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文科科研管理发展思考

2020-06-29 19:22张闻箫
大众科学·中旬 2020年7期

张闻箫

摘要: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纵观世界知名高校,皆有立于世界前沿的学科作为基础,世界一流的学科肩负著培养顶尖专业人才及建设超强学术研究能力团队的责任。在建设学术团队的过程中,科研管理的正确导向为科研团队的建设、科研能力的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应从加强跨学科研究、鼓励实践类成果产出和支持基础研究三个方面加大支持。

关键词:科研发展;跨学科研究;实践类成果;基础研究

2015年中央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7年印发并公布了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规划的名单。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纵观世界知名高校,皆有立于世界前沿的学科作为基础,世界一流的学科肩负着培养顶尖专业人才及建设超强学术研究能力团队的责任。在建设学术团队的过程中,科研管理的正确导向为科研团队的建设、科研能力的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加强支持跨学科研究力度

随着学术研究不断深入,很多学术问题需要若干个学科协同应对,跨越独立学科的界限,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用整体的方式去思考[1]。一流学科建设要求高校在特色学科领域内展开世界领先的研究,随着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不断细分及科研服务国家建设需求的不断增多,跨学科科研已成为能够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模式。这要求高校科研科研管理部门在政策制定、立项支持及成果认定上紧跟跨学科研究发展步伐,从顶层设计层面出发,持续关注、不断刺激科研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为跨学科研究设立专门的支持项目

一流大学的跨学科研究的优势非常明显,可以拓宽原有优势学科的研究广度,进一步增强学科优势。学校每年可以设立一些专门支持跨学科研究的立项计划,激发科研团队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提高学科科研的多样性。斯坦福大学的Bio-X跨学科行动计划就在促进产生革命性的研究项目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

(二)适当放宽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认定

相对于理科科研成果,文科科研成果较多源于研究者个人的思想结晶。在跨学科科研中,较多的强调学科间科研产生的催化作用。在文科科研成果的认定上,可以进一步打破成果奖励或贡献唯一受益的壁垒。将科研奖励等一系列鼓励奖励给参与科研的团队,再由团队内部进行分配。

二、鼓励实践类成果产出

论文、著作、成果获奖等科研成果经过长期的沉淀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已有了较多相对权威的评价机制。国内的CSSCI、AMI综合评价报告、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国际上的SSCI等都对论文类成果的认定起到了非常好的支撑作用。虽然近年来对唯收录期刊论的做法也有一些争议,但目前为止这依然是最被广泛使用的管理模式。相较而言,实践类、应用类的成果通常存在着评价机构多样化等一系列不确定性,仅依靠高校科研处人员的有限认知很难对所有学科的此类成果作出专业评判,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团队的积极性。要推进此类成果的认定可从社会影响度着手。

(一)调研报告类应用成果

调研报告类的应用成果的作用是对政府或企业的决策起到一定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之上其应用程度就可以作为评价的标准。为政府做的调研报告,可以依据影响政策制定的程度来确定其等级。例如被党中央采纳的调研报告就可定为A级,被省级政府采纳就可定为B级,依此类推。为企业所做的调研报告,可由企业规模及业内的影响度来确定,并请研究报告的撰写者提供采纳后的影响报告。结合两个层面的结果由学院或学部学术委员会、其他高校领域内专家与职能部门一起确定其级别。

(二)实践类成果

实践类成果的认定难点主要集中在音乐、美术、体育、舞蹈等实践为主的专业上,虽然很多行业的标准一直在更新,老牌的专业机构影响力可能会减弱,新崛起的评价机构也可能持有非常高的评价标准,但总体来说行业内始终有一些较稳定的评价机构,尤其是国内有国家主导的评价机构,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水准。例如美术类中由中国美协主导的全国美展,就是相当权威的评价能力。除了对以此类团体的评价为标准,通过对行业顶尖的专科院校的调研,也可以确定一批在国际、国内行业内拥有长期稳定评价能力的机构或组织,以这些机构的评判标准作为依据就能得出相对可靠的评价标准。同时,名单确定后定期的更新也非常重要,最好可以以2-3年为一个周期,定期的调研考察,确定评判标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大力支持基础研究

相对于在“风口浪尖”的热门研究领域,基础研究产出慢且枯燥乏味,所以高校是整个社会最适合做基础研究的地方,也正是基础科研的主力、针对基础研究投入最多的地方,但整体来说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依然不足。从高校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基础研究是建设“双一流”高校学科特色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发展特色一流学科的需要

基础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石,能提高人类整体认知水平,能不断拓宽人类知识的边界,探索未知的世界和人类能力的极限。高校科研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此,同时在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当下,基础研究则是我国在科研领域走向国际一流水平的突破点。要支持基础研究,高校可以针对基础研究进行专门立项,在申请时严格把关,对结项的时间要求相对宽松,给予项目研究更高的宽容度;在成果奖励方面,针对基础类型的研究,学校在校内的成果奖励评选时可以设置专项、高等级的奖励,以拉动科研团队的研究热情。

(二)社会责任

学科中鲜少问津的基础研究领域有着成果周期长,顶级期刊难发等让研究者望而却步的现实性问题。所以社会机构和组织对基础性研究的投入相对较少,有统计表明,在美国基础研究的投入是840亿美元,占整个科研投入的18%,应用型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研究投入分别占到20%和63%,且基础型研究的投入以高校为主。这就说明不断的进行高质量的基础研究是高校对社会的责任。

科研促进知识发展,且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本科教学中才能不断的突破人类认知的天花板,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以此为使命,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以人为本,重视科研的结构和质量是一流高校科研部门的责任。不断创新激励模式,是助推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汪霞 顾露雯 主编 世界一流大学案例研究:高质量的秘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6

[2] https://biox.stanford.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