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静宁
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城往东北出发15公里左右,有一片青山环抱的开阔地,45幢灰墙碧瓦的独体别墅错落有致地矗立其上,道路宽敞,路两旁有齐人高的桂花树、小叶榕、剑兰、刺桐,绿意盎然。一眼泉水沿屯中大道的水渠潺潺而下,注入一个篮球场大小的游泳池,水体碧蓝,清澈可饮。这就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的移民点——可爱新村,是环江县扶贫开发“整乡推进,整村搬迁”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曾几何时,可爱村一点也不可爱,代表着贫穷、落后、闭塞、峒场、山旮旯。搬迁前的可爱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140户450人蜗居在34个山包里,住的是木瓦房、茅草房。十多个姓氏,多民族杂居。人均不足几分旱地,山民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玉米、黄豆、红薯、旱谷等农作物,同时辅以猎牧,日子大多温饱不济。青黄不接时靠政府救济,是全乡低保户最集中的村。
1998年,修通了从顶新村到可愛村最近的内兄屯沙石路。1999年全村通电。2006年,大部分村屯接通了山泉水。2004年,由于生源太少,学校停办。2013年出了第一个大学生……这就是曾经的可爱村。比之以前,群众已经满意这样的生活条件,他们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2012年4月26日,河池市开发扶贫“整乡推进”启动誓师大会在大安乡可爱新村召开,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可爱新村成了大安乡扶贫攻坚的“重点战场”,也是河池市创新开发扶贫模式的一个试验基地。
领导决策,政策倾斜,干群合力,全力推进。政府使用一套组合拳,要在短时间内打造一个可爱新村。
从饥饿到温饱,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温饱到水、电、路的解决再到衣食无忧,可爱村村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从可爱旧村走到可爱新村,15公里,几座山,群众用几辈子也无法翻越。1976年,群众觉得山里生存环境恶劣,渴望改变生存环境的强烈愿望,搭亲靠友,自发迁移到附近的村庄,后因耕地,宅基地,周边关系问题没法理顺,以失败而归。这是一次没有组织和外力支持的灾难性迁移。物质、精神、时间多方受损。只有极少一部分人定居下来。渴望改变命运的村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
扶贫工作的强力推进,让当地群众踏上了脱贫之路的幸福快车。
村民们相信社会进步,生活越来越好。但他们想不到日子会突然好得让他们不可思议!多年来困扰村民的水、电、路、学、医、养等诸多难题,政府用“搬迁”两字干脆利落给予解决。其中,90户选择了有土安置,在可爱新村安居。每人0.5亩水田,1亩旱地,另外还有一个集体牧场;59户选择了无土安置,进城买房,外出务工或安排公益性岗位;3户利用政府危房改造资金补助就地建房。
一次,我在可爱新村看到一位村民大哥在房头的菜地里蹲着薅草,就问他家的生活就业情况。他说他姓卢,儿子儿媳去广东打工,他和孙子住在可爱新村。他接送孙子上下学,耕种自家两三亩田地,老伴在老家养蚕。这是他的新家,交了6万元,其余部分由政府补助。这两层半房子有195平方米。卢哥的话语里掩饰不住幸福与满足。
据统计,2012年以来,环江共整合资金3.62亿元,实施大安乡整乡推进异地安置扶贫项目,同时通过产业带动,引导村民种植红心香柚等水果产业3万多亩,实现整体脱贫致富,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依托牛角寨旅游景区的优势,辐射带动可爱新村发展生态旅游业、农家乐等项目。致富渠道和就业门路越来越广,达到了“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的目的。
在一个院子的荫棚下,有几个妇女在拾蚕茧,她们动作麻利,目光祥和,一边劳作,一边低头说笑。在村头,有一个小菜市场,有绿的韭菜、黄的柚子、白的豆腐、红的辣椒……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各买所需。
可爱新村村民的日子,充满幸福的桃红柳绿,宁静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