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际洲
樊祖荫先生的学术影响
●蔡际洲
(武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樊祖荫先生是我国著名音乐学家,他在音乐学的多个领域内辛勤耕耘数十载,硕果累累,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有关樊祖荫先生的研究,目前在中国知网上可以见到有20余篇文献。其中,有对其学术著作进行评价者①;有对其音乐创作进行评价者②;还有对其学术人生、治学道路进行研究者③等等。但是,未见从樊先生学术影响的角度进行探讨者。尤其是没有运用互联网获取的数据,对其学术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者。
所谓学术影响,即在学术领域内“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1](P1563)。讨论某学者的学术影响,其重点在于如何对其成果进行学术评价。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为我们获取不同学者学术成果的各种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笔者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各种数据,运用被学界基本公认的评价指标来观察学术影响。这些指标是:学术论文的“引用频次”“下载频次”“H指数”等等。所谓“引用频次”,即学者论文被他人引用的数量,这是学术认可度的标志。“下载频次”,是学者论文被下载的次数,这是学术关注度的标志。“H指数”④,是学者发表论文被引频次及其篇数的综合指标,是质量与数量的总体反映。一般而言,这些指标的数值越大则学者的学术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指标在衡量某学者的学术成果方面,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以下,拟以樊祖荫先生在网上检索的中文论文为对象,以“中国知网”、“长安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⑤提供的数据为依据,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粗略观察其学术影响情况。
总体,是指樊祖荫先生的论文涉及的所有研究领域。我们可从如下两个方面看:
该中心运用的是“综合评价指标”。即,是指“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在2017版的“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六项指标:[2]
表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排行指标与权重分配表
按以上评价指标,该中心对音乐舞蹈学领域的学者进行了统计分析,列出“最具影响力”学者共计100名。按中国知网的大数据,以“音乐舞蹈”作为研究方向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可知在此领域发表论文的人数有122530人。[3]也就是说,这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学者本身,是在大数据平台上,按大约1/1200的比例遴选出来的。而樊祖荫先生的排名,位居这100名学者期前列:
表2.音乐舞蹈学最具影响力学者排行榜
在中国知网“学者库”中,也可检索查阅各学科学者的学术影响情况。该库中显示的是大数据平台提供的“单项评价指标”。所谓单项评价指标,是指“发文量、被引频次、H指数、G指数”⑥四种,每种指标各自单独排序。
在该“学者库”中,分别列出在音乐舞蹈领域活跃在学科前沿的学者计有300名。鉴于发文量这一指标历来不被学界看好,故此在本文中将其舍去⑦。这里仅采用“被引频次、H指数、G指数”[4]三种指标来作观察。
1.被引频次排序
表3.中国知网“学者库”被引频次排序表
2.H指数排序
表4.中国知网“学者库”H指数排序表
3.G指数排序
表5.中国知网“学者库”G指数排序表
以上表格的数据说明,无论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排序情况看,还是从中国知网“学者库”中不同指标的排序情况看,樊祖荫先生在音乐学术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在全国的学术影响位居前列。
樊祖荫先生研究领域较多,至少涉及中国传统音乐、中西音乐比较、作曲技术理论、音乐教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评论等等。在中国知网上,列出的“研究主题”计有26种,诸如:“多声部民歌、和弦结构、和声音程、音乐家、钢琴伴奏、五声性调式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文化、作曲家、音乐创作、旋律音调、三音列”等等。
这里姑且以其论文的被引频次为参照,按高被引论文(以下将被引15次及其以上的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的篇数和该领域的高被引频次,来观察樊祖荫先生在不同领域的学术影响情况。通过检索发现⑧:樊先生的高被引论文共计41篇,总被引频次为1521。根据文献题名及撰述内容分类,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中国传统音乐、作曲技术理论和音乐教育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表6.樊祖荫先生中国传统音乐“高被引”代表作一览表
序号题 名发表情况被引频次 1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音乐研究》2006/1171 2由“原生态民歌”引发的思考《黄钟》2007/143 3侗族大歌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的独特地位《贵州大学学报》2003/243 4论《十番锣鼓》中的节奏、音色序列与当代音乐创作的关系《音乐研究》1987/433 5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种类及其音乐特征《中国音乐学》1992/130 6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音乐研究》2000/227 7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一)《黄钟》2005/125 8发挥“传”与“承”的两个积极性促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音乐探索》2011/323 9多声部民歌研究四十年《中国音乐》1993/123 10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研究《中国音乐》2015/121 11刀郎木卡姆旋律形态研究《音乐艺术》2006/220 12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二)《黄钟》2005/220 13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开发的现有策略与当前困境《中国音乐》2015/119 14我国多声部民歌的分布与流传《音乐研究》1990/119 15中国多声部民歌的织体形式研究《艺术探索》1991/119 16刀朗木卡姆多声形态研究《音乐研究》2001/117 17简论多声部的号子音乐《中国音乐学》1986/217 18论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116 19我国民间多声与西方近现代音乐《中国音乐学》1987/216 20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三)《黄钟》2005/415 21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的和声特点(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215 22多声部民歌的节奏节拍形式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115 23浙江畲族民歌的音乐特点《中国音乐》1984/215 篇数23总被引647
表7.樊祖荫先生作曲技术理论“高被引”代表作一览表
序号题 名发表情况被引频次 1四、五度结构与二度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一《黄钟》2002/244 2复合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中国音乐学》2003/137 3论支声音乐《中国音乐》1983/134 4近现代和声中的平行进行《音乐研究》1985/231 5线性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五《音乐研究》2003/228 6中国和声学研究八十年(上)《人民音乐》2001/122 7变和弦及其在五声性调式和声中的运用——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二《音乐艺术》2002/421 8五声性调式的转调与和声的处理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四《交响》2003/218 9三度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一《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216 10聂耳歌曲调式研究《音乐研究》2006/315 11马思聪晚期小提琴作品中的和声技法——以四部小提琴曲为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215 篇数11总被引281
表8.樊祖荫先生音乐教育“高被引”代表作一览表
序号题 名发表情况被引频次 1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中国音乐》2004/4154 2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音乐研究》1996/4132 3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中国音乐》2008/2119 4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中国音乐学》2013/170 5多元文化与21世纪的音乐教育改革《黄钟》2001/153 6中华文化母语与专业音乐教育《中国音乐》1996/246 7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音乐探讨》2012/319 篇数7总被引593
以上表6、7、8说明,樊祖荫先生最具影响力的是中国传统音乐、作曲技术理论和音乐教育这三个领域的学术成果。以下,再将以表6、7、8的数据加以整理,便可得出表9和表10:
表9.樊祖荫先生三领域高被引论文篇数一览表
研究领域高被引论文篇数占比(%) 中国传统音乐2356.1 作曲技术理论1126.9 音乐教育717.0 合计41100
表10.樊祖荫先生三领域论文总被引频次一览表
通过表9、表10,我们可看出在樊祖荫先生最具影响力的“三领域”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最大。无论是高被引篇数,还是总引用频次,均稳居榜首。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樊祖荫先生在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多声部民歌研究方面的成果最具社会影响。在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教育二领域,其学术影响则各有特点。即,在高被引论文篇数方面,作曲技术理论高于音乐教育;但在总被引频次方面,音乐教育则高于作曲技术理论。
2019/10/5草拟
2019/12/3改定于武昌两湖书院
①冯光钰《卅年辛劳凝“多声”——荐樊祖荫著<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中国音乐》1995年第3期;刘康华《一本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重要论著——评樊祖荫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音乐研究》2005年第3期,第117-120页;赖登明《歌曲写作理论体系的完善与拓展——樊祖荫<歌曲写作教程>评述》,《中国音乐》2011年第4期,第91-94页等。
②黄虎威《56首小曲 56朵小花——评介樊祖荫的<儿童钢琴小曲>》,《人民音乐》2001年第8期,第54-55页;赵意明《少数民族民歌同钢琴艺术结缘的范例——解读樊祖荫<儿童钢琴小曲-中国各民族民歌56首>》,《中国音乐》2006年第4期,第204-207页;陈俊人《樊祖荫五十六首钢琴小曲的和声特色》,西安音乐学院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等。
③徐天祥《樊祖荫教授学术之路管窥》,《音乐与表演》2009年第3期,第176-185页;徐平力《中国民族多声部音乐理论的集大成者》,《音乐创作》2014年第3期,第13-22页;徐敦广《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我所熟悉的樊祖荫教授》,《当代音乐》2015年第3期,第4-5页;谢嘉幸《寻找传统的声音——记探索中国多声音乐之路的践行者樊祖荫》,《中国音乐》2019年第4期,第4-9页等。
④H指数(H index)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可用于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H指数是2005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乔治·希尔施提的,其目的是量化科研人员作为独立个体的研究成果。Hirsch的原始定义是,一名科学家的h指数是指其发表的Np篇论文中有h篇每篇至少被引h次,而其余Np-h篇论文每篇被引均小于或等于h次。详参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指数/9951340?fr=aladdin/2019-9-22.
⑤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是在教育部社科司的支持下,依托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馆、杂志社、社科处和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成立的一个跨学院、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
⑥g指数定义为:论文按被引次数排序后相对排前的累积被引至少g2次的最大论文序次g,亦即第(g+1)序次论文对应的累积引文数将小于(g+1)2。从定义可以看出,g≥h,而按被引量排序靠前的文章的被引次数越大,g指数越大。和h值一样,g值越大说明该学者的学术影响力越大、学术成就越高,通常作为h指数的补充或提高。详参百度百科:htt- ps://baike.baidu.com/item/g指数/3122201?fr=aladdin 2019/10/5
⑦我们在该“学者库”中可发现,发文量排序第一的竟不是音乐学界人士,而是一位新闻界朋友。
⑧中国知网2019年9月22日检索。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研究报告:基于中文论文的研究(2017版)[DB/OL].http://evaluation.chd.edu.cn/info/1003/1271.htm,2017- -09-25/2019-09-19.
[3]中国知网.ef/result_src.aspx?comptype=schoauthor&stype=1&s -howtitle=全国专家学者
[4]中国知网.http://expert.cnki.net/Expert/Detail/09083519.htm 2019-09-17
J603
A
1003-1499-(2020)01-0011-04
蔡际洲(1952~),男,武汉音乐学院教授。
2019-12-17
责任编辑 春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