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坤 蒋 宇 伊春锦
在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较高,占胃镜检查总数的7.5%~13.8%左右,胃癌高发区甚至可达28.1%[1]。合并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的CAG为胃癌的癌前状态,如能尽早干预,对预防胃癌有一定的意义。现代医学对CAG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常规治疗存在疗程长、易复发等问题。临床上应用健脾活血解毒方治疗本病取得一定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12年9月—2015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胃镜病理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肠化、上皮内瘤变),中医辨证为脾虚血瘀毒蕴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病程、年龄、性别、胃镜病理、常见症状对比显示差异较小,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表5。
表1 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患者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中 CAG 的诊断标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包括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应以病理显示固有腺体萎缩为确诊依据。中医诊断标准:脾胃虚弱 (脾胃虚寒)、胃络瘀血证的诊断按照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3]制定。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隐痛;②胃部喜按或喜暖。次症:①食少纳呆;②大便稀溏;③倦怠乏力;④气短懒言;⑤食后脘闷;⑥舌质淡,脉细弱。胃络瘀血证:主症:①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②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次症:①胃痛拒按;②黑便;③面色暗滞;④脉弦涩。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要症状2项及以上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①同时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且病理存在癌前病变(肠化/上皮内瘤变)者;②年龄在18~75 岁;③能自愿配合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①病理证实已癌变或疑有癌变及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者;②合并消化道出血者;③合并有心、脑、肺、肝、肾等严重疾病者、精神病患者及酒精、药物滥用史者; 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⑤已知对本方药物成分过敏者及未按规定用药,或中断治疗,无法判定疗效者。
1.5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健脾活血解毒方治疗:黄芪30 g,党参30 g,白术15 g,茯苓15 g,薏苡仁15 g,芡实15 g,炒鸡内金15 g,砂仁6 g,陈皮10 g,三棱10 g,莪术10 g,仙鹤草15 g,白花蛇舌草30 g,甘草6 g。随症加减:呃逆嗳气者,加柿蒂9 g,丁香3 g;嘈杂、烧心、反酸者,加海螵蛸15 g,浙贝母15 g,瓦楞子15 g;便秘者,加瓜蒌仁15 g,火麻仁15 g;伤食者,加神曲10 g,炒莱菔子10 g;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者加桂枝10 g,白芍10 g;痞满明显者,加紫苏梗10 g,香橼皮5 g;脾虚便溏者,加炮姜炭5 g;腰膝酸软者,加山药15 g,杜仲10 g;舌苔白腻者,加苍术10 g,厚朴10 g,肉豆蔻5 g。采用培力(南宁)药业有限公司农本方中药配方颗粒剂,1剂/d,分2次。对照组: 予胃复春片口服(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每次4片,每日3次。2组疗程均为6个月。
1.6 观察指标
1.6.1 安全性指标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由研究者及协作住院医师负责。
1.6.2 疗效性指标① 症状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于治疗前后记录主症(胃痛、胃胀、痛处喜按、痛有定处、纳差、便溏、乏力等) 积分情况(无0分、轻3分、中6分、重9分)。② 组织病理积分: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中病理组织学评价拟定:根据其重要程度把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定为主要变量(-/0 分、+/3分、++/6分、+++/9分,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5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9分),慢性炎症、活动性定为次要变量(-/0分、+/1分、++/2分、+++/3分)。③ 幽门螺杆菌(Hp) 感染:用内镜+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观察2组患者用药前后Hp的变化情况。
1.7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证候及病理疗效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SSPS 20.0软件分析。
2.1 临床疗效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1
2.2 胃镜病理疗效治疗组在肠化、萎缩改善上优于对照组(P<0.05),在上皮内瘤变、Hp感染情况上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治疗组在胃镜病理总有效率上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3 2组患者胃镜病理疗效比较 (例)
表4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3 症状积分2组症状治疗后较治疗前配对t检验示均有改善(P<0.01)。在治疗前后积分差值的比较示治疗组在改善胃胀、纳差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常见症状比较 (例,
注:与治疗组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2.4 完全性观察在治疗观察期间,2组在生命体征、生化指标等检查上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出现1例恶心,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2组间不良反应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CAG多表现为上腹痛、腹胀、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等,偶见贫血、消瘦或腹泻等症状,病理上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常见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中肠上皮化生,被认为是萎缩典型标志及癌变前兆[5]。有研究认为Hp感染[6]、免疫功能状态低下[7]、胆汁反流[8]、年龄、精神因素[8]、叶酸等维生素缺乏[9]以及长期浓茶、咖啡、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摄入,在CAG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在CAG的治疗上需规律饮食,尽量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损伤胃黏膜的药物,适当保护性应用胃黏膜保护剂,根除Hp可消除炎症反应,使萎缩发展减慢或停止,并有可能使部分萎缩得到逆转[10]。同时减少胆汁反流,增加胃动力,补充维生素的治疗对缓解 CAG 临床症状有一定的作用[11]。也有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和切除术(EMR)能够针对性的将癌前病变进行较为彻底的分离切除[12]。这些治疗存在长期疗效欠佳及损伤大的不足。
本病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饮食、劳倦、内伤均是脾胃病的病因,脾胃病常以脾胃气虚为本,脾胃既病,易致食积、湿浊内生,易导致感染外邪,内外合邪,易致蕴而不解,耗伤人体正气,导致气虚、阴虚,甚至阳虚的发生,进一步导致因虚而瘀。CAG的基本病机是脾虚为本,瘀血、浊毒为标,其中血瘀贯穿 CAG 始末。邪气久蕴成毒,损伤胃络,导致胃络失养而出现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等,临床上病理出现肠化/上皮内瘤变,即可认为存在毒邪内蕴。
本病病程多缠绵难解,临床表现常寒热虚实错杂,治疗颇为棘手。基于对CAG基本病机是脾虚为本,瘀血、积滞、浊毒为标的认识,治疗上采取健脾活血解毒方,方中党参、黄芪益气以健脾,白术、茯苓、薏苡仁、芡实祛湿以健脾,炒鸡内金消食化积以健脾,陈皮、砂仁理气以健脾,辅以三棱、莪术、仙鹤草化瘀活血,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甘草益气解毒调和诸药。通过以上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组方成份中药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改善局部血液流变学、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改善胃肠功能等诸多作用,这也是本方能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的基础。
研究结果表明健脾活血解毒法在症状改善、肠化及萎缩胃镜病理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在上皮内瘤变、Hp感染情况上2组无差异。这提示健脾活血解毒法对萎缩、肠化的改善有效性,和文献报道的一致[13]。本研究中上皮内瘤变、Hp的改善情况不理想,考虑和本研究纳入病例的合并上皮内瘤变、Hp感染患者数量较少的缘故。同时治疗组在胃镜病理有效率上优于对照组,但低于文献报道的水平[14,15]。这是本病若存在肠化、上皮内瘤变常提示患者病史较长,中医病机上常存在多种病理因素共存的情况,治疗疗程比较有限的缘故。
本研究结果充分表明了中医药在逆转或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肠化方面的优势,为临床进一步开展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