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君
摘 要:21世纪以来,我国学界给予美国非裔戏剧的关注渐增,一大批研究成果随之涌现。通过梳理本世纪的成果发现:非裔戏剧在我国的研究总体呈现出“从单一维度转向多维度诉求”,“从着眼局部性研究到注重整体性研究”,“从单纯文学性研究到跨学科互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21世纪;美国非裔戏剧;中国研究;发展趋势
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戏剧经历了发展、起伏和重生。在戏剧低迷的年代,少数族裔戏剧为美国戏剧注入新活力,而其中非裔戏剧成果斐然,展现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美国非裔戏剧在20世纪20年代诞生,50年代蓬勃发展,80年代逐渐成熟,佳作迭出,在美国少数族裔戏剧中已经出类拔萃。奥古斯特·威尔逊、苏珊·洛莉·帕克斯、琳恩·诺塔奇等剧作家挖掘非裔历史从而将戏剧与非裔文化相联系,令人深思,同时又激励非裔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主流文化。
美国非裔戏剧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大陆有关研究也日新月异,现在已成为国内外文学一大热门板块。在国内,对美国非裔戏剧的研究现在关键集中于奥古斯特·威尔逊的研究上,对于苏珊·洛莉·帕克斯的研究较少。本文以苏珊·洛莉·帕克斯的研究为例,通过综述对美国非裔戏剧的中国研究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从单维度研究到多维度诉求
在国内,关于苏珊·洛莉·帕克斯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真正开始于21世纪。美国戏剧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危机四伏,但总体上依然具有强健活泼的发展态势。剧作家前辈笔耕不辍,新人新作也层出不穷,尤其对当下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保持着高度的敏感。20世纪的“种族、阶级、女性、环境”四大问题在21世纪初的美国戏剧中仍是重要主题,少数族裔问题和生态危机等纷纷入戏,这使大陆对美国非裔戏剧的研究也在逐渐从单维度的研究发展为表达对新女性主义、身份认同、生态环保等普世观点的多维诉求,帕克斯研究恰好体现出了身份认同、种族问题、社会历史反思和女性主义等多维诉求。
岳本杰在《苏珊·洛莉·帕克斯戏剧<强者/弱者>中的创伤解读》中运用创伤理论解读了《强者/弱者》中兄弟二人所代表的非裔群体经历的文化、社会和家庭创伤,进而分析创伤复现及持续所引发的主体脆弱和失语,最后触动人们反思自我的身份建构和存在的意义(104),体现了对身份认同、种族问题的多维诉求。
魏新俊在《苏珊·洛莉·帕克斯历史剧的“挖掘”美学思想——以<维纳斯>为例》中尝试从三个层面勾勒出对帕克斯戏剧可能的考古学阅读,“首先解读帕克斯的艺术风格,然后探索她与福柯考古学理论相关的挖掘美学思想,最后分析剧作《维纳斯》的敘事话语,力图揭示帕克斯历史剧的‘挖掘审美内涵和现实意义”(43),体现出对种族问题、女性主义的多维诉求。
黄慧慧在《论苏珊·洛莉·帕克斯戏剧<在血泊中>的困境主题》中则以《在血泊中》作为研究对象,得出“黑人女性所处的物质、情感和家园三重困境,指出虽然黑人女性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突围,但结局总是悲惨的”(6),体现出对身份认同、社会反思、种族问题和女性主义的多维诉求。
二、从着眼局部性研究到注重整体性研究
21世纪以来,我国有学者对非裔戏剧的研究不再单纯着眼于局部,而是进行了整体研究,专门系统研究一位作家的作品的著作不再空白。以苏珊-洛里·帕克斯研究为例,闵敏所著的《苏珊-洛里·帕克斯戏剧研究》(2017) 是一部比较完满的研究著作,书中介绍了帕克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着重考察帕克斯具有代表性的6部剧作,涵盖了早期剧作、“红字戏剧”及“林肯戏剧”,研究共性并开辟了新的切入点,给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系统整体的参考。张琳所著的《苏珊·洛莉·帕克斯戏剧的后现代历史书写研究》(2018) 简单介绍了帕克斯的戏剧创作思路和戏剧表现手法,综述了国内外研究情况用新历史主义观点对帕克斯的作品进行了剖析。反观国内的美国非裔戏剧研究,张冲等人主编的《新编美国文学史》(2019),庞好农的《非裔美国文学史》(2013) 和谭慧娟等人编写的《美国非裔作家论》(2016) 等著作中介绍了主要的非裔戏剧家及其作品,但限于篇幅没有展开深入的分析。吾文泉的《多元文化与当代美国戏剧》(2015)较有代表性,独辟一章对艾德里安娜·肯尼迪、查尔斯·福勒、奥古斯特·威尔逊、安娜·史密斯和苏珊·洛里·帕克斯五位现当代美国非裔戏剧家的剧作主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切探讨,展现出当代美国非裔戏剧的特点。
著作以外的研究也从着眼局部性逐渐发展为注重整体系统性的研究。闵敏的《美国剧作家苏珊—洛里·帕克斯国内外研究述评》(2015) 系统整理了国内外关于帕克斯及其作品的研究。邵雪萍的《美国非裔女戏剧家苏姗·洛莉·帕克斯》(2018) 对帕克斯及其作品进行了介绍和简要分析。孙刚的博士论文《苏珊·洛里·帕克斯戏剧中的陌生化研究》(2018) 则对帕克斯的几部代表性剧作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其陌生化手法。对比美国的非裔戏剧研究,国内的整体性研究也逐步成熟,刘志芳的《美国“弱势戏剧”:黑人戏剧述评》(2008) 一文简单梳理了美国非裔戏剧史,认为“非裔戏剧中的身份书写必将在维系黑人种族文化,固守黑人主体性的基础上呈现出流动的变体”(57)。《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在中国》(2013) 对一百多年来中外文学界的美国非裔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情况做了一个国内目前最为完整的数理,并进一步指出这一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空白(谭惠娟 13)。陈爱敏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非裔戏剧概览》(2014)中予以威尔逊、帕克斯和诺塔奇等当代优秀非裔剧作家较高的评价,认为他们是在“借助戏剧艺术构建与非裔历史和非洲文化的联系,让人们直面历史”(146)。《改革开放40年美国非裔戏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2018)从整体性研究、威尔逊研究和女性戏剧研究三个方面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的非裔戏剧研究情况,呼吁断代史和专题研究,期望扩大研究范围、深入挖掘价值(赵永健 74)。
三、从单纯的文学性研究到跨学科互动
20世纪国内对美国非裔戏剧的研究多聚焦于文本本身的分析,目的、视角和成果单一,有同质化倾向。进入本世纪后,跨学科研究开始被一些学者所尝试,弥补了研究空白。以苏珊·洛莉·帕克斯的研究,国内的研究出现了跨学科的互动。
《苏珊-洛里·帕克斯戏剧叙事中的伦理观念》(吕春梅 16)中对《维纳斯》和《在血波中》两部作品的分析涉及了伦理学中“选择”、“控制”、“公正性”、“人权”和“下一代成长”等概念,实现了与伦理学的互动。同样,《帕克斯戏剧<强者/弱者>中的男性气质建构》(孙刚 122-124)中对男性气质的分析,“边缘性”和“从属性”两部分呼应了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意识的代表霍妮的观点“男性气质是通过贬损女性气质来建构的(康奈尔21)。”,与心理学进行了互动。研究成果中也有跟社会学的互动,《“寻找先人的遗骨,倾听它们的声音”——兼论帕克斯的剧作<强者/弱者>》(万金 45)对《强者/弱者》兄弟俩命运的分析呼应了社会学中社会进化论学说,即人类社会存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现象。类似地,研究成果还尝试跟人类学的互动,《论苏珊·洛莉·帕克斯戏剧中的美国非裔女性身体意象》(黄慧慧 53)中《在血泊中》的女主人公海斯特是美国非裔女性,也是一位奋力抚养5个孩子的母亲,且长期受到医生、牧师D以及宣称帮助她的社工的压迫,对她与5个孩子等关系的分析中呼应了文化人类学家对人类的婚姻家庭的研究。
《作为反抗策略的黑人女性身体——评苏珊·洛里·帕克斯的戏剧<强者/弱者>》独辟蹊徑尝试与经济学互动,其中第一部分“肉体的生死:消费社会中黑人女性的抗争策略”借鉴消费经济学分析了《强者/弱者》中格蕾丝通过对肉体的装扮让身体重生,从而强化现代消费社会中的身份认同感;同时不惜以肉体死亡的手段来倾覆现代消费社会中女性的客体地位(孙刚 135)。
21世纪以来美国非裔戏剧在我国的研究总体呈现出“从单一维度转向多维度诉求”,“从着眼局部性研究到注重整体性研究”,“从单纯文学性研究到跨学科互动”的发展趋势。同时,这些研究分别从人物分析、女性主义、身份认同和空间理论等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解读,也表现了非裔戏剧中国研究“从单一维度转向多维度诉求”的发展趋势。本研究有助于人们对非裔戏剧之于美国多元文化的影响力做出可靠判断,并为中美文化交流以及我国研究方向提供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陈爱敏.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非裔戏剧概览[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4(02):146-156.
[2]黄慧慧.论苏珊·洛莉·帕克斯戏剧《在血泊中》的困境主题[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04):6-10.
[3]黄慧慧.论苏珊·洛莉·帕克斯戏剧中的美国非裔女性身体意象[J].四川戏剧,2017(03):53-57.
[4]康奈尔.男性气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刘志芳.美国“弱势戏剧”:黑人戏剧述评[J].戏剧文学,2008(10):57-59.
[6]吕春媚,石吉文.苏珊-洛里·帕克斯戏剧叙事中的伦理观念[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2):16-18.
[7]闵敏,苏珊·洛莉·帕克斯戏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8]闵敏.美国剧作家苏珊-洛里·帕克斯国内外研究述评[J].大理学院学报,2015,14(11):31-35.
[9]庞好农.非裔美国文学史(1619-2010)[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10]邵雪萍.美国非裔女戏剧家苏姗·洛莉·帕克斯[J].戏剧文学,2018(01):2.
[11]孙刚.苏珊·洛里·帕克斯戏剧中的陌生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12]孙刚.帕克斯戏剧《强者/弱者》中的男性气质建构[J].戏剧文学,2015(04):122-128.
[13]孙刚.作为反抗策略的黑人女性身体——评苏珊·洛里·帕克斯的戏剧《强者/弱者》[J].湖北社会科学,2015(06):135-139.
[14]谭惠娟,金兰芬.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在中国:现状与问题[J].山东外语教学,2013,34(02):18-25.
[15]谭惠娟,罗良功等.美国非裔作家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
[16]万金,陈爱敏.“寻找先人的遗骨,倾听它们的声音”——兼论帕克斯的剧作《强者/弱者》[J].外国文学动态,2012(05):44-46.
[17]魏新俊.苏珊·洛莉·帕克斯历史剧的“挖掘”美学思想——以《维纳斯》为例[J].四川戏剧,2018(07):43-48.
[18]吾文泉,朱晓映,佘军,龚培蓓,姚颖.多元文化与当代美国戏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
[19]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0]岳本杰.苏珊·洛莉·帕克斯戏剧《强者/弱者》中的创伤解读[J].戏剧文学,2016(02):104-107.
[21]张冲,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
[22]张琳.苏珊·洛莉·帕克斯戏剧的后现代历史书写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23]赵永健,余美.改革开放40年美国非裔戏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州大学学报,2018,35(06):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