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和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已经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教学势在必行。以下,是笔者从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角度,谈谈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一点粗浅尝试。
一、凸显主体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思想政治课教材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学生是生活和学习的主体。
中学生在学校中已经开始关注社会、家庭、社交活动,因此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就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把握中学生的思想动态,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积极关注他们态度的生成、情感的培养、信念的形成,建构他们的精神世界,从思想走向行动,从理解走向实践,将民族团结渗透于学生内心深处。
我校大多数的住校生都在食堂吃饭,但有一位少数民族学生,在刚开学的那段时间,我发现她总是闷闷不乐的,我找她谈话时,她告诉我,他们民族的传统是不吃猪肉的,学校食堂的饭菜里有猪肉,所以她不愿意吃食堂的饭菜,就一个人在校外吃,可是同宿舍的同学却嘲笑她太娇气了,说她不懂得心疼父母,有人还说她爱搞特殊化等等。
为了解决她的困扰,我将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提前进行。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收集、查找关于各民族相互尊重、我国民族政策等方面的内容,然后由学生制成幻灯、编成小品、开展辩论会等。由于学生的广泛参与,本节课气氛热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我国地域辽阔,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国家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指导下,各民族之间平等,相互团结,互敬互爱,共同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光辉业绩。
同时,更多的学生也认识到:民族风俗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我国各民族由于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不同,所形成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因此,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的精神,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在于少数民族交往时,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要“入乡随俗”。尤其不能违反民族禁忌,因为这会伤害民族感情,妨碍交往,影响团结。
课后,同学们改变了之前的看法和做法,主动向那位同学道歉。有的同学还将此问题向校领导进行了反应,校方督促食堂进行了整改。在这个温暖的、充满着团结友爱的大家庭里,同学们践行着“56个民族是一家”。
二、突出时政性
时政性是思想政治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它体现了政治课时代性特征,是思想政治课的一大特点。民族团结教育时政性较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关注民族团结有关的时事,将它渗透到课堂中,以增强政治课的效果与效率。
在学习《政治生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时,我选用了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并设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央为什么这么重视民族工作?(2)在努力实现少数民族脱贫工作,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中,中央都做了哪些工作?(3)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请学生结合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国际国内的实际,进一步认清了加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到: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为了加深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还运用横纵对比法,将理论教育与事实相结合,让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本质。如:在《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时, 让学生围绕“不安宁的中亚--动荡的阿富汗—叙利亚危机”等众多的时政现象分析原因,学生知道了国家衰弱则民族受难,国家独立则民族振兴的道理,进一步认清了民族矛盾的根源、后果,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当前形式,让学生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三、关注问题性
在教学中要进行调查研究,有的放矢,注意及时澄清学生的思想认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所存在的疑惑,要有针对性地解除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上的疑虑和困难,找到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法,制定今后的对策。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把对每一个问题的真实想法和认识讲出来,在了解学生认识,理解程度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真正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有些问题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如:美国的种族问题是民族问题吗?要通过平等的沟通交流,真正达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的目的。要注意把握问题的本质和特点,实事求是,分清类别,避免把所有发生在不同民族成员,群体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都归结为民族团结问题。在民族团结教育中,要立足引导,遵循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做到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注重实效。
学海无涯,学无止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需要我去探索和改进的地方。让我们共同努力,更好的守住自己的阵地,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我們的课堂中,浸透到孩子的心灵中。
作者简介:桑书文,(1977.12-),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南,学历:本科,职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