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作为表达与沟通的方式,我们都希望达到无障碍状态,我致力于通过纯粹的语言符号表达直达内心,不需猜测与解释。作品应该成为一种通道,一边是忘我的表达,一边是无言的触动。这是一个理想,关乎语言也关乎内涵。我在前几年一直致力于绘画语言的探索与拓展,拓展表达的可能性,当这种探索告一段落时,我转向内在的沉淀并重新筹划自己的作品格局,试图从自身文化传统中抽取最纯粹的元素,并以我的方式将其转化,成为一种有着文化内涵与鲜明文化基因的表达方式,与生存现实相关。
这当然是作品实现到一定程度后的思考,其实对作品的诠释是让人不快的,有一种被文字规定的感觉,而作品的魅力恰恰在文字之外。好在我也深知,文字的架构指向也是不可或缺的,和不可言的那部分一起构成饱满完整的作品空间。所以我虽不善言辞,还是要努力捕捉促成作品的那些复杂而飘渺的动因。
我一直认为艺术创作是某种生态环境中的某种成长,即便是最为明显的刻意,也是成长的一个阶段。我们成长在一个时代和这个时代所能知所能想的空间,经历着,感受着,自然地生出某些况味,以及诠释这些况味的欲望。对我而言,最为深彻的可能就是“变”。
“变”可以说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深的感触,从生活到文化,消解、融合、重构的速度和跨度都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而最能感触“变化”的是身处当今中国的我们这一代,物质条件、生活环境到文化观念,变化是不言而喻的,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曾使我们茫然无措,但变化太大太多,我们便不再期许永恒,而是接受了永恒的变化。可以说,我们有点处变不惊了。
“变”意味着消解与重构,“变”的常态即在消解与重构之间,我以消解与重构的方式组织自己的语言,源于我对生命及这个世界的基本感触和深层的思索,生命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不断地重构、消解、重构着,以一种神奇的力量演绎着不断变化的万千世界。作为生命的个体,不论肉体和精神,也在消解和重构着,消解和重构着是生命的常态。生命的个体不论有意还是无意都会对此有着感知和体会,这是这种双勾的绘画语言能够引起观者共鸣的本因。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变化,变化触动了我们的内心,不管是否如己之意,但变化是现实。旧的在消解,新的在生长,这本身就是一种美丽。虽然,中国画的形象到这个时代已不再那样丰满,如一尊被岁月侵蚀的千年石刻,残损不堪但风骨依然屹立,似一位坚忍的英雄。而文化是有生命的,也有着生命一样消解与重构的变化过程,传统精神之于今日之现实,也在不断架构出新的内涵,以不屈的生命力昭示着人性中不易销蚀的一面。
只不过,时代的现实不只是一种现象,而应该是其所昭示的人的生存状态,是灵魂深处的那一丝隐痛,和由此而生的深层关怀,浸润在我们的画面中!
1977年生于山東菏泽。200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4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
2008年“郝世明个展”,艺术景中心,上海,中国。
2009年“郝世明作品展”,艺术景中心,上海,中国。
2013年“化——郝世明个展”,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中国。
2015年“郝世明|聚”,Hadrien de Montferrand画廊,北京,中国;“N.B.PROJECTS:郝世明个展”,上品艺琅,北京,中国。
2018年“郝世明|出石”,HdM画廊,北京,中国。
2019年“繁生——郝世明作品展”,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郝世明|新水墨”, La Forest Divonne画廊,布鲁塞尔,比利时。
多次参加各种学术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