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英
消化性溃疡是由胃蛋白酶和胃酸等过度分泌而持续破坏胃肠道黏膜所致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具有易复发、病程长,常呈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疼痛,并存在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等,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2]。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发病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外感六淫等相互作用所致。中医能从整体观出发,以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不易复发、安全性高等特点,逐渐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选取2017年4月—2019年7月就诊于我院的8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旨在分析温针灸疗法结合中药口服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4月—2019年7月就诊于我院的8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2组,各43例。试验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2.31±2.36)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6.24±1.22)年。对照组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2~77岁,平均年龄(42.28±2.29)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26±1.17)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①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相关诊断标准:胃脘常呈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疼痛加重,进食疼痛减轻,乏力神疲,呕吐清水痰涎,便溏,脉多沉细,舌淡苔薄白。②西医符合《实用内科学》[4]关于消化性溃疡相关诊断标准,表现为上腹发作性疼痛,进食后腹部胀满,遇冷、劳累后疼痛加重,四肢发冷,经钡餐、内镜检查确诊。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具备正常的语言沟通能力。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严重精神疾患;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不全;恶性肿瘤;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过敏体质;胃息肉;入组前接受激素或非甾体消炎药治疗;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小建中汤治疗,方药组成:甘草、大枣、生姜各10 g,高良姜8 g,香附、桂枝各12 g,饴糖20 g,芍药15 g。将上述药物加水煎至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连续治疗30 d。在此基础上,试验组使用温针灸疗法治疗:取足三里、脾俞、气海、肝俞、肾俞、天枢、中脘、胃俞穴。常规碘伏消毒后,使用毫针(0.3 mm×40 mm)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放置1寸长艾炷,将其点燃行温针灸治疗。每日1次,治疗6 d后休息1 d,共治疗30 d。
1.4.2 观察指标①分别采集2组治疗前、治疗30 d后空腹静脉血,离心取上清液,使用放免疫试盒测定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经胃镜采取治疗前、治疗30 d后溃疡周围胃黏膜组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②2组均随访6个月,比较2组Hp根除率、复发率。③观察2组治疗安全性。
1.4.3 疗效判断标准黏膜组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溃疡完全消失,溃疡面恢复正常为治愈;黏膜组织基本恢复至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溃疡面积减小>90%为显效;黏膜组织有所恢复,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溃疡面积减小>50%为有效;患者病情无明显变化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5]。
2.1 临床疗效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血清EGF、胃黏膜EGFR治疗前,2组血清EGF、胃黏膜EGFR积分光密度、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血清EGF和胃黏膜EGFR积分光密度、面积百分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血清EGF、胃黏膜EGFR对比 (例,
2.3 治疗安全性、Hp根除率、复发率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Hp根除率较高,复发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Hp根除率、复发率对比 (例,%)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以反酸、嗳气、腹胀等为主要表现的胃肠道疾病,病理机制复杂,是因各种炎症致病因子损伤胃黏膜组织,打破黏膜组织自身修复与防御平衡,具有反复发作、自愈性等特点,多见于十二指肠、胃。对于消化性溃疡患者,西医主要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根除Hp等治疗,虽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部分患者出现耐药性,会在短期内出现复发[6,7]。
消化性溃疡在中医学中属虚证、寒症,气血运化功能会因患者长期处于脾虚状态下发生异常,导致机体出现多种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瘀阻胃络,腐熟成痈,进而引起溃疡[8]。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脾胃虚寒、肝脾失调证的有效汤药,主要由于甘草、大枣、生姜、高良姜、香附、桂枝、饴糖、芍药等中药组成,方中桂枝调营通脉;甘草、芍药缓急止痛;生姜、大枣、高良姜温胃和中;饴糖补虚温中。诸药合用可温中补虚、和中缓急,经温补相合,发挥温脾祛寒、益气和中之效果。EGF可增加胃液分泌,抑制胃酸过度分泌,保护胃黏膜,还能够改善局部血流状态,同时EGFR介导上述过程[9]。本研究中,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血清EGF和胃黏膜EGFR积分光密度、面积百分比、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提示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安全性较高,可增强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温针灸疗法是将艾灸和针刺穴位相结合治疗,其以针刺为主,并借助艾灸点燃后热力发挥作用,具有温胃驱寒之功,可促进胃肠蠕动。温针灸疗法针刺中脘、足三里穴位能减缓胃肠紧张、收缩,且对足三里针刺可阻碍胃酸分泌,减轻溃疡面的应激反应,促进溃疡愈合。温针灸的光热、热力学辅助效应不仅能改善机体局血液循环和淋巴结循环,扩张血管,减轻炎症肺反应,促使组织细胞再生,还能温通调和机体经脉气血系统,增强疗效,同时可使痛觉敏感神经的过度兴奋降低,松弛痉挛的肌肉,促进溃疡和胃黏膜修复[10]。
综上所述,温针灸疗法结合中药口服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可有效提高EGF、EGFR水平与Hp根除率,促进溃疡和胃黏膜修复,降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