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西娅?欧芝克流散小说中的身份流变

2020-06-29 07:48童丽娟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7期
关键词:辛西娅

童丽娟

摘  要:辛西娅·欧芝克是美国杰出犹太裔女性小说作家,素有“犹太人的后现代代言人”之称,其早期中篇小说集《大披肩》(1989)及近代长篇小说《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2005)里皆以细腻的笔触镌刻了多灾多难的犹太裔流散他者们在异质主流文化的身份落魄及艰难调试心路历程,通过对两部小说中流散主体差异的身份探寻方式比较,探究欧芝克在其流散小说书写中构建本族裔身份的流變性特质。

关键词:辛西娅·欧芝克;《大披肩》;《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流散批评;身份流变

“流散”(Diaspora或者diaspora)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最开始属于植物学名词,译为“族裔散居”、“离散”、“飞散”或“流离失所”,基本涵义是“穿越边界分散开来”。自数千年前古犹太国亡于巴比伦铁骑后,“流散”开始用于表现犹太民族被迫颠沛流离散居世界各地、向往精神家园的临界状态。随着现代大规模移民潮和跨边界文学书写的推动,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上世纪90年代,“流散”变成跨界文化的一种标识,在文学研究和批评文本中已然成为重要理论术语,流散批评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流散族裔群体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的理论取向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其对流散群体的文化身份认同关注正成为流散批评研究乃至21世纪文学批评的热点。事实上,流散批评理论下,“流散”本身就是一种身份,一种缺乏内在统一性的身份,它与“身份认同”如影随形,流散者在地域和文化上的越界必然引起身份认同的危机,凸显身份流变性和混杂性特征,正如霍米巴巴所言,流散者被看成游离于第三空间,不能完全获得任何一种文化身份,也不能完全独立于其中的任何一种,“身份不再是严格界定的自在主体,总是在建构中,不存在固定和永久”[1]。美国犹太裔流散作家辛西娅·欧芝克对自己民族“时刻保存着一股激情”,在其创作过程中始终把族裔身份构建作为关切点,并将流散身份的混杂性和流变性诉诸笔墨。《大披肩》(The Shawl)(1989)是辛西娅早期创作的一部经典中篇小说集,是由短篇同名小说《大披肩》(The Shawl)及其作为续集的中篇小说《罗莎》(Rosa)构成,荣获过欧·亨利等诸多奖项,该小说集表现犹太裔流散者罗莎(Rosa)历经大屠杀肉体和精神双重创伤之后大半生充满痛苦、孤寂、疯癫却又涅槃重生式的心灵原乡回归之旅,融入了族裔身份的剧烈冲突和最终回归。不过虽然辛西娅在200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同样以细腻的笔触镌刻了多灾多难的犹太裔流散他者在异质主流文化的身份落魄及艰难调试心路历程,但却突破了族裔身份“回归”的定式,将族裔身份在多年流散书写反思后升华至身份的流变性。

一、《大披肩》之族裔身份的回归

小说讲述的是犹太女性罗莎大半生迷失自我、最终重获新生的故事。幼年的罗莎家境优渥,父母移居波兰后,父亲成了华沙银行赫赫有名的总经理,全家生活在“带有漂亮阁楼的四层大别墅里”[2]66,生活安逸,他们珍惜当下的所有,竭力融入流散地异质文化,他们不再执着于对上帝耶和华的顶礼膜拜,不再迷恋犹太教各种虔诚的宗教礼仪,瞧不上那群每天早晨将经文护符匣紧贴在额头上进行礼拜的犹太老农民,也不再使用犹太人的传统语言——意第绪语,日常生活中,他们全部改说波兰语,将居住地华沙称为“伟大之光”[2]20。然而,这种对他族文化的优越意识及对自我犹太文化身份的背离终究透显着背离者潜在的危机。果不其然,二战爆发,罗莎一家的朝圣地华沙被占,波兰普通民众不再将他们看为波兰人,德国纳粹也不由他们分辨,一概将他们视为犹太人,没收他们的房子和所有的财产,剥夺了他们的一切地位以及权利,他们瞬间变成了被弃的边缘者,与成千上百万名曾经他们不愿为伍的犹太同胞一起被隔离在隔都,饱尝边缘化的人生之苦。被囚期间,正直妙龄的罗莎被德国士兵们强暴,秘密生下女婴玛格达,为了躲避他人耳目,罗莎用一条大大的围巾将婴孩包裹在怀中,日复一日“不停歇地走着”,每时每刻她都在提心吊胆,但又真实地“感受到死亡的逼近”[2]5。终于一天,罗莎的侄女斯蒂娜一把扯掉玛格达保护伞般的大围巾将其暴露在德国纳粹兵的虎口之下。玛格达被纳粹士兵扛起并砸在火星四射的电网惨死时,罗莎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玛格达那条大围巾堵住自己的嘴,咽下如狼嚎一般的嘶吼声……二战结束后,罗莎辗转到美国,她“曾经以为最糟的就是最糟的了,可是在最糟的之后,还有更糟的”[2]14。在她看来,流散地美国是个“谎言满世界”[2]47的地方,尽是“稻草人”[2]16、“空心人”[2]16、“吸血鬼”[2]58、“诽谤者”[2]42,就连那些不断纠缠她要对她进行访谈的大学调查员们也不过只是将他们视为战争的幸存者进行课题研究罢了,毫无悲悯之心。于是,她将自己完全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外界联系,整天想象着玛格达还活着,生命中唯一愿意做的事便是用波兰语给想象中还活着的女儿写信,苟活在现实的幻想和对过去的追忆中,完全沦为精神的放逐者,当那位调查员在信中询问她家庭住址时,罗莎不禁绝望道:“家?哪还有家?哪还有家?”[2]38

与罗莎先天、后天的双重文化身份缺失相似,作者辛西娅·欧芝克出生在一个刚从俄国流亡美国纽约的犹太裔移民家庭,她在学校读书期间,就频频遭遇种族歧视与不公对待,饱尝漂泊、孤独及失根之苦。她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及深深的责任感,将探索流散他者的身份和归属问题作为创作初衷,《大披肩》不仅展现了流散主体流散异地魂魄无依的苍白的内心世界,也通过再现犹太民族性和传统观的严重缺失坚持了最终的犹太身份回归之路。老犹太移民帕斯基(Mr.Persky)便是辛西娅安排在罗莎命运中的关键人物。这位老犹太人保持着犹太民族惯有的勤劳、自立、豁达、乐观、善解人意等良好品性,坚持用意第绪语进行阅读的传统习惯,是他在罗莎精神濒于全面崩溃之时及时给予了她无限的耐心、细心与关爱,让罗莎一步步打开尘封已久的心灵之门,向他靠近,“向他倾吐”[2]22。小说最后部分,罗莎“并没有拿起往常惯用的笔”,“而是在意第绪语楔形文字释放的大脑电流冲击下书写着”,传统母语文字在她潜意识中开始复苏,与此同时,“玛格达也在悄然离去”,罗莎决定接纳帕斯基、同意他上楼……[2]69这一寓意深刻的结尾昭示着罗莎走出过去迷途、重回犹太文化身份,预示着新生的希望。实际上,《大披肩》就是一部关于罗莎重回犹太身份、走出大屠杀阴影迷途的精神成长史。

二、《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之族裔身份的流亡

犹太族裔身份构建一直是辛西娅·欧芝克创作中所关注的焦点所在,但若把她笔下的人物身份笼统的概括为必须是对犹太文化身份的“回归”或是对主流文化的“迁就”未免过于武断,其后期长篇小说《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以更加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深刻勾勒了一群犹太裔流散他者在异质主流文化的艰难心理调试和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上一直处在不断变迁、颠沛流离的生活境遇,呈现出创作者对族裔身份构建的新思考。18岁的女孩罗丝便是该篇小说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上一直处在不断流亡生活境遇的典型代表。她出生在美国的小城色雷斯,从小和父亲一起生活,但父亲连“洗袜子、烤土豆的基本生活技能都没有”[3]7,他们不得不依赖邻里不同女性的接济,父女俩的“生活一片混乱”[3]7,初长成的罗丝为此尴尬不已。让罗丝感到愤恨及讽刺的是,父亲对她撒谎母亲去世的真实时间,也同样向她隐瞒了他们真正的犹太族裔身份,等到真相揭露的那天,一向以美国人自居的罗丝开始不断接受“我是谁”的精神拷问。后来迫于生计,她先是寄居在一个远房表哥家中,再后来不得不另谋出路,来到了一户为躲避纳粹政府迫害而移民美国的德裔犹太家庭帮忙,虽然小说随即以大篇幅讲述了她来到该德裔米特维舍教授家后的生活情景和所见所闻,生活得还算安逸、稳定,包括期间她在教授的影响下开始对犹太传统文化产生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精神得以暂时的安放,但在小说的结尾,随着表哥加入了进来,她在教授家不再被需要,不得不又一次离开,无家可归让她打算“奔向有摩天大楼的真正纽约”[3]308去碰碰运气,继续漂泊、不断流亡似乎已然成为她的宿命,文化身份构建在她而言似乎注定是個“永远未完成的、非稳定存在的”浩瀚工程,呈流变、动态变化。小说中的另一重要人物便是罗丝的雇主米特维舍教授,他也是辛西娅笔下族裔身份的典型流亡者,曾经的他致力于犹太教卡拉派研究,在德国享受很高的学术威望和社会地位,但迫于纳粹对犹太种族的屠戮,不得不举家流亡到美国,住在远离市区的一片萧条破败的荒无人烟之地,过去辉煌的事业和身份丢失让他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犹太宗教研究上,整日沉浸在图书馆痴迷于几千年前的过去,完全不管外面发生的事,怎奈他含辛茹苦所做出的研究成果在美国根本就被人理解,甚至遭人嘲讽,于是,米特维舍教授“犹如一个被撵下台的君主”[3]284整个精神世界瘫痪,变得“虚弱无力”[3]284,小说结尾,他杵着拐杖一个人落寞地坐在那儿,无法融入家人整日家长里短的谈资,也回不到过去,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上俨然成为无家可归的流亡者。

三、结语

从早期流散书写的族裔身份“回归”到后期流散书写的族裔身份“流亡”,素有“犹太人的后现代代言人”[4]之称的辛西娅·欧芝克开始从更理性、开阔的视阈揭示犹太裔流散他者们身处异质主流文化所遭受的艰难身份困扰及内心冲突,突破了族裔身份“回归”定式,不拘泥于对主流文化的“迁就”,正视了“身份的协商具有重复性,不断地修订和重新定位,没有哪一次重复是与前面一样的”[4],对世界范围内流散他者的族裔身份重构“流变性”特质提供诠释路径。

参考文献:

[1]Homi K. Bhabha. The location of Culture[M]. London: Routlege,1994.

[2]Cynthia Ozick. The Shawl[M].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1990.

[3]Cynthia Ozick. Heir to the Glimmering World[M].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4.

[4]王祖友.犹太人的后现代代言人:辛西娅·欧芝克[J].外国文学, 2004(5):4-6.

猜你喜欢
辛西娅
“严肃”的“戏仿”——从《普特迈瑟故事集》看辛西娅·奥兹克的“礼拜式”叙事
用死亡赔偿金买股票
赔偿金铺出安全路
用死亡赔偿金买股票
用死亡赔偿金买股票
那个一生爱着列侬的人去了
华雷斯街头的“天使”
华雷斯街头的“天使”
华雷斯街头的“天使”
不请自来的求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