种,可以生长至海拔5000米的地方,是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木本被子植物。龙鳞木的树皮多层而厚实,如同龙鳞一样,松松垮垮层层叠叠地覆盖在树干上,正好起到了保温和保湿的作用,使得它们能够在如此高寒的地带生存。在严酷的高山冻原上,龙鳞木森林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绿洲,庇护着林下一系列本来不易在这里生存的小草本植物。
秘鲁安第斯是印加文明的中心,库斯科是印加王国曾经的首都。安第斯最著名的名片——马丘比丘,就藏在秘鲁安第斯的云林中。马丘比丘附近云雾缭绕的云林中,生长着数百种兰花,其中很多种都是从未被描述的新物种,是名副其实的兰的天堂。大家去拜访马丘比丘时,如果有时间,可以顺便走走印加古道,领略一下秘鲁安第斯阔叶林和云林的风采。
秘鲁南部安第斯,太平洋逐渐被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离岸风。而东部广阔的亚马孙也逐渐消失,安第斯从东西两个方向所获得的水分都在逐渐减少。湿润而郁郁葱葱的热带安第斯,开始逐渐转变为干安第斯。阔叶林、云林和湿高山冻原,开始让位于盐原、盐湖、高山草甸。郁郁葱葱的高山湿冻原(Páramo),也开始变成植物分布稀疏的高山干冻原(Puna)。没有了北部安第斯的充沛水分,安第斯开始脱去郁郁葱葱的植被形成的厚服,裸露出她最原始的肌肤。
的的喀喀湖的原住民用湖泊内生长的草编制的浮岛和船只。
皇后鳳梨属(Puyaclava-herculis) 蓝色的花朵。
秘鲁南部安第斯,还有着美洲最深的峡谷——深3270米的科卡(Colca)峡谷。峡谷附近地势高达近4000米,火山密布。干旱的环境,使得这里成为各种仙人掌类植物的乐园。
安第斯的河流沿峡谷底流淌,为两岸带来生命所需要的水分。早在公元前2400年,安第斯原住民就已经在此处修建梯田,在高处种植藜麦、土豆和乌卢库薯,中间种植玉米,低处种植豆子、辣椒和瓜类。在秘鲁南部,土豆第一次被人类选育出,成为今天我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
科卡峡谷逐渐被河流切割而出,安第斯的神鸟——安第斯秃鹫,在峡谷中展翅飞过。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来这里观看安第斯秃鹫。我们也跟着举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们,在悬崖上等了整整一个小时,才远远地瞥见了一只在峡谷中盘旋着的安第斯秃鹫。秃鹫双翅的背面有两块大白斑。它们展翅翱翔的时候,白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远远望去,如同一只硕大的蝴蝶。
玻利维亚西部的玻利维亚高原,又名阿尔蒂普拉诺(Altiplano)高原,是整个安第斯最宽阔的部分,也是继青藏高原后的世界第二大高原。安第斯和南美最大的湖泊——的的喀喀湖,就坐落在玻利维亚高原玻利维亚和秘鲁交界的地方。的的喀喀湖是淡水湖,海拔3812米,面积8372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可通航湖泊。原住民们利用湖泊内的莎草科植物,制造船只和浮岛。现在在湖秘鲁一侧,芦苇浮岛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旅游项目。花上几十美元,就能坐船游览湖中的数十个浮岛,如果有时间的话,还能在浮岛上原住民搭建的家中住上一宿,体验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
的的喀喀湖再向南,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盐原——10582平方公里的乌尤尼盐原。乌尤尼盐原是玻利维亚高原一系列盐湖干涸的产物,一望无际的盐原看不到邊,到了下雨之后,就会变成大家喜闻乐见的“天空之镜”。目前盐原边缘仍保留有许多盐湖,盐湖中生长着红色的藻类,火烈鸟的红色,就来自于这些藻类。乌尤尼盐原现在成为了玻利维亚最著名的观光景点,每年都有大批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这其中也包括了很多不远万里来自中国的游客,只为在“天空之镜”中拍出一张完美的倒影照片。
乌尤尼盐原高海拔、高盐、极度干旱的环境,使得生物的生存越来越艰难。为了对抗干旱的环境,植物的叶片开始变得细小和皱缩,甚至退化为棘刺,以最大程度地减小水分散失。为了对抗高寒的环境,植株又变得矮小而聚集,如地毯一样密集地铺在岩石和地表上。
很多人来乌尤尼,只为一睹“天空之镜”的神奇。但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花上一两天时间,深入乌尤尼盐原的南部。在那里,更加干旱的环境使得任何植物都无法生长。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阿塔卡玛沙漠,是世界上最干旱的荒漠。这里年平均降雨量只有几毫米,在这如同外星表面的荒漠中,一些地区的土壤中连基本的单细胞生物也找不到,完全不存在任何生命迹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甚至利用这里模拟火星环境,以测试其火星探测器。
玻利维亚乌尤尼盐原的盐湖和火烈鸟,火烈鸟的红色来源于盐湖中生长的红色藻类。
阿根廷博物馆雷龙化石对外展出。雷龙大约生活在9000万年前,或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
南安第斯智利百内国家公园的冰川河。
但此地地热现象活跃,可以看到大量的气泉和泥涌泉,形成大漠孤烟直的壮观景象。阿塔卡玛沙漠虽然荒芜,却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1879-1883年,智利为争夺这里的矿产资源,和秘鲁玻利维亚联军爆发了“硝石战争”。战争以智利的胜利而告终,智利依靠这里的矿产资源发家致富,玻利维亚则永远失去了出海口,成为内陆国,严重影响了其国运。
南美南纬40度以南的部分传统上被称为巴塔哥尼亚(Patagonia),是麦哲伦于1520年来到此地时,对当地的“巨人”原住民的称呼。安第斯山进入智利南部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趋于结束,安第斯终于重获太平洋的水汽,重新变得郁郁葱葱起来。和北半球同纬度相似,该区域的安第斯在山麓开始形成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高山冻原随纬度的升高,逐渐向低海拔地区扩展,植株为了应对强劲的冷风,依旧匍匐矮小。
和青葱的智利安第斯不同,阿根廷安第斯东麓面向的大西洋,处于西风带的背风面,又受到沿岸的福克兰寒流的影响,无法获得大西洋的水汽,降雨稀少,形成了大面积的干旱荒漠。
南安第斯人烟稀少,却是整个安第斯风景最漂亮的地区。洁白的冰川和湛蓝的冰川湖,和奇崛的花岗岩石峰交相辉映,形成了绝美的湖光山色,使得这里成为徒步爱好者的圣地。百内(Torres del Paine)国家公园的W线和O线,对于很多徒步爱好者来说都已经耳熟能详。在这里,随处可见背着硕大背包的欧美徒步客,攀岩爱好者则利用长长的绳索,向着绝壁进军。我在百内国家公园还遇到了一个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海洋环境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他打算花3天时间走完百内的W线,然后就要从南美大陆最南端的蓬塔阿雷纳斯坐船前往南极洲,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南极科考。
从热带加勒比海岸一路向南,安第斯山结束于南美寒冷的最南端,和纯白的南极大陆隔海相望。
(责编: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