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洪远
这个周末和老房子邻居相聚,阿毛喜滋滋地对我说:“昨天电视台播放了人参萝卜在南京路食品店热销的新闻你看了吗?你应该写写你父亲当年制作人参萝卜的事儿。”的确,父亲那家酱油店如果有人参萝卜卖,店门口排队的人一字长蛇弯进弄堂里,比所谓的“网红食品”有得一拼啊。
局长点将
当年,父亲制作的人参萝卜的确是老街坊们口口相传的美味。按照几个老邻居的说法,如果哪天胃口不好,煮点粥,就着这酸酸甜甜、脆生生的人参萝卜,一口粥,咬一小口萝卜,一下子就觉得嘴巴有滋味了。
我第一次见识人参萝卜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初冬的傍晚。记得那天,两个叔叔各提着一瓶酒来我家。父母亲好客,两位叔叔也不推辞,喝着酒,聊着天,直夸父亲喝酒爽气。时间久远,具体情节记不清楚了,但他们告诉父亲,局领导点将,希望父亲能“挑重担”,把局里采购的人参萝卜消化掉,为组织上排忧解难,人马由父亲挑。有位叔叔从帆布袋取出一支像人参的东西,我这才知道它的大名叫“人参萝卜”,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红萝卜、青萝卜、白萝卜。我至今纳闷的是,当年这个有人参一般模样的萝卜怎么长得和人参如此惟妙惟肖,有头(芦头),有体(主根),有肩(根上部),有腿(例根),有须(须根),好像和人参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那年头,职工听说单位有困难总愿意无怨无悔来分担,何况父亲当时是店经理,又是出了名的热心人,听说局长点将便一口应允。
人参萝卜
父亲虽然是绍兴人,可他自打小就从绍兴来上海谋生几十载,一直从事酒类销售,人称“酒司令”,做酱萝卜却是大姑娘上桥头一回。记得自打父亲表态挑担子后,每晚家中小屋成了父亲小团队商量、研究如何腌制人参萝卜的会议室,来的叔叔、伯伯都是烟客,小屋里烟雾腾腾。小周阿姨总是提前退场,估计是“知烟而退”吧。
有两件事我还有印象,一是邻居李家姆妈也是绍兴人,曾经在老家做过腌萝卜,在弄堂里颇有名气,父亲登门把“配方”觅来,一字字工工整整抄写在工作手册上。二是根据其他成员提供的配方,择优比较,进行小批量试制。难忘的是一天傍晚,父亲和小周阿姨把腌制的人参萝卜请左邻右舍品尝,还把大家的意见一一记录在案。最搞笑的是李家姆妈的点评,她认为味道偏酸,应该增加甜度,因为上海人喜欢“甜唧唧”,而萝卜颜色太深,有点像“黑脸包公”,影响卖相。父亲和母亲事后说,李家姆妈到底是腌制萝卜的行家,句句话说到了点子。
半个月后,人参萝卜试销售的消息在位于虹口海伦路的酱油店挂出的小黑板发布,吸引了许多附近的居民。想想也是,人参是高级营养品,属于阳春白雪;而萝卜是寻常百姓家的最爱,属于下里巴人,人参一般模样的萝卜卖相好,按照当下的说法是“颜值”出挑、人见人爱。
一经混搭,广告效应自然出奇得好。父亲他们原本是将新研制的人参萝卜投石问路,想不到投放的两大缸萝卜很快被抢购一空。有几个性急的顾客顾不上斯文,立马尝鲜,做起了免费广告:“味道好。味道好。店家到底做的比家里味道好,一级了。”
人参萝卜上市就一炮打响,接下来是马不停蹄地加班生产。当时我印象里那所谓的厂子就是一个说大不小的作坊,一个在虹口的欧阳路附近,一个稍大些在局机关旁的乍浦路。时值冬令,那时上海很阴冷。马路上行人都喜欢两只手藏掖在棉袄袖筒里,成为那个年代冬季的一道独特风景。那年代大人小孩生冻疮的人很多,父亲的同事于叔叔和小周阿姨也不例外,一双长满了冻疮的手又红又肿。怪了,那年打从参加腌制人参萝卜的团队后,他俩一双生满冻疮的手竟奇迹般地痊愈了。有一次周末他俩到家吃晚饭,父亲呷了一口绍兴酒告诉他们,之所以生冻疮,关键在于血脉不通,现在你们每天手脚不停、血脉畅通,哪会生冻疮,想想也是这个理。记得我和妹妹去父亲店里,总见父亲和一干人马将一筐筐人参萝卜卸下后,一拨人整理清洗,另一拨人又将一盆盆洗净的萝卜放入大酱缸里,在一字排开的酱缸前忙碌不停,像在流水线上操作。印象最深的是,虽然气温降至零下,作坊里寒风刺骨,但不少职工都和父亲一样身着圆领汗衫,忙得大汗淋漓,头上冒着热气,每天血脉如此畅通,冻疮当然就不见了。
商业秘密
在我印象里,每逢油粮店传出有人参萝卜销售的信息,店门口总会排出一字长蛇阵,连过路人也不甘寂寞地“轧上一脚”。除了人参萝卜卖相好,经过精心研制的配方也功不可没。父亲下班回来,左邻右舍都会禁不住竖起大拇指问及这“脆脆的、酸酸甜甜的味道”的配方,记得父亲总是乐呵呵地悉数倒出,全然没当成商业秘密。
当年齿颊生香的人参萝卜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味,如果你食欲不开,按照老屋客堂间老宁波的话来说,绝对是“压饭榔头”,配上一碗粥,就着这脆脆的,酸酸甜甜的萝卜包你胃口大开。这在虹口风靡的人参萝卜不仅成了虹口人餐桌上的美味,也成了虹口人馈赠亲友的佳品。
父亲的同事董伯伯有个姐姐家住闸北公园附近,每个月去探望姐姐,总忘不了捎上一瓶。他的姐夫是搞销售的,外面应酬多,到他家做客,也是必点人参萝卜“醒醒胃”。
让人叹息的是,不知何故这人见人爱的人参蘿卜渐行渐远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更不知什么原因泥牛入海无消息。只能为之扼腕。妹妹说,如果父亲健在,网络有微信,电视台肯定会跟踪采访,说不定父亲也会成网红。不过有一点我敢肯定,但凡在虹口附近的老年人大都尝过人参萝卜,都有那美好而温馨的记忆。
父亲生前热心达观,乐于助人的事例不少,在单位和居民中极有口碑。想想也蛮有意思,辛辛苦苦工作几十年,至今让人留念津津乐道的是当年他率几十个职工创制的人参萝卜。如果九泉之下的父亲知道今天人参萝卜重新走近千家万户,他肯定会呷着一口绍兴酒乐上一阵;如果时光“穿越”,让父亲面对电视台的视像镜头,当主持人问及配制人参萝卜的“秘方”时,不知他老人家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