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巧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如何将校园文化建设引向深入,只有正确的认識和工作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正确、科学的高校校园文化理论作指导,同时也应当基于不同高校的不同校情,因校制宜。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拥有56个民族师生的民族高校,而藏学学院是西南民族大学具有“双特色(特色学院、特色学科)”的学院,藏学学院秉承着学校的办学宗旨——“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立足于校情、各民族师生具有的心理特点,注重营造各民族师生相互尊重、平等团结、和睦共处的校园文化氛围, 着力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以“民族团结教育”目的,以校园活动”为载体,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的校园文化育人新道路。
一、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的校园文化育人具体实践
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教育功能;二是传播知识的教育功能。[1]罗马古典主义理论家贺拉斯的“寓教于乐”的观点,完全可以被引入到校园文化之中,使校园文化做到“教诲与娱乐携手并进”。[2]校园文化活动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直接、最贴近学生的渠道。藏学学院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功能,寓教于乐,让民族团结的观念入脑、入心,让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藏学学院相继开展了“10+10”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振兴计划、 “珠峰杯”藏英汉三语演讲比赛、“灯塔杯”藏语诗歌朗诵比赛、“团结·共进”藏戏文化节、“笔尖上的艺术”藏文书法比赛、藏语主持人大赛、藏语情景剧大赛、“藏族文化和谐之旅”大型学术与文化活动、康巴卫视汉藏双语大会藏学院选拔赛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学学院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上,成为了在民族院校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强民族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成为了有利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载体。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多元价值取向的当今社会,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巩固新时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成为民族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风向标,更成为指引校园文化活动发展方向的风向标,让校园文化活动更加贴近学生。“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对以往“民族团结教育”的拓展和创新,这段论述为民族院校做好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民族团结进步”的总体目标指引统筹下,需要做好多目标的协调分析,最终明确了我们要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目标、形式与内容。藏学学院多数活动便以此为出发点,结合民族特色,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上,更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寓于其中。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必定将会进一步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强调,学生在高校生活,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就好比小麦的灌浆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向之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一定会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必将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作用。以此帮助学生塑造出健康的人格,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藏学学院以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的价值取向,为藏区基层社会发展培养了“回得去、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藏汉双语人才。
(三)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价值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十分重要的育人价值。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恢复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增长学生的知识和志气,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3]学生在大学中,接触最多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就自然成为了培育学生“民族团结”信念的主要渠道。
民族院校需要从高等教育规律和民族工作规律的本身出发,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结合,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因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决定了广大学生参与广度与深度,具有较强的号召力,相对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增强学生的好感,更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素养。藏学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与汉藏双语诗歌大会提升学生双语使用能力,从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三、新时代下藏学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在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熏陶之下,数年来,藏学院为我国藏区地方基层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务实奉献、知行合一的特质,同时政治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少数民族人才。
在新时代,更赋予高等院校,尤其是民族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进一步实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历史使命,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断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莹.浅谈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235-237.
[2]孙庆珠主编:《高校校园文化概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73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