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中,中巴关系是二战后除基于相同意识形态的曾经的中苏关系、中朝关系、中越关系,以及基于血缘和文化认同的中缅关系之外最独特的双边关系。这种关系被中巴两国政府形象地称之为“全天候的伙伴关系”。这一双边关系的定位告诉世人,中巴关系是密切和独特的,而这种密切和独特表现为它的深入性、全面性和连续性。
关键词:中巴关系发展;一带一路;时代挑战
一、中巴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
1947年8月14日,印巴分治,巴基斯坦作为独立的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而存在。不过,一开始中巴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接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虽然于 1951年5月21日即与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但由于在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及所奉行的外交政策上的差异,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一度十分冷淡。1962年,中国与苏联从同盟国变为敌对国,巴基斯坦抓住时机,以提议中巴启动边界谈判为契机,迅速接近中国。1962之后本着 “互谅、互让”的精神,双方经过谈判签署《中巴边界议定书》。自此,影响中巴关系的隐患被消除。中巴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巴之间逐渐由原来一般意义上的双边关系发展为事实上的准同盟关系。中巴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中国1966年以后国内局势的颠覆性变化及后来的拨乱反正而变化,也没有受到巴基斯坦连绵不断的政府非程序更迭的影响。80年代,齐亚·哈克总统有感于这一奇迹,说中巴之间是“全天候的友谊”。 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巴,与巴基斯坦领导人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关于建立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签署了51 项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其中超过30项涉及中巴经济走廊。
二、中巴关系对双方国家利益和发展的影响
巴基斯坦建国后,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往的历史上,确实在很多关键问题上支持和帮助了中国。第一,巴基斯坦一直是在联合国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和驱逐蒋介石集团代表的主要提案国之一,当时的巴基斯坦外长夏蒂还就此事做过美国前总统老布什 的工作(老布什时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这是在“入联”方面支持我们 ;第二,巴基斯坦帮助中国促成了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的归来 ;第三,巴基斯坦还促成了基辛格博士访 问中国,同时带来了“小球转动大球”的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最终实现了尼克松总统历史性的北京之行 ;第四,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方面,巴基斯坦从来都是坚定地支持中国。当然,中国也帮助了巴基斯坦,回馈了巴方的友谊。中巴喀喇昆仑友谊公路、恰希玛核电站、瓜达尔港都是中巴两国合作、中国帮助巴基斯坦经济建设的典范 ;如今的中巴经济走廊更是巴基斯坦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建设工程。中巴友谊最高潮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巴基斯坦把自己所有战略储备的帐篷都捐送给中国。2013年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使得中巴经济走廊得到推动; 2015年习近平主席历史性访问巴基斯坦,使得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又创新高。这便大概是中巴全天候、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由来。也许在我们看来,中巴的友谊就是一段我真心对你,你倾囊回馈的美好佳话。但国际关系永远不是什么童话故事,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一切。依靠情谊来维护的关系太过虚无缥缈,唯有互利共赢才是长久之计。现今中巴之间的国际关系仍是亲密友好的,也是双方利益一致的结果。
中国为巴基斯坦带来的利益有目共睹。近年,中国的 “一带一路”发展迅速,在巴基斯坦尤为突出,不到两年时间内,中国就向巴基斯坦提供了20亿美元贷款,并帮助巴基斯坦补充外汇储备。巴基斯坦估计,通过提供工业化启动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几年中国的投资将为巴基斯坦经济增幅贡献两个百分点。若巴基斯坦紧抓住这个机会,同时逐步改善国内的安全情况。加之,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威胁仍旧存在且巨大,在美国已经无法依靠的现在,若放弃中国的庇护,巴基斯坦的命运可想而知。
同样的,巴基斯坦对中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巴基斯坦是南亚唯一对印度具有牵制作用的力量,巴基斯坦的存在可以避免印度将全部力量都扑向中国的情况,且印巴之间的战略平衡可以维护印度次大陆的和平与稳定,这块地区的和平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巴基斯坦也是中国大陆与印度洋的重要纽带。巴基斯坦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陆上通道,中国通过巴基斯坦不但可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还能直接通过巴基斯坦联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直通印度洋。再者,巴基斯坦对“中国价值观”的大国体系的推广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中国现在正致力于打造新的世界国际关系,提倡和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若巴基斯坦在中国的援助下能成为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中发展最好的一个,势必会有利于中国价值观的推广和认同,加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三、制约中巴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时代挑战
中巴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的构建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成就,难能可贵。但是,中巴两国是在地区冲突和冷战格局的情景中走到一起的,全天候关系一开始便带有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根据国际合作理论,两个或多个国际为主体的有效合作,是基于同族认同、血缘纽带,或者质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制度、传统文化,彼此可预判的立足于程序的政府决策以及互惠的经济和安全利益等。然而,中巴之间的合作,是一种外部导向型的而不是内生型的。印度、苏联、美国等大国博弈是促成中巴合作的重要因素。这种合作因而更多的是基于安全考量,从而使中巴全天候关系存在结构性困境。
中巴意识形态上南辕北辙,政治经济制度上大相径庭,民族、宗教、文化上存在内在紧张,显然都不一定是全天候伙伴合作关系的有利因素。而巴基斯坦国内政治 的变动不居和局势的长期动荡,使巴基斯坦至今没有形成有公信力的政府决策的程序规则。不透明及不可预判将是未来很长时期内巴基斯坦国内政治的特征,因而也可能是未来中巴合作的隱患。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巴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巴基斯坦混乱动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衍生出很多的矛盾和问题。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大周边战略使中巴之间战略需求下降,迫使两国合作内容发生改变。巴基斯坦也不能很好的利用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机遇。两国结构性矛盾凸显,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失衡问题严重。外部因素的改变,特别是美国和印度因素对中巴关系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四、小结:以理性、现实的态度发展中巴关系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亚洲大国,中国必须与所有不怀敌意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巴基斯坦作为中国传统的友好国家,其地缘政治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它对于中国破解能源困境,顺利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反制美日等国的战略围堵,拓展在中亚、中东地区的贸易空间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正因为巴基斯坦的重要,在发展中巴关系时,必须理性、务实。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因而也必须建基于现实主义之上,少一些情感和意识形态色彩,多一些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考量。中巴政府和人民都应该珍视两国得来不易的亲密关系,为新时期中巴良好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军甫,《中巴全天候伙伴关系的发展脉络》,《中国周边形势|观点》
[2] 周戎:《周戎:“巴铁”之“铁”经得起考验》,2019.07. 01
[3] 郭瑞晓,《新时期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面临的挑战与发展》,青岛大学,2012
作者简介:马小琴,女,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