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铁项目的基坑支护工程设计与施工

2020-06-29 07:45宋文皓邵珠令吕金刚李伟功朱立强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上海公司上海201206
建筑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粉质围护结构黏土

宋文皓,邵珠令,李 纲,吕金刚,李伟功,朱立强(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上海公司,上海 201206)

目前,以地铁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不断发展,为市民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逐步覆盖了整个城市的地下空间[1]。不少新建项目往往面临着与地铁线路或站台邻近的情况,为了保证新建工程施工期间对地铁线路的影响受控,本文以苏地 2017-WG-04 号地块项目与江苏省苏州市轨道交通 4 号线张庄站为例,对软土地基范围内已运行车站一侧基坑开挖的情况进行分析。

1 工程概况

江苏省苏州市轨道交通 4 号线张庄站为全线的倒数第 2站,为地下双层岛式车站,位于苏州市相城区文灵路与蠡方路路口南侧,于 2017 年 4 月 15 日投入使用。

苏地 2017-WG-04 号地块项目东侧为已运营的苏州轨道交通 4 号线,项目北侧基坑正对着轨道交通 4 号线张庄站,北侧基坑在轨道上投影总长为 268.30 m,其中车站长度为190.00 m,隧道长度为 78.30 m。南侧基坑在轨道上的投影总长为 120.00 m,均为隧道结构。两基坑在轨道投影的间距约 45.00 m。 本项目北侧基坑东侧边线距离轨道交通 4号线张庄站北侧隧道结构最近距离为 13.60 m,距离南侧隧道结构最近距离为 34.50 m,距离车站主体结构最近距离为5.20 m,距离1号出入口最近距离为 8.40 m,距离 4 号出入口最近距离为13.60 m。南侧基坑东侧边线距离轨道交通边线最近距离约 17.9 m。整体开挖深度在 5.05~5.75 m。

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拟建地块所在的苏州市相城区,地貌单一,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堆积平原地貌,场区内地势平坦。基坑内土层由上而下依次为:①1杂填土、①2素填土、①3淤泥、②黏土、③ 粉质黏土、④ 粉土夹粉质黏土、⑤ 粉质黏土、⑤1粉土、⑥ 黏土、⑦ 粉质黏土、⑧ 粉质黏土、⑧3粉砂、⑨粉质黏土与粉砂互层、⑩ 粉质黏土。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如表 1 所示。

表1 土层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潜水及微承压水。

(1)潜水主要赋存于浅部填土中,其水量一般不大,与邻近的河水有一定的水力联系,该类型地下水系直接通过大气降水和地面渗入 补给,通过蒸发、侧向径流排泄。勘察期间,钻孔内地下水稳定水位标高一般为 1.30~1.44 m,初见水位与稳定水位一致。

(2)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 ④ 粉土夹粉质黏土和 ⑤1粉土层中,该含水层在整个场区内分布较广,厚度较大,水力联系性好,赋存的水量较大。微承压水除有较小部分为潜水垂直渗透补给外,主要受远处较深河流的侧向径流补给,与河水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水位与河水位基本规律地同步升降,但其幅度较小,时间稍有滞后,微承压水位常年略低于当地河水位,年变化幅度 1.00 m 左右。勘察期间通过套管隔水实测得微承压水稳定水位标高在 0.90 m 左右,其初见水位一般为 -9.00~-3.50 m。

3 基坑围护结构设计

通过搜集资料,发现轨道施工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设计,且已经实施。结合本项目地勘情况,开挖深度,地下室施工周期等因素,并综合安全性、经济性,确定灌注桩+三轴止水帷幕+冠梁压顶的围护设计形式。

基坑东侧位于轨道交通 4 号线保护区范围内。北地块采用Φ700 mm @ 900 mm 钻孔灌注桩,后排每隔 4.50 m增设一根Φ700 mm 的灌注桩,桩长 11.10 m。南地块采用 800 mm @ 1 000 mm 钻孔灌注桩围护形式,桩长 12.60 m。通过将地下室外墙紧贴基坑围护结构,基础底板第一时间换撑,从设计上减少基坑暴露时间,降低安全风险。

4 基坑施工阶段对轨道保护措施

本工程在施工前通过组织设计、施工方案论证,明确在基坑施工前后过程中,对轨道和站台的保护措施,主要如下。

(1)沿轨道交通一侧的围护结构施工之前,应设置测斜管等监测点,实施监控围护结构施工对轨道交通的影响,并动态调整施工方案[2]。该侧应严格控制围护结构施工速度,施工速度应根据监测结果数据调整。

(2)沿轨道交通一侧基坑应严格分块开挖,及时支撑,确保控制到位。

(3)加强监测,进行信息化施工,轨道交通区域做好跟踪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施工顺序。

(4)加强围护桩施工质量控制,确保围护体的刚度及止水性能,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达到控制围护结构的侧向变形的要求。

4.1 基坑保护要求

基坑东侧临近已运营的轨道交通 4 号线盾构区间隧道及张庄站,对围护结构变形控制要求较高。苏州轨道交通基坑变形控制保护等级标准如表 2 所示。

表2 苏州轨道交通基坑变形控制保护等级标准

按照设计方案要求,轨道交通 4 号线区间隧道保护区范围内基坑变形控制保护等级为二级。变形控制标准为:变形控制等级标准为二级,地面最大沉降量 <40 mm,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 <50 mm。

4.2 基坑监测措施

(1)前期准备。轨道侧基坑监测工作包括方案评审、材料准备(仪器设备、监测棱镜、通信设备、供电设备等)、设备场外调试、办证等相关工作。

(2)监测全面实施轨道侧的主要工作为轨道交通结构监测点布设、影像资料采集、初始值采集、轨道交通与在建项目之间的环境监测点布设等相关工作。

(3)监控量测工作。对各类建设项目监测点进行布设,对已经完成布设的监测点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分析工作。

(4)监测总结(项目结束后 1 个月)。对基坑、轨道交通和周边环境监测的各项数据进行监测总结。

针对监测异常数据,第一时间通知到项目参建各方,按照应急预案执行应急措施。

4.3 围护桩对轨道交通的保护措施

鉴于轨道交通工程的重要性,其一旦受损,造成的社会影响与经济损失将十分严重。根据优化设计方案、基坑施工对轨道交通安全性评估报告的要求,由于基坑工程开挖较深,且临近在运营的轨道交通 4 号线盾构区间隧道,为控制已建盾构区间隧道的水平变形使其能达到轨道交通保护标准要求,本基坑临近轨道交通侧围护结构刚度较大,施工时要保证该侧围护结构质量,并保证加固效果。

本基坑工程围护结构靠近轨道交通侧有灌注桩、三轴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等多种形式。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组织好施工步序,避免围护结构施工时给区间隧道造成不利影响。

4.4 土方开挖对轨道交通的保护措施

(1)盆式开挖、四周留土。基坑施工采用盆式开挖、四周留土的方法。每层土方开挖时,四周预留宽度为 10.00 m左右的土方,将其作为应力缓冲区,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东侧的轨道交通区间隧道作业时,先放坡挖除中间的土方,然后再按顺序分层、分块,且对称地挖除预留土方,目的是尽快形成对撑及十字对撑,以确保基坑及地铁区间隧道的安全[3]。

(2)预留土体的挖除措施。按“分层、分区、分块、分段、分时”的原则,利用“时空效应”,将预留土体限时、对称且平行开挖[4]。按照后浇带位置,每段长度 ≤30 m,分段分层开挖,每层开挖深度 ≤2 m,临时边坡坡度 ≤1:2,坑底 30 cm 土方使用人工修底,垫层在开挖后 8 h 内浇筑,并浇筑至围护边。每块土体从开挖至坑底到基础底板施工完在 15 d 内完成,轨道交通保护区内在 5 d 内完成。

4.5 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对于地下管线,在施工前已经过调查和探测,并出具基坑周边管线图。为防止管线损坏引起危害,施工前应准备并做好管线标识。根据基坑周边管线图,本工程周边管线含有DN 400 饮用水管道、移动光纤、DN 400-1200 雨水管道、天然气管道等。施工期间注意对基坑顶部管线的保护。

5 结 语

本文结合苏州轨道交通 4 号线张庄站一侧 2017-WG-04号地块项目基坑设计、施工、监测全阶段情况,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项目基坑距离地铁轨道和站台较近,基坑设计、监测、施工必须合理制订方案,组织进行专家论证,满足轨道和基坑安全、稳定,多角度保障基坑和轨道安全。

(2)利用自动化监测技术,密切关注基坑变形和轨道变形情况,通过分段、分层开挖,利用时空效应减少基坑土体变形,控制轨道安全。

(3)充分考虑施工难度,组织足够的劳动力,尽可能将基坑侧基础底板和传力带施工完成,形成底板换撑,从而保障基坑和轨道安全。

猜你喜欢
粉质围护结构黏土
水泥土换填法在粉质砂土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深基坑咬合桩围护结构的施工技术
重力式门架围护结构在软土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粉质黏土大面积深基坑降水施工方案探讨
围护结构隔热评价探讨
不一般的黏土插画
超载影响下围护结构非对称基坑的受力及变形特性分析
粉质黏土地层泥水盾构泥浆脱水处理技术研究
黏土多肉植物
报纸“黏土”等