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诗旸
随着医改进程不断推进,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各方面将受到考验,该文首先分析了公立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从完善管理制度着手,运用财务分析工具构建效益评价体系,对医疗设备购置前进行可行性论证和预算管理,在设备使用后进行效益分析和绩效评价,从而对医院今后设备的引进、合理调配使用、报损等提供分析建议。
目前,随着医疗事业发展进程的向前推进,购置高精尖的医疗设备是不断增强医疗服务的必要途径。医疗设备具有成本高、更新快、使用费用高、资金周转慢等特点[1]。对医疗设备开展效益评价分析,有助于设备的购置论证和使用管控,通过运行效益分析可以加强医疗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其运行效率,使国有资产的价值得到体现,让医院从医疗设备管理中获得综合效益的提升。
医院设备管理的问题
缺少科学的设备购置论证
现在,为了提高医疗业务水准,越来越多价值高昂的设备被医院采购。在公立医院中存在一种现象,由于大型医疗设备可以得到财政资金的支持,因此在选择设备时往往会选择技术水平更高的设备,对设备的实用性不够重视。在做购置预算时缺乏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经常会购置使用率不高、因使用功能重复导致产能过剩的设备,使国有资产的价值难以体现。
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
医院的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完整的资产购置、报废、处置制度,或者没有严格规定责任落实到人。如资产购置时未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制度执行,固定资产未经过财务流程便随意报废,导致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账账、账实不符,报损库的待报损资产未进行分类整理等问题。
运维管理不重视效益分析
医院只注重设备的投资,对医疗设备购置后的运行维护管理的关注不够,不关心运营效益的评价。对设备运营效益的忽视,会导致高闲置率的设备不被发现,维护成本过高的低效益设备仍旧在使用不被报损等问题。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制度
加强设备购置预算制度建设
要重视设备预算的制定与管理,加强资产购置前的可行性论证分析,将论证分析结果纳入预算制定体系。各部门在编制本部门项目预算时应判断项目是否有立项价值、是否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节约成本,并以此为原则制定设备预算方案。财务科对各科室填报的内容进行审核,根据以前年度设备支出平均值和经过设备效益评价分析后的情况综合考量后审核年度预算限额。加强对预算的执行监督,各科室根据预算制定科室采购固定资产计划,严格按照采购计划限额执行预算,预算方案不得随意更改,只有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才允许经过审批程序后更改。
购置设备前应进行合理性分析
公立医院许多医疗设备的购置会得到财政资金的支持,为了使国有资产被充分利用,在购置前增加合理性论证分析是有必要的。应该从医院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其产出的效益,尤其是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高价值设备,因其投入成本和维护成本高,资金周转时间长,应经过充分的购置论证,避免设备的闲置、重复购置、产能过剩等问题。
合理性分析的要点:
1、申购科室递交的申请报告应写明申购设备的使用目的、发展前景、计划使用年限、预估作业量等信息。
2、医务部门对购置申请中有关医疗业务方面的内容审核,关注其是否符合医疗业务发展需要。
3、设备科对购置申请中设备的技术指标、市场价格、品牌质量等进行市场调研。
4、财务科对购置申请的成本效益做出评价,确定经物价部门核实后的收费标准,测算预计的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保本点等财务指标。
加强设备的绩效考核管理
资产设备投入使用后进行运行效益分析,通过分析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制定设备调整运行的方案。将设备的效益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在设备开始采购时建立设备档案,设置绩效评价指标,从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将资产的绩效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设备安全与质量维度;2、设备使用效率维度;3、设备贡献维度,并以此制定相应指标[2]。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定期考核,如果考核不达标,或者明显偏离目标,应在绩效考评中予以体现,督促其提高使用效率。对于长期未通过考核的设备,予以停用或报废。
构建医疗设备效益评价体系
在建立效益评价体系时应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方面是体现经济价值的指标,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的一些投资分析工具;另一方面是体现社会价值的指标,主要用于体现非直接获得的收益。有些设备也许直接获利能力不强,但却是作为公益性必不可少的设备,比如血透纯水机。在各项指标依据医院历史数据分析得出后,按指标的重要性赋予权重,从而得出综合效益的评价结果。
经济效益评价
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评价需要运用财务管理中的一些投资分析方法。
1、设备投资回收期
本文主要研究高价值医疗设备的投资回收期指标,其投入成本和维护成本高,资金周转时间长,因此使用非静态的、将时间成本因素纳入计算公式的动态投资回收期作为设备的评价指标更符合实际。其計算公式为:
其中,ic 代表折现系数,Pt表示为需要计算的回收期,CI和CO则分别对应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折现系数选用7%-8%,该系数来源于国家发展与改革委编写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3]。动态投资回收期就是累积现金净流量折现值为零时的年限,回收期越短说明收回成本时间越短,反之则越长。
2、设备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法属于财务效益分析中的一种静态分析法,是指设备投产后每年的收益与支出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投资利润率=(平均总收入-平均总支出)/投资成本×100%。其中,年利润是指正常年度净利润,投资成本是指设备购置、装配、运行、维护等投资支出的本利之和。参考评价指标:年利润率>120%为优秀,36%—120%为良好,0—36%为一般,<0为差[4]。
3、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的简称,也可以称为盈亏平衡分析,用来测量设备运营过程中的保本点和安全边际率等分析指标。保本点可以指导医院管理者从财务数据中寻找出盈亏平衡的临界点,即在该销售量水平下,超过该销售量时则盈利,反之则亏损。安全边际率是指在现有或预计销售量下对医院经营安全的保证程度,即以目前销售量还有多少距离会使医院由盈转亏。计算公式如下:
①保本销售量计算公式为:保本销售量=医疗设备固定成本/(平均收费价格-医疗设备变动成本)[5]。具体成本项目在表1中有列示。
②安全边际率计算公式为:安全边际率=(当前销量-保本销量)/当前销量×100%。安全边际率的参考标准:10%以下为危险、10%—20%为要注意、20%—30%为较安全、30%—40%为安全、40%以上为很安全[6]。
社会效益评价
医疗设备使用后获得间接利益是社会效益。具体指标分为设备使用率、设备备用率、科研成果率、教学任务率、故障率5项[7]。各项指标计算公式如下:设备使用率=当月作业量/基准作业量×100%;设备备用率=设备开机后未使用时间/总开机时间×100%;科研成果率=涉及使用该设备的科研分值之和/统计期间内已完成的科研项目总分值×100%,科研分值评分标准按照每年完成科研项目和论文数量,从易到难逐级设置分值;教学任务得分=设备用于教学次数/设备用于患者的检查次数;故障率=因故障停止工作天数/ 实际工作天数×100%,停止工作天数0.5天起计算。
结语
医院应加强医疗卫生设备的管理控制,从购置前的预算、可行性分析,到使用过程中的运营管控,再到不同时期设备使用的绩效考评都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医院管理者对设备全面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使国有资产的价值得以体现。患者在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医院的经济效益也会不断提升,为医院整体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刘小凤. 医疗设备购置论证及运行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J].《财经界》,2012(2):77-78.
[2]汪丹梅,唐晓东,阎星云,等.大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全面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7,20(3):222-225.
[3]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4-6.
[4]孙玉冰,潘莉.单参数设备折旧模型变化对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影响[J].中国医疗设备,2019,34(9):136-139.
[5]劉小凤.大型医疗设备效益分析方法探析—以核磁为例[J].财会通讯,2012,(12):67-68.
[6]李明旭.S医院CT运行效益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25):15-16.
[7]沈玲丽,朱人杰,范璐敏,等.基于综合净现值的医院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及改进建议[J].医疗卫生装备,2019,40(2):71-7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