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娟
歌剧《蝴蝶夫人》构建场景的基本要素分析
●张慧娟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多个场和场景特色鲜明,手法独到,被后世奉为经典。这些场景的成功构建,源于作曲家多年的技术锤炼和敏锐的戏剧直觉,依据戏剧情境创造性的运用多种音乐要素,从而使其经久不衰,位居经典之列。
歌剧;《蝴蝶夫人》;普契尼;场景
《蝴蝶夫人》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心爱之作,是他创作的第一部具有“异国情调”的作品。剧中的多个场和场景特色鲜明,手法独到,被后世奉为经典。意大利歌剧的传统分曲结构在这里被打破。场景之间得以连续进行,形成连续的结构单位。但是如此一来,剧中众多的、零散的戏剧事件,自由流动的音乐语言要怎样进行分析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场景构建的视角,根据歌剧中戏剧动作的完成和音乐明显终止为单位,将《蝴蝶夫人》划分成相对完整的场景。由此窥探场景中众多的音乐材料是如何为戏剧场景服务、场景中戏剧性与抒情性是如何相结合或自由转换、普契尼又是如何创作出特有的场景构造模式。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许多不同的视角对于该剧进行的研究,成果丰硕。国外研究包括该剧的专题研究、作曲家传记研究、男女主人公的调性研究、歌剧的东方主义研究、版本研究等。国内集中在该剧的戏剧性、女主角巧巧桑形象塑造、重要咏叹调唱段分析、东方元素研究、女性形象、悲剧形象探析、普契尼歌剧特征等方面。国外在歌剧结构研究领域对本文写作有较大参考价值的是苏联音乐学家瓦·尼·赫洛波娃。她在著作《音乐作品的曲式》“歌剧的大的部分的曲式(幕、景、场)” 一章中,将其曲式类型归纳为:1.三部-四部再现曲式;2.回旋曲式及变种;3.对称曲式及变种;4.回旋-对称曲式;5.贯穿曲式。[1](P373)国内研究成果中,钱亦平教授的论文“歌剧中的回旋曲式”[2]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关于歌剧曲式研究的文章。杨燕迪教授在其著作中将歌剧史上出现过的主要结构方式归纳为四种类型:1.分曲结构;2.场景结构;3.连续体结构;4.混合式结构。[3](P217)作者指出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很多歌剧是按照场景的模式来构架作品。以上研究成果对本文的写作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总体来说,将音乐分析与戏剧分析相结合,关注歌剧的场景构建的研究视角却相对较少。而分析歌剧的场景构建进而理解整部歌剧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这对于我们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手法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先来看下歌剧总体分析:
所谓场景歌剧,即在分曲歌剧的基础上,扩大或融合原有的分曲单位,同时模糊分曲间的界限,歌剧被写成一个个较大的场景。一个场景包含几个分曲,这样就更加复杂,也更符合戏剧的自然流动。[3](P217)本剧属于较典型的场景歌剧。本文将从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场和场景的材料构建着手分析。对歌剧的幕①、场②、场景③材料构建的总体分析(见表格)。
幕次幕结构场次场结构场景体裁要素场景结构调的布局 第一幕 ABCDEFGHIJ 场景一:媒人与平克顿的宣叙性段落宣叙性二重唱、三重唱ABCbE-B-bb- B-G-a-C-bE 场景二:沙普勒斯与平克顿的宣叙性段落宣叙性三重唱、二重唱、咏叹调ABCbE-B-bb-G-a-C-bE 场景三:三人宣叙性与歌唱性段落宣叙性三重唱、二重唱、咏叹调ABC#C-bD-F-bB-bD-bB 场景四:沙普勒斯与平克顿的二重唱二重唱、三重唱、合唱ABCbB 场景五:巧巧桑与女伴们的合唱场景合唱、咏叙调ABCbB-f-F-C-bG 场景六:巧巧桑与平克顿、沙普勒斯的宣叙性段落二重唱、咏叙调ABCbG-C-bG 场景七:众人赶来参加婚礼并评论新人合唱、二重唱、多重重唱ABCbB-bA-G-bB- bD-F 场景八:平克顿与蝴蝶两人交谈二重唱、咏叙调ABD-E-D-E-F-d-f-E-A 场景九:平克顿与巧巧桑举行结婚典礼咏叙调、二重唱、多重重唱、合唱ABCC-e-C-F-C-E-D-b-f-C-d-c-bD-C-#F-a 场景十:爱情二重唱宣叙性二重唱、三重唱ABCbE-B-bb- B-G-a-C-bE 第二幕 AB 第一场 ABCDEF场景一:巧巧桑与苏如基的宣叙性二重唱二重唱、咏叙调ABCF–E-bE-D 场景二:巧巧桑的咏叹调咏叹调ABA’bG -bD-f-c-f-bG 场景三:沙普勒斯送信二重唱、三重唱、咏叙调ABCA-C-bG-bB-bD-bE-A-D-C-bA-B-bD-bD-bA-bB-F 场景四:巧巧桑的咏叹调咏叙调、咏叹调ABC-a-A-E-bE-ba-B-bC 场景五:沙普勒斯、高罗巧巧桑的宣叙性段落宣叙性二重唱、三重唱、咏叙调ABCDC-E-A-bA-C-bA-A 场景六:《花儿二重唱》二重唱ABCA-bG-C-A-bA-F-bA-bE-A-F 场景七:合唱场景合唱 第二场 ABCD第一场景:巧巧桑的《摇篮歌》宣叙性二重唱、摇篮歌ABA1 B1A2D-G 第二场景:苏如基、平克顿、沙普勒斯的段落三重唱、二重唱ABG-bE-F-bG-a-F-bD 第三场景:巧巧桑知晓真相的宣叙性段落二重唱、咏叙调ABCDC-A-C-A-bE-C-B-A-bG-bD-f-D 第四场景:巧巧桑与儿子诀别的咏叹调咏叹调ABCD#f-D-#f-D-#f 第五场景:巧巧桑自杀哑剧表演ABCb
歌剧《蝴蝶夫人》由两幕、两场(第一幕不分场,第二幕分为两场)、二十一个场景④组成。普契尼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依据戏剧进程灵活采用了宣叙调、咏叹调、合唱、重唱、哑剧表演、乐队等多种要素来构件作品(见上表)。
居其宏将咏叹调的戏剧功能分为:抒情性咏叹调、叙事性咏叹调和冲突性咏叹调;宣叙调分为:叙事性宣叙调、冲突性宣叙调;重唱又可分为抒情性重唱、叙事性重唱和冲突性重唱等;合唱具有渲染戏剧气氛、介入戏剧冲突、描绘场景色彩、抒发人物情感、参与形象塑造、揭示歌剧主题等戏剧性功能。[4]笔者在此将其分成单一素材构成的场景、两种素材构成的场景、多种素材构成的场景等三个部分依次进行论述:
在歌剧中,由单一素材构成的场景共有六个。笔者按照类别将其再分为:咏叹调构成的场景、合唱构成的场景和重唱构成的场景,并结合戏剧结构加以分析。
由咏叹调构成的场景有两个,分别是第二幕第一场第二场景巧巧桑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和第二幕第二场第四场景“巧巧桑与孩子诀别的咏叹调”。这两首咏叹调均属抒情性的咏叹调,以《晴朗的一天》为例加以分析(见图1)。
图1
蝴蝶夫人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出现在第二幕第一场的第二场景处。位于戏的进展部位⑤。此时平克顿已回国三年,杳无音讯。连苏如基都认为这位美国丈夫不会再回来了,但巧巧桑却仍牢记平克顿临走前对她的戏言“知更鸟筑巢之时,便是他回来之日”,并对此信以为真。这首咏叹调便是巧巧桑描绘出平克顿归来与她相拥、相见的感人情境和画面。乐队配合剧情奏出渴望动机和承诺动机,传达出这位已为人妇,望穿双眼盼郎回的急切心理。
剧中由合唱构成的场景有一个,即第二幕第一场第七场景,位于戏的进展部位。该合唱主要表现巧巧桑彻夜未眠,等待平克顿归来的心情。合唱全无歌词,表达夜晚的寂静和巧巧桑起伏的思绪、百感焦急的心境。合唱采用女高音和男高音声部写成,器乐部分采用弦乐拨奏的演奏方式。
剧中由重唱构成的场景有一个,是第二幕第一场第六场景“巧巧桑和苏如基的《花儿二重唱》”(抒情性重唱)(见图2)。
《花儿二重唱》位于第一幕第一场第六场景,属于戏的进展部位。此时主仆二人听到码头传来炮声,看到平克顿所乘的军舰入港,误以为平克顿将要回来,随即转悲为喜。这首二重唱描写两人满心欢喜的采摘鲜花,布置房间,为巧巧桑梳妆打扮,穿上结婚时的嫁衣以迎接“爱人”回家的情景和过程。整个二重唱是第二幕第一场中少有的充满欢欣、愉悦、希望的段落。巧巧桑似乎再次恢复少女时充满活力和幻想的状态。乐队则以第一幕的爱情二重唱等主题材料与之相伴。但增四度音程在结尾处的多次出现似乎又暗示巧巧桑的欢乐和希望不过是短暂的海市蜃楼而已,最终将化为泡影,悲剧性的结局再所难免。
图2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普契尼使用多种歌唱体裁样式来构建单一素材的场景。其特点主要表现在:1.构建单一素材场景的歌唱体裁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由咏叹调构成的场景、合唱构成的场景、重唱构成的场景等多种形式。2.构建场景的歌唱体裁内部的结构形式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三部再现原则、贯穿原则等结构模式。3.音乐材料的戏剧功能也作用不一,有的用来抒情性并塑造人物性格(咏叹调构成的场景),有的用来营造气氛(合唱构成的场景),有的抒情、叙事兼有(重唱构成的场景)。
剧中,由两种素材构成的场景有十个,分别是:第一幕第一场景“媒人与平克顿的宣叙性段落”(叙宣叙性二重唱、三重唱)、第一幕第五场景“巧巧桑与女伴们的合唱”(合唱、咏叙调)、第一幕第六场景“巧巧桑与平克顿、沙普勒斯的宣叙性段落”(二重唱、咏叙调)、第一幕第八场景“巧巧桑与平克顿的宣叙性段落”(二重唱、咏叙调)、第一幕第十场景“爱情二重唱”(宣叙性三重唱、二重唱)、第二幕第一场第一场景“巧巧桑与苏如基的宣叙性段落”(二重唱、咏叙调)、第二幕第一场第四场景“巧巧桑的咏叹调”(咏叙调、咏叹调)、第二幕第二场第一场景“巧巧桑的摇篮歌”(宣叙性二重唱、摇篮歌)、第二幕第二场第二场景“苏如基、平克顿、沙普勒斯的宣叙性段落”(三重唱、二重唱)、第二幕第二场第三场景“巧巧桑知晓真相的宣叙性场景”(二重唱、咏叙调)。以“巧巧桑与女伴们的合唱”为例加以分析(见图3)。
图3
这段合唱位于第一幕第五场景,属于戏的开端部分。此时作为待嫁新娘的巧巧桑与女伴们一起来到山上,准备与平克顿完婚。这是她们在爬山过程中所唱的合唱,表现少女巧巧桑的纯美、及对生活的歌颂、对婚姻的向往之情。这段合唱采用少女们的合唱与巧巧桑独唱的交唱形式来构成场景,是歌剧中最令人身心愉悦的段落。此处出现巧巧桑的两个主题,描绘其抒情、优美的歌剧形象和娇小、纯真的性格特点。
作曲家在创作两种素材构成的场景时,特点如下:1.采用多样的歌唱体裁组合形式。2.这些歌唱体裁的结构模式多数采用贯穿原则的结构模式,以此来交代剧情,推进戏剧事件连续不断向前发展。3.不同的歌唱体裁在音乐情绪和担负的戏剧功能上也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和较强烈的戏剧冲突。
由多种素材构成的场景有七个,分别是:第一幕第二景“沙普勒斯与平克顿的宣叙性段落”(宣叙性三重唱、二重唱、咏叹调)、第一幕第三场景“三人宣叙性与歌唱性段落”(宣叙性三重唱、二重唱、咏叹调)、第一幕第四场景“沙普勒斯与平克顿的宣叙性段落”(宣叙性二重唱、三重唱、合唱)、第一幕第七场景“众人赶来参加婚礼并评论新人”(合唱、二重唱、多重重唱)、第一幕第九场景“平克顿与巧巧桑举行结婚典礼”(咏叙调、二重唱、多重重唱、合唱)、第二幕第一场第三场景“沙普勒斯送信”(二重唱、三重唱、咏叙调)、第二幕第一场第五场景“沙普勒斯、高罗巧巧桑的宣叙性段落”(宣叙性二重唱、三重唱、咏叙调)。以“婚礼场景”和”送信场景”为例加以分析。
婚礼场景位于第一幕第九场景,属于戏的开端部分。在证婚人的主持下,巧巧桑与平克顿举行了结婚典礼并接受众人的祝福。然而巧巧桑舅父的到来破坏了这美好的气氛,将婚礼场面变成了闹婚场面。该场景德音乐在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即A婚礼仪式、B众人祝福、C舅父闹婚(见图4)。
图4
舅父的诅咒、众人的谴责和离弃为这场婚姻笼罩了不祥的阴影,与巧巧桑最后的悲惨结局前后呼应、互为因果。诅咒动机、死亡动机、增四度音程等在后面音乐进展中多次出现的音型在此处出现。声乐部分,普契尼则动用了咏叙调(证婚人主持仪式场面)、二重唱(平克顿与来宾举杯祝福场面)、多重重唱(众人祝福场面、舅父闹婚场面)、合唱(来宾)等体裁样式,营造出一个缺乏真正的喜庆气氛,但却预示悲剧的婚礼变闹婚的场景。
送信场景位于第二幕第一场第三场景,位于戏的进展阶段上。剧情是美国领事沙普勒斯送来平克顿的来信,媒人高罗带着日本富有的山鸟公爵随后来向蝴蝶求婚。蝴蝶赶走了高罗和山鸟,拒绝他们的请求以表决心。之后得知平克顿永远不会回到她的身边,其情绪从最初的兴奋和充满期望一下跌落到绝望的冰点。该场景的音乐在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即A沙普勒斯到来、B山鸟到来、C读信场面,其结构图示(见图5)。
图5
该场景属于叙事性段落,领事为蝴蝶带来平克顿的信,也为歌剧带来戏剧的转变。之前种种不祥的预感在这里得以证实,看来美国上尉确实要抛弃这位日本的“平克顿太太”。其中A部分是沙普勒斯来访,送来平克顿信件的段落。作曲家在这里采用蝴蝶与沙普勒斯宣叙性二重唱的形式写作。乐队中则出现沙普勒斯动机,第一幕前奏动机a模仿鸟鸣的动机等音乐材料起到贯连作用。B部分剧情是富有的山鸟到来打断沙普勒斯与蝴蝶的谈话。蝴蝶拒绝他的求婚并将其赶走。这一段作曲家采用蝴蝶、山鸟、高罗和沙普勒斯间的宣叙性重唱的形式来写作。乐队中先后奏出了山鸟动机、平克顿动机、沙普勒斯的警告动机等音乐材料。C是沙普勒斯为蝴蝶读信的部分。采用两人宣叙性二重唱的样式写成,乐队中先后出现沙普勒斯动机、诅咒动机等材料。在蝴蝶得知真相后,普契尼又采用打击乐和低音弦乐器轮回使用柱式和弦及弦乐器在极弱力度上奏出震音,来表现蝴蝶遭受打击后内心在颤抖的情境,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普契尼在使用多种歌唱体裁结合的场景时,其特点包括:1.不同的歌唱体裁间的组合形式更加丰富多样。2.这些歌唱体裁的结构模式仍较多采用贯穿原则。3.构建的场景更加宏大、人数众多、戏剧冲突更加尖锐、立体、多变。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很多歌剧就是按照场景的模式来建构的。普契尼是典型的运用场景结构创作的代表作曲家。本文对其歌剧代表作《蝴蝶夫人》场景构建中的歌唱体裁进行了分析。内容包括单一素材构成的场景、两种素材构成的场景、多种素材构成的场景。
通过该剧构建场景的歌唱体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歌剧《蝴蝶夫人》构建场景的特点有:1.作曲家构建场景的歌唱体裁样式多种多样,有由单一音乐材料构建的场景、两种音乐材料构建的场景、多种音乐材料构建的场景。这些歌唱体裁的组合方式也各不相同;2.歌唱体裁的结构模式也多种多样,有结构方整的场景,更多是配合戏剧进展和变化采用贯穿原则结构歌剧,形成流动的结构模式。3.这些歌唱体裁的戏剧功能各不相同,如咏叹调塑造人物性格、宣叙调交代剧情、重唱展示人物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合唱用来陪衬和渲染气氛等。四、作曲家采用何种歌唱体裁及何种组合形式均由戏剧发展的需要而定。不同歌唱体裁的多样组合也有鲜明的对比,有着各自的特色。它们同戏剧的进展、冲突、对比、悬置、高潮、结局等过程配合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多个场和场景特色鲜明,手法独到,被后世奉为经典。这些场景的成功构建,源于作曲家多年的技术锤炼和敏锐的戏剧直觉,依据戏剧情境创造性的运用多种歌唱体裁,从而使其经久不衰,位居经典之列。
①幕(act):戏剧作品和戏剧演出中的段落。按剧情发展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变化、转换而划分幕,又可按剧情发展的需要划分为场或景。也常有不分幕而把全剧分为若甘场的。详见云岚《简明戏剧词典》第34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
②场(Scene):戏剧作品和戏剧演出中的段落。详见云岚《简明戏剧词典》第34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
③场景(Scena):通常指戏剧行动发生的场所。就戏剧单元而言,系为在场的基础上略加延伸的结构,他包括在场人物的活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实际上是同一地点、背景和时间条件下的一段剧情发展。在分曲体制的歌剧中,这往往就是一个分曲。它既有前后过渡性情节的叙述,也可能有第一段合唱或舞蹈场面,甚至加一段乐队演奏的片断然后再接若干唱段的情形。早期的分曲只标分曲号,19世纪以来的歌剧总谱上常会有“场景和咏叹调”的标题。详见钱苑,林华《歌剧概论》第309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④笔者对这部歌剧场景的划分参考了张筠青对该歌剧场景的划分结论。详见张筠青《歌剧音乐分析》第134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⑤顾仲彝将戏剧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六个结构部分,即开场和说明、戏的开端、上升动作、戏的进展、高潮、戏剧冲突的解开,戏的下降和结局等阶段。详见顾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第186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
[1][俄罗斯]瓦·尼·赫洛波娃著,钱亦平译,音乐作品的曲式[M].莫斯科《鹿》出版社,1999[俄文版].
[2]钱亦平.“歌剧中的回旋曲式”[J].音乐艺术,2003(3).
[3]杨燕迪.音乐解读与文化批评——杨燕迪音乐论文集[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4]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J609.1
A
1003-1499-(2020)01-0096-05
张慧娟(1978~),女,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南京艺术学院在站博士后。
2020-04-14
责任编辑 春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