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丽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肾衰(CHF),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的最终阶段,其病发率在近几年一直呈上升趋势,且多发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年人,极易致死。其病发原因在于心脏泵血功能异常而导致心功能不全,使心脏处于高容量负荷状态[1]。对于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常用方式为强心、利尿、扩血管等,临床通常采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贝那普利等药物,且已有针刺疗法的使用先例,虽有显著效果,但易产生相关不良反应,治疗周期较长,从而降低了患者治疗依从性[2]。为了促进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下降,本研究对于慢性心衰患者采用温阳益心汤联合针刺对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作出如下探讨。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2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106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3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8.51±3.67)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57±2.16)年。对照组中男26例,女27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7.96±3.47)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4.53±2.07)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已获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3]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4],主症:肢体、口唇及面部色青或暗,毛细血管扩张异常,趾端发绀;次症: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肝脾肿大;舌象: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迂曲青紫。②所有患者均了解并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均有家属随同入院。排除标准:①具有严重功能性障碍者。②已参与其他治疗研究。③近期有血栓发作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贝那普利联合针刺治疗法:①口服贝那普利(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4772,20 mg/片),初剂用量2.5 mg/次,1次/d,根据个人情况可加量至1片/次,1次/d,温水送服。②对患者进行针刺,引导患者取俯卧位,寻找患者身两侧的心俞穴、膈俞穴、血海穴、郗门穴、神阙穴等,并采用酒精对此部位及周围进行消毒处理,后采用0.5 mm毫针穿刺,穿刺深度约1 cm,20 min/次,1次/d。每7 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联合温阳益心汤进行治疗: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一致,同时给予患者温阳益心汤,汤中药方包括:炮附片(先煎)10 g,黄芪40 g,茯苓20 g,白术15 g,淫羊藿15 g,桂枝9 g,猪苓20 g,葶苈子10 g,桑白皮15 g,泽泻20 g,麦冬15 g,车前子(包煎)20 g,丹参20 g,川芎10 g,焦六曲20 g,炙甘草5 g,加以适量清水煎至600 ml,均于早、中、晚温服,200 ml/次,3次/d。每7 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分别抽取2组患者清晨空腹时静脉血5 ml,通过离心分离技术取出上清液,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2组患者的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醛固酮(ADL)、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以及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进行检测,试剂盒采用北京义翘神州科技有限公司。
2.1 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后2组患者的IL-6、TNF-α水平均下降,IL-10水平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升高及下降幅度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例,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1)P<0.05
2.2 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治疗后2组患者的ADL、PRA、AngⅡ以及NE水平指标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下降幅度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对比 (例,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1)P<0.05
据统计,我国慢性心衰患者中,老年人发病率占比约1.3%,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其占比呈持续上升趋势[5]。细胞因子可分为两大类,即抗炎症细胞因子和促炎症细胞因子,而本研究中IL-6以及TNF-α即为促炎症细胞因子,是激起炎症反应的重要因子。IL-6水平的提高可加剧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伤害,促使心肌细胞肥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TNF-α具负性肌力的作用,易导致恶性病变以及心肌细胞凋亡。IL-10作为主要的抗炎症细胞因子,可对促炎症细胞因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两者的平衡可使患者机体功能保持稳定状态,而当其中一者水平失衡时,易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6]。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的IL-6、TNF-α以及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均下降,IL-10水平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升高及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表明针刺疗法联合温阳益心汤对患者的炎症因子以及激素分泌水平具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原因在于针刺疗法可通过刺激患者的副交感神经以及植物性交感神经,从而达到降低炎症的效果,进而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肌泵血功能。心俞穴,顾名思义即为心的背俞穴,本研究通过对心俞穴、膈俞穴、血海穴、郗门穴、神阙穴等穴位的穿刺,不仅可宁心定志,活血通络,且可养血安神,益气温阳,以上穴位在历代针刺疗法中均占有重要地位[7]。据相关研究报道,其中对心俞穴进行针刺,可起到双向调节心脏的作用,因此对慢性心衰患者具有显著效果,但治疗周期较长[8]。而通过对慢性心衰患者加以联合温阳益心汤,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因汤中药方包含的附片可起到温通心脉、补火助阳的作用,黄芪可托疮生肌、利水以及补火助阳,黄芪、党参的主要作用在于补气,红枣及益母草可达到活血通脉的作用,是调理血分的主要用药,茯苓可利水渗湿,诸药合用,可有效促进炎症水平的降低,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采用温阳益心汤联合针刺不仅可以缓解慢性心衰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