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29 07:15赵小丽王泽众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

赵小丽 王泽众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源的供给和人力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高职教育承担着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围绕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目标,对高职教育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有助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并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高职教育发展

中原经济区作为我国中原地区的核心,不仅仅是中原地区经济振兴和发展的平台,更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物流中心,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不同产业的生产和发展基地。中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升级,导致产业的就业结构也随之产生变化,从而引起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跟着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又引导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调整和升级,以适应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一、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和调整目标

(一)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原经济区因为地处中原,拥有人口数量大、交通优势显著、资源比较丰富等优点和农业占主导、城镇化水平相对低下、经济总量人均经济水平明显偏低、经济结构层次不丰富等缺点。近年来,随着国家中心城市的提出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农业、畜牧业的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化工、纺织等行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使得经济区的工业增长贡献显著提高,第一和第三产业由原来的“一二三”的结构正向“二三一”结构转变,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和优化。

(二)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中原经济区以发展为目标,对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而长远的调整目标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继续完善,区域性经济中心设立和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建设;邯郸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和巩固,以商贸物流、装备制造、钢铁煤炭、新型材料、白色家电、文化旅游为主要发展产业,同时以冀南新区作为主要发展平台,统筹发展高铁、高速公路、航空、国道等陆空交通,提高中心交通枢纽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产业分工和统一协作,强调区域内产业功能互补,提升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能力和水平;通过“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步伐要加快,尽快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让农业像工业和制造业一样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建设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枢纽,也要尽快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产业,真正实现处处都是青山绿水。

随着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新兴高新产业得到大力支持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系也正在兴起并逐步构建完善,导致实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缺口不断变大,农业相关产业、电子新型产业、物流行业等高新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也表现非常突出。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实用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二、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调整需求不匹配

高职教育的发展是紧跟市场需求发展的,如果对市场需求没有深入调研和充分了解,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就会因为脱离实际岗位需要而变得不实用。同时,高职教育自身实践教学条件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的就比较差,学生对自身发展相关职业了解也不充分,对与专业相对应的岗位工作和职责不熟悉,工作技能不能熟练掌握和应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综合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处理,工作过程中职业素养不能很好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差,遇到一点困难就有退缩情绪,缺乏吃苦精神。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需要大批能够直接上岗、创新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型实用人才,这就需要高职教育要不断修订人才培养目标,使之能够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并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明显脱节

专业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直接载体,也是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融合点。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契合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推动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目前的高职院校中,有一部分专业设置规模过于庞大,有的学校甚至有上百个专业;专业内涵建设不能紧跟时代步伐,缺乏相对应的职业态度、专业精神、人文素养等的培养;专业发展也不平衡,有些紧缺人才专业不能得到很好的宣传,导致企业缺人才、专业招不来人等怪现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凸显,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岗位需求;综合性办学现象越来越普遍,缺乏独有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专业门类极多,专业之间关联度低,极大增加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三)“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不完善

一些高职院校思想转变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还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的“一亩三分地”,实行封闭式的关起门来办学,对目前市场流行的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学徒制、实验工坊等办学形式没有积极性,还按照过去的老思路、老传统,简单粗暴地把学生推到社会实习,就认为实现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学校教育模式、教学理念一成不变,完全脱离社会、市场、企业的需要,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四)社会培训职能发挥不明显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际上承担了十分重要的社会培训职能。中原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凸显了农民转移再就业难、城镇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三难”矛盾以及失业人员职业技能低下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人才培育优势,围绕岗位需求和就业需求,通过多种渠道、多个层次、多种形式为社会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者的职业素质和技能。

三、适合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重视专业结构调整

在中原经济区发展过程中,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技能型应用人才,高职院校要明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最终是为了满足和适应企业需求,一定要倡导“能力本位”的核心培养目标,使得最终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在专业结构的具体优化和调整问题上,要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优化自身专业结构,从而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要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依托现有专业优势和教学资源,综合考虑自身的办学特色,优先发展工科类、农业相关类、高新技术类和自身特色类专业,重點发展应用新型专业,有计划地开设、改造和提升服务业相关类专业。

(二)专业设置灵活多变,适应市场需求

灵活设置、调整相关专业,对高职教育来说是必需的。这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了解区域现有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包括区域产业相关政策、人才现状、市场趋势、就业形势等各个方面,也要吸取沿海发达地区和北上广等地高职院校的先进经验,更要紧跟市场政策,预测区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从而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据此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前提。总之,高职院校应紧跟市场,及时追踪市场需求变化,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特色,前瞻性地设置和调整相关专业,提高专业设置对市场更新的适应性。

(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

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及时走出来,增强与市场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提高与各级各类企业的融合度,让“企业进学校,设备进学校,学生进企业”,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让企业真正参与到教育环节中。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能手、工程师等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设置调整和建设等活动并参与有关专业课程的讲授,承担一定的实践技能教学任务。同时学校教师可以定期到企业参观、考察、学习,把企业中实用的先进技术理论带回到课堂,提高教师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教学内容改革。学生可以直接到企业中在真实的生产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和培训,按照企业的工作标准进行实践训练,培养自身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四)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随着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需要通过转岗培训实现再就业。高职教育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构建行之有效的开放式社会培训体系,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优势,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针对社会和企业紧缺人才和技术,建立灵活有效的职业培训服务模式,开展社会化职业培训。通过分类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设立各级各类培训基地,努力建成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推荐、岗上指导等一体化服务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积极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知识储备、技术指导和人力支持,达到教育资源共享和人才储备需求的目的,让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功能得以实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总之,中原经济区的產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定伴随着区域高职教育的大发展,而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反过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高职教育的发展要培养出大批基础知识扎实、知识能力范围宽广、技术能力强劲、综合素质较高并适应中原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各类实用型人才,专业结构、专业设置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趋势相适应,促进高职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那么就必须在未来做出更大的努力。

猜你喜欢
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中原经济区崛起的金融风险防范探讨
我国工业部门节能政策效应研究
中原经济区旅游业金融支持研究
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小企业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武术产业发展的助推力及资源优势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