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耀
摘 要:小说《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是广大群众通过无数传说创造出来的最理想的英雄典型,一直为广大劳动人们所喜爱,其主要原因是孙悟空的精神之美,孙悟空的精神之美主要体现在他漠视神权、敢于斗争、追求自由、乐观进取﹑敢作敢当的性格上。
关键词:精神之美;漠视强权;战斗精神;追求自由
吴承恩著的《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孙悟空的外形或许不算美,他火眼金睛、面容赢瘦、尖嘴缩腮、雷公毛脸,罗圈腿、红屁股、拐子步、长尾巴,真是其貌不扬,活象一个怪物。这或与传统文学作品的写法有所不同。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写正面人物不是相貌堂堂,就是面目清秀,总是一幅美的形象;写到反面人物不是横眉怒目,就是龇牙咧嘴,总是一幅丑的嘴脸。[1]孙悟空外表丑陋,所到之处,引来人们争相观看,有的人看到其“丑头怪脑”的样子,不免有些害怕,因此唐僧不得不一再解释:“我三个徒弟(包括孙悟空),相貌虽丑,心地俱良,所谓面恶人善,何以惧为?”说他们“丑是丑,甚是有用”。人的美关键在于其内质美,在于他们的心灵,在于他们的精神世界。孙悟空正是這样一个形象,这个形象是接近广大劳动人民,为劳动人民所喜爱,在人民的心中是“美”的,被人们称为“美猴王”。他的精神之美主要体现在他漠视神权,富有主动战斗的精神,追求自由、乐观进取、不怕困难和敢做敢当等性格上。
第一,孙悟空对神权是极度漠视的。小说写他出世不久就当了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 、不伏王位拘的“三不伏”猴子王,整天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后来,他闹龙宫、闯地府,直到大闹天宫,“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搞得玉帝一筹莫展。在与天宫诸将作战时,孙悟空自称“天生圣人”“齐天大圣”,企图与神仙世界的皇帝平起平坐。他初见玉帝时,蔑弃君臣等分,挺身不礼,玉帝问:“哪个是妖仙?”他答到 :“老孙便是。”吓得那一贯俯首帖耳的仙卿们变颜失色,连说“该死了”。后来孙悟空虽然受了点化、皈了佛门,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佛教徒而把神佛看得至尊无上,却在神佛面前不卑不亢,独立不羁,还常常亵渎神佛的尊严。他不把太上老尊等神仙放在眼里,经常调侃他们,使其狼狈不堪。他敢诅咒观音,说她“该他一世无夫”。尤其孙悟空说的那句话“神仙还是我的晚辈”,将所有的神都嘲笑捉弄了。总之,无论身为美猴王,还是作为佛教徒,孙悟空一直都是不尊重神权的,有时是极为轻蔑和鄙视的。如果把神仙世界投影到人间世界,孙悟空亵渎神佛、不尊重神权的实质就是对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的不敬,对世俗皇权的漠视和轻慢。
另外,在虚构的人间国度里,孙悟空对皇权的不敬表现得更为明显。与皇帝的接触中,孙悟空表现得高高在上,傲然睥睨那些世俗的皇帝,一副“俺老孙”乃天下第一的模样。有些国王为乞获帮助,不惜放下身段,向孙悟空下跪,直呼“老爷”,把孙悟空乐得点头接受。这些异国君王实际上是中国本土封建皇帝的翻版,文明程度不相上下。当乌鸡国的国王欲让位于孙悟空时,孙悟空笑曰:“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在朱紫国,孙悟空又说:“我老孙比那王们还高千倍。”这些大不敬的言论把中国本土的皇帝都包括进去了。总之,孙悟空对于帝王之权,无论是仙界的,还是人间的,包括地下的,都是极度漠视的。这是他性格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第二,孙悟空富有主动战斗精神。在往西天取经的路上,所遇的妖魔鬼怪并非个个都阻挡孙悟空取经的。但只要妖魔鬼怪加害于人,孙悟空必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欲除之而后快。在陀罗庄,一老者请求孙悟空去除妖,孙悟空对老者边行礼边答道:“承照顾了!”就连一旁的猪八戒忍不住取笑孙悟空说:“你看他惹祸,听见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预先就唱了个喏。”当然,妖怪也很害怕孙悟空主动寻事。九曲盘桓洞的妖精一听说孙悟空的名字,便大吃一惊,说是“专意寻人的”“闯祸的都头”来了。可见无论敌友,都是深知孙悟空是嫉恶如仇,主动出击,勇于战斗的。
另外,唐僧的形象对于表现孙悟空这种主动战斗的性格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这主要通过唐僧和孙悟空师徒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在小说中,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 、敢于斗争、除恶务尽的勇士,而作为师父的唐僧却是一个慈悲为怀、护持净戒、绝不杀生的善人,他信奉佛教义理,主张善心善行,反对斗争杀戮,以至于善心被利用,双眼受蒙蔽,人妖不分,黑白颠倒,屡遭妖精欺骗,成为取经道路曲折不平的内部原因。因此,孙悟空在取经路上既要斩妖除魔,又要说服唐僧,听信自己。当要求师父收起慈悲心的劝说无效时,孙悟空进而告诫唐僧:妖精乃害人之根,只顾行善,你命休矣。但唐僧都不予理会,还将孙悟空逐出师门,赶回花果山,孙悟空也只好怀着痛恨伤感的心情毅然与之决裂。师徒之间尖锐的矛盾表明,虽然二人同为佛门弟子,但修行得道的态度和方式却迥然不同。一个佛学科班出身,喜静,反对斗争,消极逃祸避祸,另一个山林草莽出世,好动,敢于斗争,积极惹祸闯祸。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之后,孙悟空一路降妖有功,功行圆满,修得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这个名号充分体现了孙悟空富有主动战斗精神,这与佛教根本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唐僧之所以能够走到西天、取得真经、得道成佛,离不开孙悟空一路大无畏的斩妖除魔的斗争精神。当然,我们不能把孙悟空的主动战斗精神仅仅归为与佛学的对立,其实产生《西游记》的年代并不是佛教泛滥的年月,它也无意于批判宗教。要弄清楚孙悟空这种性格的真正意义,必须看到这种性格是出现于理学支配着思想领域的时代,而理学的基本特点则是援佛入儒。理学鼓吹“心包万理”“不假外求”等唯心主义观点,排斥实践,反对斗争,和佛学主张的“明心见性”一样都是要人沉浸于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安于自己的处境。正是这一点,出现了孙悟空的性格同理学的对立。孙悟空摒弃“内省”而注重斗争,恰好是凭借“外求”而成了正果。他的主动战斗精神的真正意义在于:借与佛教宗旨对立的形式而表现反对宋明理学的倾向。如果再把孙悟空漠视皇权,不肯安分守己的表现也考虑在内,那就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出他的思想性格与宋明理学的对立。总之,孙悟空这种漠视皇权,机智,幽默,才能出众,胸襟坦荡而又潇洒脱略的主动战斗精神,是摆脱理学拘束的结果,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心里,为人民所爱。在人民的心里,孙悟空的这种主动战斗精神就是美的。
第三,孙悟空从出世到取经的功德圆满,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追求自由-而努力奋斗。这同样是孙悟空精神之美的一个方面。孙悟空出世不久,并未有过生存的困惑与生活的重负,童真未开,混沌未凿,在花果山水濂洞过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悟空忽然烦恼,自觉这花果山“福山洞地,古洞神州,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但寿辰终究要被阎王爷所控制。于是,孙悟空自此奋起,独自登筏离开花果山,求仙访道历经十数载,终拜菩提祖师学法术,开启了孙悟空追求自由之路的第一步。接着他从三星洞学成仙术后,入海大闹东海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入地大闹阎罗地府,一笔强销生死簿,上天大闹玉皇天宫,震怒十万天兵围剿等等,这都充分体现了孙悟空追求自由的性格。
另外,五百年后的孙悟空即使作了赴西天取经唐僧的护法也没有放弃追求自由的本性。从表面上看,孙悟空似乎归顺屈服了如来、观音等菩萨,西天取经路上敢为唐僧出生入死、为人间除妖降魔,无丝毫勉强之意,好一副忠臣做派。究其原因,是孙悟空自大闹天宫被擒之后明白一点:那就是凭他目前的资历和所为,纵使有出神入化的通天本领,仙界大神们也一样不会认可和接纳他,只会蔑视和羞辱他。于是他跳出来,以西天取经名义混迹神仙世界,以退为进,以让为争,下界到人间独自往来,天马行空,悠游自在。正是有了西天取经这块金字招牌,就连如来佛、观音菩萨、玉帝天神、太上老君等天上尊神做了孙悟空的仆差喽啰,任由差遣,出力效劳。西天取经与其说是孙悟空将命运赌注押给了如来、观音與唐僧,去执行他们的使命,还不如说是孙悟空看准了唯一能自由自在、能实现愿望和价值、能施展拳脚本领的理想途径。此外,如来观音让唐僧去解救孙悟空是有两个条件在先的:一是取经路上孙悟空要确保唐僧安全,二是让唐僧会念紧箍咒,并骗孙悟空戴上。这一招确实狠毒,如来观音深知孙悟空天性顽虐,任性妄为,无法无天,自由放荡,如果不用紧箍咒套住他,唐僧根本无法驾驭和降服的,纵有解救之恩,路途遥远,行程坎坷,时间长了孙悟空不一定买账,因而出此狠招。于是孙悟空西天取经路上也就有了第二门心思:去掉紧箍咒,摆脱这残忍的束缚。他曾尝试偷偷用金箍棒撬掉紧箍咒,也曾请求在唐僧三番五次赶他走的时候把它退下来。直到西天取得真经成佛的时候仍念念不忘这可恼可恨的紧箍咒,他还对唐僧说:“师傅,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不还戴金箍儿,趁早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因此,十万八千里西天取经路其实就是孙悟空反束缚反压迫的追求自由之路。
从最后结果来看,作为胜利者的孙悟空达到了他一生的终极目的:无拘无束的自由境界。在这长达十四年的十万八千里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是在暗地里改变了斗争的方式和天界诸神斗智斗法,他嘲笑、驱谴、利用他们,用一条金箍棒进行着一场除妖扫魔、开启新天地的西征革命,在人间横扫出一片清朗太平的世界,这是他当年大闹天宫神圣事业的继续与深入。他要把人皇天帝、菩萨佛主、神仙圣人们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妖魔横行、豹狼挡道的世界重振乾坤,整它个天翻地覆慨而慷。如来本意是要通过西天取经一路的磨难渐修使悟空达到修心,达到心宁神宁、四大皆空、无嗔无怒的境界。然而到头来,他不得不承认也接纳了这个“斗战胜佛”。悟空胜利意味着他达到了人世间生命的最高境界-自由境界。而他这种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刚好与明代新萌生的文化思潮是相拍合的,迎合了人们的意愿,在人们的心里这当然是一种美的精神。
第四,孙悟空在神的世界里还是一位好打抱不平的硬汉。他永远是乐观积极、不怕困难、信心十足和敢做敢当的,这也是他精神世界的一个亮点。悟空一生只哭过两次,就是无端被逐的两次,其实正是因功得罪的两次,唐僧未免太冤枉他了,以至他 不禁放声大哭。此外,他都是兴高采烈、随意自在,从无忧虑,从无悲愁。失败被擒,固然毫不在乎;就是把他放到老君炉中,压在五行山下,他也从不叫苦。释放后保护唐僧西行,路遇无数妖怪,他都是抱着必胜的信心,去和妖怪们周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即使一时失利,他也从不消极,必然寻根究底,克服困难。因为需要调查其中妖怪的来历,或去天宫,或入地府,也不辞劳苦。抱着大无畏的精神,只有前进,决不后退,天大的祸事,都愿一身承当。他见义勇为,济困扶危,不但清扫取经的道路,而且路遇不平,扯棒相助。如当他被幽冥界拘去时,那勾死的人对他说:“你今阳寿该终,我两人领批,勾你来也。”猴王听说道:“我老孙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服他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悟空拿过薄子,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摔下薄子 道:“了帐,了帐,今番不服你管了!”一路棒打出幽冥界,那十殿阎王不敢相近,只得奏闻上天了。由此,便激起他大闹天宫。直到最后不可开交是,惊动如来佛出来问他道:“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大圣道:“我本是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炼就 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又说“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不让,定要扰乱,永不清平!”这里,他干脆不承认有什么封建世袭制度,什么“金科玉律”的法条,和命运注定的事件了。他只是见义勇为,想把神界的不公和“官官相卫”的偏私,给它一种打击。
后来尽管孙悟空皈依了佛教,但他却不是在无可奈何的遭遇里,做了这一切事情的。这正像古希腊的神话英雄赫尔古力士,虽然受着神的旨意的支配,但他从事了很多劳动,克服了很多困难,并不因为有着神的意旨,而失去他这种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表现出来的“劳动英雄”“万能家”的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一样。而这里我们要赞扬的是悟空具有坚定的信心。在师徒四众中间,孙悟空自从接受了这取经事业的重任以后,就很少有退缩之心,全力地为实现取经目标而艰苦奋斗。在这里,取经事业的主角不是唐僧,而是孙悟空。孙悟空在这个事业里肩负了一切重担,保护唐僧需要他,斩妖诛怪需要他,坚定“信心”需要他。连唐僧都发出或“西天这等难行”的低调,猪八戒更是经常要“分行李”跑回高老庄的“夯货”,只有悟空一往直前,永不退缩。就是在被红孩儿火烧,险些弄得火气攻心的生死关头,也不灰心,就是被金山兜大王几次套去了金箍棒,也要想出一切办法救出唐僧,甚至被唐僧两次放逐,受尽闷气,他也仍然忘不了保唐僧去西天取经,终于还是满腔热情地主动回来克服重重困难,继续前进。可见,没有悟空这种死心塌地的坚定信念,取经之路是走不到尽头的。
另外,孙行者做事是敢做敢当的,从不诿过于人,甚且 替人担过。[2]例如从他在五庄观偷“人参果”一段公案时,即可看出这种情形。如后来“人参果”的事情闹大了,他们师徒四人统统被捉起来,带到镇元仙的座前审问,当时是决定先用龙皮做的七星鞭拷打的。一个有力量的小仙把鞭执定道:“师父,先打哪个?”大仙道:“唐三藏做大不尊,先打他。”行者闻言,心中暗道:我那老和尚不禁打,假若一顿鞭打坏了啊,却不是我造的孽?他忍不住,开言道:“先生差了,偷果子是我,推倒树的也是我,怎么不先打我,打他做甚?”于是鞭打了行者三十鞭,他绝不叫苦。大仙又吩咐道:“还该打三藏教训不严,纵放顽徒撒泼。”那小仙正抡鞭来打 ,行者道:“先生又差了,偷果子是,我师父不知,他在殿上与你二讲话,是我兄弟们做的勾当,纵是有教训不严之罪,我为弟子的,也当替打,再打我罢!”结果,他又挨了三十鞭。这不是很明显的既不诿过与他,而又替人担过吗?综上所述,孙悟空是一位积极乐观、不怕困难、信心坚定和敢做敢当的英雄,在神的世界里是充满反抗斗争精神的。
总而言之,从悟空出世到大闹天宫,再到取经的大功告成,作品通过刻画一个恣意“放心”的“大圣”,向读者充分展示了其精神之亮点:漠视神权,富有主动战斗精神,追求自由,以及乐观积极、不怕困难、信心坚定和敢做敢当,尤为鲜明地饱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时代的精神,[3]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理想的英雄典型。[4]当然,悟空身上也存在着某些无伤大雅的缺陷,如过于自尊自信、逞强好胜、心高气傲、自命不凡等。这些缺点的存在更增强了这个形象的真实感和可亲性,使其性格美更加突出和鲜明。可见,孙悟空既是人民愿望的化身,又是人们理想的寄托。这就是美猴王的精神美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吕晴飞.西游记的主题思想[J].北京社会科学,1999,(4).
[2]张默生.谈西游记[J].西南文艺,1953,(8).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马积高.中国古代文学史(下)[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