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现代游记文学中的南疆形象

2020-06-29 07:48陈淑霞屈玉丽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7期

陈淑霞 屈玉丽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旅游文化开发视域下的新疆南疆游记文学研究》(201910757065)。塔里木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过程考核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TDGJYB1949)、塔里木大学思政课程示范课题:《中国古代文学》(2201029092)、塔里木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项目:《胡杨精神视域下的中文系专业课程育人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摘  要:关于新疆南疆大地的文本书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多数文本中穿插着关于南疆形象的描写,本文从游记作者的创作角度出发,对新疆本土作家刘亮程、刘连广、周涛等人和进疆旅游、视察、探险的外域作家沈苇、尚昌平、陈舜臣等人的南疆印象进行阐述,从南疆文化生活多元化的方向展现南疆形象,进一步促进外域人的异域文化认同。

关键词:现代游记文学;南疆形象;异域文化认同

现阶段学者对新疆游记文学中蕴含的新疆整体形象有了大量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以北疆为重心来展开的,对南疆形象的介绍相对来说比较匮乏。最能体现南疆历史变迁的地方就在于自然、人文景观、风俗民情和国人眼光的转变。在南疆现代游记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身份的作家对南疆的书写倾注了异样的情感,对南疆形象的关注点也不同。通过大众的目光去看,南疆确实有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们对于千年亘古不变的异域文化的认同度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作家笔下的南疆印象

新疆本土作家在新疆大地游历,深入腹地,进行文学创作;创作出来的游记文学既能让自己重新认识新疆,也能让外域人了解新疆、感受新疆。本土作家对养育了自己的土地、风物都有种与生俱来的亲近,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中“我背负着曾经与我一同生活过的众多事物的珍贵印迹,感到自己活得深沉而厚实,却一点不觉得累。”[1]“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白白耗费在另一片土地上。”[2]这不仅是一个本土作家的内心独白,也是他们对故土的深情眷恋和对南疆大地的情感投入。大部分的南疆游记文学不仅仅是对南疆本土元素的记录,更多的是对南疆思想文化的传达。如刘亮程的《新疆无传奇》中提到库车的驴和驴车数量减少这一现象,库车的驴和驴车数量的减少,不是一件坏事,它不但不会影响当地人的生活,还促进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朝着现代化转变,诸如此类的描写也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南疆。

流寓、移民作家通常以一种可感的形式为游记文本添加地域色彩,在他们眼中自然山水和动植物都可以充当特殊地域的显现物,在他们的游记作品中可以看到思想轨迹被文化地理以逐渐渗透的方式影响着。由于身份认同面临危机和生存环境、文化方式的改變,他们对新疆的认识在心理上要经历从疏离到认同的转变,他们的创作心态也循序渐进地改变着。但是他们对故土绝不会疏离,对中原的传统文化仍有着深深的依恋,这也使他们的作品体现出了“家乡心态”和“新疆意识”的纠结。沈苇在《混血的城》这首诗中写到:“整整八年,我一个异乡人,爱着这混血的城,为我注入新血液的城,我的双脚长出了一点根,而目光时常高过鹰的翅膀,高过博格达峰耀眼的雪冠……”[3]不仅仅是沈苇,还有其他移民、流寓作家作品中都表现出多重混血特质,这种混血特质包含着地域混血和文化、文明混血;还有一些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夹杂着漂泊意识和过客心态,如赵光明游记中的湘楚、西域及中亚的文化混血。

二、游记文学中的南疆形象映射

由于南疆大多人文自然景观地处偏僻、路途遥远,人们不能亲临奇境,从而使得南疆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在西部沙漠女词人谢银燕的诗稿《情系南疆》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眼中的南疆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深切地感受到南疆浓厚的历史文化风韵,《菩萨蛮·游罗布人风情园》“胡杨密布河湾碧,木舟轻荡寻潇逸。红柳岸边青,香蒲黄蕊迎。芦丛鱼鸟觅,浅水沙鸥立。忽见群羊临,蓝天旋片云。”[4]这首词给我们呈现了巴州地区宜人的自然风景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情景,并没有上世纪世人想象中的野蛮景象。诗人在《渔家傲·登盘橐城》中对两个不同时期的喀什面貌进行了比较,班超出使西域时所见的喀什是“烽台怅望无踪处”,二十一世纪的喀什以现代化的面孔出现在了世人面前——“满目高楼横竖路,匈奴蹄处良田驻。瓜果飘香商旅赴。难暇顾,巴扎世界游人慕。”[5]从古至今,历史的变迁、古城面貌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真实写照和缩影。

纷繁复杂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形态各异的风俗,使南疆地区成为一条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廊,诗人闻捷把生活中捕捉到的某一瞬间融入进自己的诗中,用诗意化的情歌来表现新疆少数民族风情,如苹果树下以歌传情,种植园里起舞表意。在南疆,值得一说的是各少数民族的节日,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在启程那天,历时三天的古尔邦节开始了,家家都宰杀羊只。整个村子的人们成群结队”[6]。一些游记中也描写了蒙古族的节日,如“每年阴历六月初二、十六两日,土尔扈特南部落五十四苏木,皆来致祭,祈福禳灾,音乐歌唱,贯跤驰马,繁华热闹,盛极一时”[7]。

在物质充裕的条件下,人们开始满足精神需求,胡杨的坚毅、大漠的无垠,让人们对自然心生敬畏,在庄重和肃穆的环境中找回自我,发现生命的意义所在。游记创作者在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遇见胡杨时发出的感叹,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大放厥词,塔里木的胡杨独自撑起了浩瀚寥廓大漠戈壁的湛蓝天空,跟胡杨同处一片天空下,感悟到的是生命的坚强与执着。例如吴连广在《本色胡杨》一文中发出了“我喜欢胡杨……三千年生命无怨无悔的追求,写就了一生最美最精彩的诗篇;三千年坚挺傲立的躯干,锻造着生命的奇迹与昂扬向上的生命;三千年铁骨铮铮的顽强抗击,击碎了戈壁荒漠肆虐的梦想”[8]的生命礼赞。在作家笔下,胡杨不仅仅是一种生命力异常顽强的植物,还是南疆人珍视生命、追寻梦想的精神象征,其中胡杨精神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感悟。

三、国人异域文化认同的体现

透过南疆游记,你的脑海不仅仅有长江、黄河,还会出现澎涌的塔里木河、白水河;不仅仅有五岳、大兴安岭,还有天山、昆仑山;有中国的两大史诗《江格尔》和《玛纳斯》、十二木卡姆的音韵;更有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盛况。王嵘所著《塔里木河传》[9]描绘了塔里木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绚丽多彩的塞外风光,再现了文明演进的历史,展示的是塔里木河卓尔不凡的个性和生命力。江河伴随我们走过了漫长的路,像一位注视过朝代兴衰、阅尽了历史沧桑的老人。井上靖在《考古记游》里书写的大江大河是南疆各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和民族文化代代传承的印证。尚昌平的《南疆》书写以南疆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为载体,把南疆的方方面面糅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既写出了中华民族的共性,又突出了各民族的个性,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了南疆历史的久远、文化的厚重、思想的深邃。

随着南疆的发展、交通设施的完备,进疆旅游的乘客数量大幅增加,旅客笔下出现了大量糅杂的游记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南疆独特的地域风情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还融合了创作者的理性思考和感性叙述。如邢小利和朱鸿手汇编成的《丝路之魂》,就有很大篇幅是对南疆历史与文化的解读,对南疆境况和生活的阐述;再如秦汉《丝路遗综》中关于龟兹故地新和的描述,可以感受到新和这个被历史和现实垂青的地方是人们精神向往的府邸。龟兹的歌舞既古老,又現代;既传统,又时尚,它的美或许不震撼和惊艳,但是经得起细细的回味。还有庞进的《龙文化和丝绸之路》中关于南疆龙文化和域外龙文化的联系、对比,从书写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龙文化既是根源文化,也是标志文化;既是民间文化,也是官方文化;既是传统文化,也是时尚文化;既是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既是中华文化,也是世界文化。”[10]更有荆三隆在看完《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之后,产生了南疆想象,写下了《关于玄奘政事观的当代文化解读》,为当代佛教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阅读梳理南疆游记文学,我们会发现不仅龟兹歌舞文化、佛教文化、龙文化等被世人奋笔书写、传承发展,逐步走向世界,影响世界文化;还有一些作家更是通过书写南疆来寻找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根源,如井上靖、陈舜臣等日本作家,陈舜臣在《西域余闻》中把大唐时期的龟兹歌舞文化和日本古代歌舞文化进行对比,进而寻找日本的文化之根。

结语:

从主观思想叙述上来讲,本土作家的游记书写对南疆形象的发展变迁描述得更为清晰,而移民、流寓作家由于自身原因,其叙述拉近了南疆在人们心中的距离;二者反映的南疆形象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前者深入人民生活,深层次挖掘了生活背后隐藏的种种内容,而后者多通过自己的见闻感想树立起南疆的美好形象。要想彻底改变众人对南疆的认识和了解,还需要游记作者明确言说对象、叙写内容,转变描述单向度,以客观的态度去书写南疆。

注释:

[1]刘亮程著.一个人的村庄[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58.

[2]刘亮程著.一个人的村庄[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61.

[3]长岛主编.中外诗歌精品鉴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02:115.

[4]谢银燕著.情系南疆:西部沙漠女词人谢银燕诗词选[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07):19.

[5]谢银燕著.情系南疆:西部沙漠女词人谢银燕诗词选[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07):37.

[6](瑞典)斯文·赫定,沃尔克·贝格曼.横渡戈壁沙漠[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166.

[7](瑞典)斯文·赫定,沃尔克·贝格曼.横渡戈壁沙漠[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179.

[8]吴连广著.南疆散记[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4.(09):03.

[9]王嵘著.塔里木河传[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10]邢小利,朱鸿主编.丝路之魂 往事与前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285.

参考文献:

[1]汪涓著.文化地理视域下的新疆当代散文[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社,2013.(04):19-69.

[2]成湘丽.20世纪40年代国人游记中的新疆形象[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01):112-116.

[3]曾惠平,成湘丽,薛更平.不同创作身份的新时期游记中新疆形象的比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8):16-17.

[4]杨荣成.20世纪50-80年代的短期访疆者及其新疆书写[D].新疆:新疆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