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宇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购物越来越受青睐。在家轻点一下鼠标,就会有快递小哥送货上门。不过,快递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属,在我国古代也有。
《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转述孔子的话说,道德的流行比邮传系统里面的传递还要快。邮传,又称驿站、驿传、邮驿,是古代政府为传达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供应往来人员食宿和车马而专门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孔子用邮驿作对比,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邮传已经十分普遍了。
到了秦汉,建成以国都为中心,通往全国各主要地区的交通网络,驿传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驰道是秦朝道路网的主干,类似今天的国道或高速公路。《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这些大道,路平道宽,沿路驿站、馆舍和军事设施遍布。《睡虎地秦墓竹简》云:“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即每相隔十里,就要设一亭,其主要负责为往来的驿传人员与马匹提供完备的食宿。秦朝还颁发了《行书律》,对文书种类、投递时间、登记要求、典章制度、奖惩办法等都作了明确清晰的规定。假如在此过程中,亭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责,那就会按律问责。
汉代继承秦朝邮驿制度,并改革创新,规定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说文解字》曰:“驿,置骑也”。因为骑马跑得快,一天可行三四百里,传递的距离范围大为扩展,便以“驿”正式命名。当时规定驿站的来往文书要登记造册,称为“邮书簿”。驿使要統一着装,头戴红头巾,臂着红色套袖,身背赤白囊,醒目地奔驰在驿道上。而且传递方式是接力式的,人马歇息,公文不得停留,必须一个接替一个地传递下去,直到目的地,这在当时是最快的速度了。
在唐朝,邮驿发展到达了一个高峰。据《大唐六典》记载,驿站包括水驿、陆驿和水陆兼办三种,有1639所。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2万多,其中驿夫17000人。驿使行程,乘驿者每日行六驿,一天走180里;乘传者每日行四站,则一天走120里。遇有紧急公文,通信使者快马加鞭,朝夕可行300余里。唐代诗人岑参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描写的便是当时快递员们骑骏马风驰电掣般地奔向边疆各地传递紧急军令文书的情景。最出名的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宋朝将传递朝廷公文和书信的机构称为“急脚递”。急脚递铺兵落脚的地方叫急递铺。沈括《梦溪笔谈》说:“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惟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炫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这里的金字牌急脚递相当于现在的特快专递。铺兵不分昼夜,不入驿铺,快到递铺时摇铃,接力的铺兵收到信息后立马出铺,完成交接,就这样一铺一铺传下去,直到最后的目的地。1140年5月,正当岳飞在抗金前线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南宋朝廷为达到停战求和的目的,竟在一天之内连发了12道金牌,传递紧急诏书,迫令岳飞退兵。岳飞只好慨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十分重视驿站的建设,制定了严格的驿站管理法律。《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诏令“置各处水、马站及递运所、急递铺,凡陆站六十里或八十里,专在递送使客、飞报军务、转运军需等物”。但无论是邮驿还是急递铺,都是传递官方文书的,并不为民众所用。为了适应民众通信的迫切需要,明朝永乐年间出现了一种专门为民间传递信物的组织——民信局。
清朝在京城设有皇华驿,为京城收发总汇之地,通达全国。各省所设的邮传机构称驿,还下设站﹑台﹑塘,统称驿站。那时,民间还有数千家民信局,业务种类广泛,经营方式灵活,深得商民信赖。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代杭州湖墅就有两家民信局,类似于今天的“快递公司”,一名福润,一名永利。2013年,在杭州参展第二届大运河集邮展览时,就曾展出过杭州湖墅永利信局收寄浙省同益缄寄枫桥源盛朱宝号的珍贵信封,上盖有杭州湖墅永利信局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