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枫
摄影/宁颖
采访袁熙坤用了两炷香的时间。
他语速极快,南方口音明显,记忆力惊人,对于发生在几十年前的一件小事,侃侃而谈,信手拈来,还常常会说出“甩锅”这样的网络词语。
1944年出生于昆明,属猴,所以“性子有点急,不能等”。
身高、体重保持50年不变——1米77, 72公斤。
58分钟的采访结束,他很自然地说,“我们加个微信,我是猴哥。欢迎你来我的花果山做客,我们可以聊一千零一夜。”
出席公众场合,他最喜欢戴一顶红色毛毡帽子;平日,他说自己“就是个工匠,每天都要摔泥巴、爬架子、做活计”。
采访当日(5月22日),正是他历时两个半月打磨的雕塑作品《钟南山》完成之日,袁熙坤流露出艺术家天性中“孩子气”的一面,高兴溢于言表:“等一会我要再给《钟南山》喷喷水。”
他并不忌讳提起,“我与夫人是前年结婚的,她比我小40多岁。我们能在一起,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高度一致——3月份,我要把两个重要作品拿出来拍卖,以捐给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究,她毫不犹豫就同意了,所以我们能在一起。”
袁熙坤近期正在创作雕塑作品《钟南山》。
“我76岁,钟南山84岁。我属猴,他是1936年出生,属鼠的。他是我大哥。从属相角度看,我们俩很契合。从雕塑角度看,他的额头、他的眉宇、特别是他的胸锁乳突肌——是典型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是身体和精神都很健康的人。我要从各个角度抓住他最好的年龄段和表情。”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钟南山及时从广州乘高铁赶往武汉,没买到座位票,他被临时安排在餐车,就这样一路奔波,到了武汉。
人生海海,他乡似故乡。袁熙坤在央视新闻上看到后,心里深受触动。一得知钟南山乘高铁餐车去往武汉的消息,他就开始了雕塑作品《钟南山》的构思创作。
“對于钟南山,有些人会发表一些闲言碎语,我不想听。他是丰碑。”袁熙坤说。
信仰使行善连贯。2003年5月14日,在美国进行文化交流之际,为讴歌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英雄,袁熙坤与美国女画家多尼塔合作创作了《钟南山先生》肖像。
在此之前,袁熙坤先后为日本时任首相海部俊树、联合国时任秘书长加利、南非时任总统曼德拉、俄罗斯时任总统叶利钦、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国际奥委会时任主席萨马兰奇、马来西亚时任总理马哈蒂尔、美国时任国务卿基辛格等152位国家元首和知名人士画过肖像,受到他们的高度赞赏。
克林顿看到画像中的自己,惊讶于袁熙坤是如何用画笔把自己的灵魂融入了这幅画像中,并感叹说:“有很多国家的人给我画过像,这是我最满意的一幅。”他还在画像的左下角写下“温馨的回忆,每日与你同在”。
为此,外交部礼宾司特致函袁熙坤,函中称:“袁先生身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画家,不仅艺术造诣深厚,而且还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能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促进中外人民的友好交往挥毫献艺,不计酬报,用自己的艺术之笔谱写中外通好的美好篇章。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袁熙坤说:“我不反对艺术家躲在象牙塔里,在有限的画幅上,以方寸之地,气象万千地表达自我。但是,我更主张一个艺术家应该用自己的艺术来回报社会,要跟群众最关注的事业结合在一起,创作的天地才会更加广阔。我属于后者。为什么我去塑造那么多人类历史上公认的思想家、科学家?就是希望这些重量级的精神砝码成为维系社会天平的重要力量,使之不至于失衡。”
2001年11月,“袁熙坤国际名人水墨肖像展”在北京金台艺术馆举办,外国媒体称“袁熙坤把地球村各部落的首领——这些当今人类的佼佼者集合在一起,其影响远远超过了画展本身”。上百位显赫的政要元首纷纷端坐于袁熙坤面前,充当起“模特”,任由他描摹,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们对袁熙坤画艺的折服。因此,袁熙坤又被海外艺术界誉为中国的“肖像外交大使”。
“作为中国的肖像外交家,他用独有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于世界。”2012年,中国全面小康论坛曾将“十大杰出贡献人物”奖授予袁熙坤,颁奖词中如此写道。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位于北京市朝阳公园水碓湖畔的金台艺术馆在疫情后已经重新开放,迎接游客。
在北京文物局的官方网站上,可以查到资料:“金台艺术馆是由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艺术家袁熙坤先生集资创建的,1997年6月30日正式开馆,是创建最早也是迄今国内最大的民间艺术博物馆。”
作为负责人,袁熙坤如此评价疫情对金台艺术馆的影响:“国家的事情才是大事。艺术馆在整个保卫战中,一切行动听指挥。革命的文艺工作是革命机器的螺丝钉。如果世道乱了,再好的雕塑也只是狙击手的掩护体。”
袁熙坤出身名门,父亲是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弟子,母亲是生物教员,母亲常教他达尔文进化论,嘱他热爱自然,父亲则给了他一双艺术的眼睛。
“在那个令人遗憾的年代,我自己在西南地区过了5年鲁滨逊式的生活。在西双版纳丛林中的生活,让我明白,真实是最有力量的。真善美三者,真是基础。你一定要做到真实,又有基础功,才能为自己赢得许多时间。现在社会流行的甩锅行为就是不真实。”
大自然的神奇令袁熙坤陶醉,使他忘记苦难。他细心地观察,各种动物天然的造型、色彩、线条以及个性之美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常常使他心灵撞出火花,他情不自禁拿起画笔,在作品中倾注对动物的爱。他在清风中思考,他的信念愈加坚定,他决心让世人发现自然的大美,让人们感受自然与人的关系,从自然中得到悟化和启示。
袁熙坤带着对自然的热爱,在纷繁的世界里,保持淳朴和清新,他的路愈走愈辽阔深远。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著的《动物速写》;1981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怎样画动物》;1984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怎样画虎》。
“人类曾经和动物的关系如此亲密。说到底人类不过就是顺着动物进化的道路,逐步前进到直立和自我意识并企图控制世界的一种生命……”袁熙坤曾经这样说道。几十年后他感慨,他的艺术风格就是这样形成的,不是追求,是经历,是生命轨迹造就了他的艺术。
如同他的动物画一样,他画人物肖像的一手绝活,饱含水滴石穿之功,这种“真功夫”来之不易。当年,他在密林深处,白天与动物周旋,晚上就点燃小油灯,为许多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画水墨肖像。
曾经有一段在工厂车间劳动的岁月,为了不使绘画业务荒疏,他就与车间工人换工,工人们帮他干活,他在劳动现场为“阶级弟兄”们画像。就因流水作业,要画工人的肖像想慢都慢不了,岂能不下笔如飞?
在人生中经历过的逆境和顺境,都成为随遇而安的艺术营养,滋养了袁熙坤的人生。
作为一位艺术家,必然有“出世”的時刻,才有举世无双的作品;但袁熙坤又是中国艺术家中“入世”相当深刻的代表,201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国际小行星中心将214883号小行星命名为“袁熙坤星”。
出世与入世,这二者的关系如何?作为艺术家又该如何把握尺度?
袁熙坤表示:“曾国藩曾经写过这样一副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表现他精神世界的两重性。在我看来,出世与入世二者的界限是不明了的,是辩证的。”
对于尺度把握,袁熙坤认为:“作为艺术家,一是要有精准的基础功。纵使有浑身的武功,每天也要修炼。二是要追求崇高。美好的精神作品才是永恒的,要有气度,艺术品认真做了,就是永存的,因为精神不死。艺术家要有拼搏的精神去捍卫美。”
袁熙坤的《人与自然》油画展曾被西方美术评论家誉为“袁氏中国油画”,大受赞誉。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也让大家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联合国首任环保艺术大师,袁熙坤认为:“我的信仰就是艺术,就是真善美。尊重自然,尊重真实,尊重绿水青山。亚里士多德说,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
七年前,在《人民政协报》上,袁熙坤发表文章《从艺术之神到自然之子》,文中提到,“环保是最大的统战。整个地球上,如果有一天把‘反自然罪当作第一条,‘反人类罪放在第二条,这个世界就有秩序了。对自然的不公,就会遭到报复。我们要留得青山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不应该再互相甩锅。”
今年3月26日晚,经过三天展拍,在爱心企业的慷慨出价之下,由袁熙坤国际文化艺术(北京)有限公司主办,中鸿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承办的袁熙坤雕塑作品线上慈善拍卖专场圆满结拍,成交总额200万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印尼海啸到俄罗斯大火,天涯共此时,公益事业是我一贯的、系统的行为。”袁熙坤如此评价自己做公益的初心。
2010年8月,俄罗斯发生特大森林火灾,造成重大生态破坏。袁熙坤以个人身份向受灾民众捐赠现金45万卢布。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在给袁熙坤的感谢信中说:“‘患难见真情是俄语、汉语都有的一句话,俄罗斯和中国作为友好邻邦,多次在危难的时刻彼此伸出援助之手,证明了两国是名副其实的战略合作伙伴,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毫不动摇。”
袁熙坤的外公外婆早年曾集资修寺院,他自小耳濡目染,产生了最朴素的公德心。慈善义举成为他人生的重要内容——在2003年非典、1998年洪灾、2008年汶川地震等灾难中,我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创作鼓舞人们战胜灾难的作品,他用心血换来的创作收入,常常倾囊而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他选其歌颂自然、歌颂生命的环保主题雕塑作品《女娲补天》和《极地之急:北极熊》参加拍卖,两件艺术品分别以人民币120万元和80万元拍卖成功。
此次慈善拍卖所得善款全部捐赠给宋庆龄基金会,用于定向支持相关医疗研究机构开展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工作,为全球战“疫”注入来自艺术家的力量。
袁熙坤是因雕塑而获得“总统最高荣誉勋章”及国家文化部门权威艺术奖章最多的中国艺术家。他是中国文化在造型艺术领域走出国门的代表性人物。
袁熙坤不仅钟情于艺术事业,而且酷爱中国文物。他将其视为中国悠久历史与文明的象征及继承、借鉴传统的范本。他联合海外的爱华友好人士共同出资,从1992年起历时多年,先后四次将上千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出重金收购回国。经专家鉴定,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二级文物。
有人问袁熙坤:为什么要把花这么大的心血积累的财富献给公益事业呢?
袁熙坤说,是一件文物给了他很重要的启示。
这件文物是一个陶制的装钱的匣子,上面有精美的锁,仙逝者把他所有的银子装在这里面,准备带到来世或天国去享用。但是,他的这种想法最后的结果却是自作多情,被不肖的子孙倒卖到国外的古董市场去。
袁熙坤在看到它时,受到很大启发:“人有生之年尽量多做公益事业,把自己的艺术品甚至收藏品看作是祖国和民众的,只有这种观念才能经得起历史检验。器皿告诉我们,艺术品只有留给祖国和民众,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